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子樂紀實

    無論現今還是古代,對妓女或者說性工作者,品頭論足津津樂道的,多是無聊文人,而且趣味低下者居多。惟有一位妓女受到了嚴肅、乃至大師級學者的讚譽。她就是明末才女、居秦淮八豔之首的柳如是。

    柳如是活動於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聰慧好學,但由於家貧,從小就被掠賣到吳江為婢,妙齡時墜入章臺,易名柳隱,在亂世風塵中往來於江浙金陵之間。她留下了不少值得傳頌的軼事佳話和頗有文采的詩稿《湖上草》、《戊寅草》與尺牘。其墓在江蘇常熟虞山花園浜。著名作家朱千華在其地理人文著作《中國美女地理》中,對柳如是的身世,有詳細記述。當然,還有不少現代學者研究柳如是,僅作者見到的就有黃裳先生的《關於柳如是》,周採泉先生的《柳如是雜論》等。

      人們不禁要問,柳如是何以能引起這樣多專家學者關注研究?她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首先,柳如是生性放蕩不羈,我行我素,敢於向封建禮教、封建秩序挑戰。拿現在的話說就是不拘常格不循常規,具有叛逆和反抗精神。當時的社會女人沒有任何地位,妓女更連起碼的人格尊嚴也沒有。她卻不甘命運的擺佈,不屈從,不認命,明知惡勢力是堅固大山,自己是脆弱的雞蛋,卻偏要往大山上碰。在封建社會,封建禮教是神聖不可觸犯的。柳如是身為卑賤妓女,卻不把封建禮教放在眼裡,常常拿神聖不可侵犯的封建禮教開涮,公然在大庭廣眾場合男扮女裝,儒生打扮,招搖過市,與士子們稱兄道弟,平起平坐。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這簡直就是大逆不道,無法無天。我想,這可能是大師們佩服柳如是的一個方面。

      柳如是身陷泥淖,卻不甘沉淪,志行高潔。錢謙益在《玉蕊軒記》中寫道:“河東君(柳如是的號)評花,最愛山礬。以為梅花苦寒,蘭花傷豔。山礬清而不寒,香而不豔,有淑姬靜女之風。臘梅茉莉皆不中做侍婢。”

      這實際是對柳如是的寫照。

      再一點就是,柳如是雖是妓女,卻不以色相攀附權貴,換取金錢和物質享受。正如前面所說,錢謙益被閹黨栽害入獄釋放以後,丟了禮部侍郎官職,一位刑滿釋放的戴罪犯官,連平民百姓還不如。正是在這個時候,柳如市嫁給他的。可見,她看重的不是權勢金錢,而是錢謙益的人品和才學。這與那些出賣肉體換取地位享樂的人,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柳如是還是一位具有民族氣節的人,清軍攻陷南京南明最後滅亡時,錢謙益時任禮部尚書,柳如是勸他“是宜取義全大節”“以身殉國”“ 以負盛名”。錢謙益“有難色”,不但沒有跳水殉國,反而親自開啟城門把清兵迎進城。柳如是卻不是隻說說慷慨激昂的話,而是真的要跳水殉國(“柳奮身欲沉池中”),因為被人攔住而沒有死成(“持之不得入”)。難怪王國維責問:“薊門朝士幾鬚眉?”在國破家亡時,那些屈膝投降計程車大夫們有幾稱得上是男子漢?不是連個青樓女子還不如嗎?陳寅恪對柳如是這一行為評價很高,認為是“民族獨立之精神”,為之“感泣不能自己”。毅然在垂暮之年,殘病之軀,破例為一名不見經傳的娼妓考證立傳,在歷史上是沒有先例的。

      當然,陳寅恪寫《柳如是別傳》還有另外的意義,就是配合抗日宣揚愛國主義,在這裡就不詳細論述了。

    柳如是還有一點不能忽視,她是一名真正的名副其實的才女,她的出名不依賴任何人,完全憑自己的真才實學。這一點也是柳如是引起王國維和陳寅恪二位大師器重的原因。因為,有民族氣節的妓女不止柳如是,同為秦淮八豔的李香君也是一個,由於孔尚任《桃花扇》傳奇的渲染,名氣和影響比柳如是還大。為什麼大師不寫李香君而寫柳如是呢?柳如是詩書畫都有較高造詣,在秦淮八豔中能真正稱得上才女的,只有柳如是一人。

      柳如是的詩受到郁達夫的好評。陳寅恪更被柳如是詩中的“清詞麗句”驚得“瞠目結舌”。有詩集《湖上草》《戊寅草》傳世。錢謙益是當時名聞海內的大才子,《明史》有傳。柳如是和他有不少唱和之作,這些詩作都收錄在《東山唱和集》中。陳寅恪認為,在詩的造詣上柳如是和錢謙益旗鼓相當,不相上下。而在詞和書法上,柳如是則要勝錢謙益一籌。陳寅恪說:“河東君所作詩餘(詞的別稱)”“則勝於錢謙益”;又說“河東君之書法,復非錢謙益所能及。”另外,柳如是的“尺牘”寫得相當精彩,清秀雋永,玲瓏可愛,可當作散文小品欣賞。當時就有人寫詩稱讚她的尺牘:“謫來天上好居樓,詞翰堪當女狀頭。三十一篇新尺牘,篇篇蘊藉更風流。”可見,這些尺牘當時已廣為流傳。柳如是還是位畫家,擅長山水人物,1909年上海神州國光社曾出版《柳如是山水人物畫冊》。

      由此可見,她的才華在秦淮八豔中是無人能比的。

      這樣一位既有德又有才的女子,難道就因為她是娼妓而被埋沒嗎?為什麼不能為之著書立傳?明晰了這些,就不難理解王國維、陳寅恪、郁達夫這些大師級學者、作家,為什麼單對柳如是情有獨鍾、讚譽有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好的電影或電視劇寫秦始皇統一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