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姐逛歷史
-
2 # 月光先生看世界
其實不是不用火燒門,只是這不是個好選擇,只是整個攻城手段的一環而已。
上兵伐謀,攻城不是好選擇中國是一個久經戰爭的國家,所以關於戰爭的研究也在很早之前就已經非常深刻了。比如著名的《孫子兵法》,直到現在都還是各國的軍事教材。《孫子兵法》裡面就明確的提出,“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對直接攻城是基本上持否定態度的,不到萬不得已不這麼做。
至於中策略,則是圍而不攻,好處是不用損兵折將。缺點是糧草消耗大,而且時間拖的久,戰局瞬息萬變,容易出現意外被對手反叛。
城門並不好燒雖然古城門多為木門,但在古代設計師設計時,考慮到了攻城的情況。可能無法燒掉。
首先,這些木門是用最好的木頭做的。它們基本上都是百年生的巨木,它們是具有較好防火效能的鐵樺樹、棗樹和榆樹。
而且就算你點燃城門是沒有用的。城門周圍有護城河和其他水源,城門頂部也會有一些小開口。下面的城門著火了,上面的人往洞裡灌滿了水,但火沒有燒起來,就被燒燬了。
燒開也攻不進去即便你很幸運地把門給燒著了,你就進得去嗎?也是未必的,對於雄關要塞,古人基本上都會設幾道門,你把第一道門燒掉了,衝進去,還是被第二道門隔著,而且正好在敵軍的火力範圍之下,在那麼狹小的空間裡,都是活靶子,還不如爬牆攻城。
所以說古人之所以沒有使用火燒成分來攻城並不是因為笨,而是因為他們想了很久之後覺得這樣實在意義不大,可謂說是下下策的一個環節而已。
-
3 # 關河南望
既然古代的城門都是用木頭做的木門,木頭怕火燒,那麼為什麼在攻城的時候很少甚至不燒燬城門呢?這樣不是更容易攻破城池嗎?木頭怕火燒這麼淺顯的道理古人肯定知道,之所以古代的城門用木頭做成,而且攻城的時候不怕敵軍燒燬,敵軍往往也不會用火攻去燒城門的方式攻城,這其中是有原因的。古代建築中用的最多的都是木材,城門也不例外。木頭最怕火燒,那麼為什麼古人打仗時寧可用各種方法去撞城門,也不用火攻呢?
古人也知道這個缺陷,所以對城門進行的改良。一是在木頭城門外包裹了一層鐵皮,這樣不會輕易就能點燃。甚至他們在絕境時期,還會以巨石、鐵水把城門封死,我出不去,你也進不來。二是城門上邊留了縫隙,一旦遇上城門外防火,通過留的縫隙往外灌水,這樣很快也能夠把火撲滅。再有一個環境因素,一般城門都有護城河,這就是為何說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有了護城河,可以很大程度上抵禦火攻。
-
4 # 絕塵的時光
古代是冷兵器時代,雖然有鍊銅鍊鐵的方法,但是畢竟出產量有限,所以大部分器械都是使用木質的,包括城門。那麼話說回來了,木質怕火,為何又會使用木門做城門呢?難道不怕敵方攻擊的時候使用火攻嗎?
城防不僅有城門,還有著一整套的系統,有城牆、護城河、吊橋等等,這些對一個城池的保衛不亞於城門。首先護城河很寬,想要直接越過護城河去燒城門很難,而且當敵方軍隊嘗試著越過護城河時,守城一方軍隊會用弓箭進行射殺,很多情況下攻城一方軍隊還沒過護城河就死傷慘重,更別說靠近城門了。
再次,很多的大城池一般都設有甕城。什麼叫甕城呢,就是在城門之外再設一道弧形的城牆,敵人一旦攻進甕城,就會被守城軍隊群起而攻之,真正的做到360度攻擊,所以攻進甕城也無濟於事,還會損兵折將。
最後,一般城門邊上都留有灌水口,一旦城門被火燒,守城方軍隊可以往隙往外灌水,很容易就把城門上的火撲滅。
-
5 # 秉燭讀春秋
我們看還原古代戰爭電視劇或電影的時候,發現士兵都是架著雲梯不顧一切的往城牆上進攻,城上的守衛士兵用石塊拼命往下砸,或者用火燒雲梯,攻城士兵死傷慘重,講真從下往上攻城確實很難。
當時人們產生了疑問,古代城門都是木門,攻城的士兵用火燒大門豈不是比架雲梯更容易嗎?用木頭撞擊木門不行嗎?
其實古人攻城並沒有死規定,用雲梯或者火燒,要根據敵人的城防具體佈置,也就是“因地制宜”採取相應的戰略戰術。
所謂的“甕城”是古代主城防禦措施之一。
“甕城”一般建在主城外,其建築高度和主城一般高,呈半圓形或者方形,像一個“翁”一樣罩住了主城。
甕城兩邊的城牆和主城的城牆相連,甕城的大門和主城的大門不在同一條直線上,也就是說城門錯開,目的就是防止攻進城的士兵再次攻擊主城門,城牆上設有箭樓、門閘等防禦措施,上面有士兵守護。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甕城,我覺得就像主城的盾牌,甕城是進入主城的必經通道。
如果攻城士兵用火燒燬了城門,而城牆上的士兵沒有被消滅。這時守城士兵就會堵住甕城城門,攻進城的士兵就被包了餃子,主城門進不去,守城士兵兩邊堵,“甕中捉鱉”這句話就因此而來的。
如果主城沒有甕城,主城的大門會建造的十分牢固,到後來還會用鐵皮包裹。這還不算,城門上面設有防火裝置,就和我們現在的消防設施一樣,發現起火就會用水澆滅。
另外大門的木料沉重細膩,不容易著火。古代攻城又沒有容易燃燒的汽油,燒燬大門需要的時間很長,並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城牆上有專門保護大門的士兵。
總而言之,你只要不消滅城牆的守兵,攻進城的士兵就會成為活靶子。
有鑑於此,攻城的士兵都會採取兩種結合的辦法,即一邊攻城門,一邊兒架雲梯,目的就是分散敵人各個擊破。
-
6 # 真正鱷魚不哭
當然可以用火燒,也有人這麼嘗試過,然並卵。
首先,城門開在城牆上,而且通常內凹形成門洞。你要縱火燒門,就要攜帶大量引火物,迫近到城下。這個過程需要冒著城牆上敵人弓箭射擊前進,到達城下還要扛住擂石投擲打擊,必定要付出慘重傷亡才有可能進行。
其次,重要城池的城門大多設有馬面、角樓、甕城保護,即使進攻者能夠迫近到城門,也會遭到多方向打擊,很難進行縱火作業。
再次,古代城門相當厚實,一般厚達10釐米左右,並不容易點燃,需要堆積大量引火物長時間燃燒才能燒燬。要將大量引火物運到城門並不容易,即使成功點燃,守軍也可以通過大量拋擲土石滅火。
總而言之,火攻城門是非常低效的。古人有另一套更高效的做法,就是使用專用攻城器械轒轀——
這種器械由類似小型房屋,下裝車輪,靠人力推動前進,上有堅固頂棚保護攻城士兵,到達城後奮力推動巨木製成的撞城錘以鐘擺原理連續撞擊城門。這樣的破壞效率高得多。
-
7 # 葉飄刀
防禦到位,幾乎不可能成功
1. 城門,往往是最重要的防禦地點。相比與堅固的城牆,木質的城門是城防的薄弱點,但反過來同樣是防禦中的重中之重。一般來說,很多城門上都有箭樓望樓,使得城門之上可以有更多人防守,並且向下放箭。而且有的城門還有甕城保護,等於有內外雙城門,而就算攻破了外城門,進入甕城也會受到來自四面的打擊。
2.城門並不容易燒著,城門雖然是木門,但寬大而且厚重,這樣的木頭,並非你射上一支火箭或者扔上兩個火把就能把城門引燃的。這就好比,用一根火柴引燃樹幹。而且城門外往往還包裹有鐵皮,這使得想要燒著城門會更困難,而想要成功的話,無疑需要在城門洞中堆疊更多的引火之物,但面對城門樓上的攻擊,這將造成巨大的傷亡,如果能壓制城門的樓上的攻擊,直接登城其實更簡單。
3.防守一方不會坐看你燒城門的。防禦一方不會坐看燒城門的。很多城牆,山寨都有類似的佈置,在城門上方的牆上,在修的時候,就留有通水孔,也就是說,一旦有人燒門,只要在城牆上倒水,水就會按照預先留下的通道,流到城門上。而在城門後方潑水也是一樣方式,使得大門變得溼潤,而溼的木頭是很難燃燒的。
4.得防備反擊,要燒城門,你得壓制城頭,這樣才可以堆柴草,但只是這樣還不夠,你根本不知道城門中有些什麼。如果在你準備燒城的時候,城門突然開啟,一隊精兵出城截殺,這個事情也是常常出現的,措手不及之下,很可能被殺得大敗,畢竟搬運柴草燒城門,往往就不能拿武器了。
如果你能壓制城頭,防禦突擊,同時讓敵人來不及救火,那麼這種情況下,燒不燒城門也就沒什麼區別了,城上的防禦基本被破完了,不燒城門也能愉快拿下。
-
8 # 博古論今天
歷史上的攻城戰是非常非常艱難的,想要攻破一座城池,兵力必須有絕對額優勢,有些甚至達到10:1的比例才行。
歷史上也有很多攻城戰異常慘烈的戰役,比如說邯鄲之戰和昆陽之戰,特別是邯鄲之戰,秦國和趙國這場攻城戰持續了一年多,秦國五十萬人攻打不到10萬人的趙國城都邯鄲,最後以失敗告終,雙方都非常慘烈,最後到了人皆“以骨為炊”“刎子而食”的地步。
為何攻城這麼難攻,而不燒木質的門呢?
古代的攻城戰不知道經歷了多少萬次,你能想到的人家豈能想不到。人家早就對火燒城門這種方式制定了各種應對方法。
首先,城門一般都選用非常堅硬而且防火能力特別強的巨木製成,即使用再多的燃料也很難燒著,就算燒著了,想燒燬估計燒一天都燒不掉。這麼多時間,攻城士兵哪裡頂得住城牆上的守兵無數的滾石、火球、弓箭、開水等等。後來還有人將城門外包一層鐵皮,那樣就更燒不著了。
其次,城門上一般都會留一些小孔,如果火燒城門的話,裡面的守軍會從小孔裡面往外面通水,還有就是在裡面用水澆門降溫,這樣外面怎麼燒都是白搭。
最後,城門是一座城最重要的屏障,城門破了,城池自然就失守了。但是大多數攻城的人是為了獲得這個城池,就算把城門燒了,奪下了城池,當面對敵方勢力的支援和其他勢力的入侵時,很難短時間再造一扇城門,這樣的城沒有任何的防禦功能,自己也很難守住。
因此,火攻城門得不償失,耗費大量的精力成不了功不說,還讓後面的“黃雀”得利。古人們基本不會這樣的選擇。
-
9 # 嘿絲朵瑞
古代的攻城戰役中,防守一方依託城牆的防護,可以居高臨下攻擊攻城一方。攻城一方,要想攻入城池中,必須使用攻城衝車撞開城門。
一、攻城是一個總體戰。用火燒開堅實的城門是非常難的,因為城門在建造過程中往往經過特殊處理,而且非常厚實,達到防火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防守方不會放任進攻一方火燒城門的,進攻一方往往兵力要達到防守方的三倍以上才算有較大的把握能攻下城池。攻城時往往進攻方先用雲梯自下而上爬上城牆,主要作用就是為了掩護攻城衝車攻擊城門,如果只推一輛衝車上去,防守方開啟城門不就把撞門的士兵全殺了嗎?
二、城門並非攻進城池的最好通道。城門的構造,對於大軍來說,是一條狹窄的通道。如果不用雲梯工程,分散防守方兵力部署,只從城門進攻,那進攻方根本發揮不出兵力優勢,攻城戰會變成添油戰術,兵家大忌。所以,進攻方只有運用雲梯攻城,加上弓弩的掩護,才有更大的勝算。
三、攻城戰一旦開始,就不能停止。因為一旦停止就給了防守方喘息的機會,防守方會立即重整旗鼓,準備守城的武器和用具。如果先撤退,讓火燒開城門,防守方一開門不就滅火了嗎?如果不斷進攻,讓火燒開城門,會浪費更多的時間,要知道攻城戰中進攻一方的傷亡遠大於防守方,每分每秒都在消耗兵力,顯然工程衝車撞開城門是最實用的方法。
-
10 # 範啦
在中國古代,城門在整座城池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不管戰爭年代也好,和平年代也罷,只要是在冷兵器時代,城門就關乎著城內幾十萬百姓的安危。一般來說,城池有東、西、南、北四個門,只要把他們拿下,攻城方基本就可以宣告勝利。然而,對那些攻城的將士們來說,他們在攻城時寧願爬雲梯登上城牆,也不採取火攻的戰術燒燬木製城門,這是為何?
第一,城門其實非常堅固。古代城市的城牆不但可以圍住整座城市,通常情況下還要圍上兩圈,內圈叫城,外圈叫郭。城是城市的核心,俗稱“內城”;郭是這個城市的外圍,俗稱“外城”。另外,內城的城牆高厚,外郭城牆較低,攻城時,往往也是外郭城牆先被攻破。可是,木製的城門與城牆相比,也是比較容易攻破的那一方。
一般情況下,存在於歷史上的城門都是非常堅固的,施工時,百年老樹,甚至是千年老樹的軀幹部分才是城門的首選材料。其次,為了保證其堅硬程度,還要選用鐵樺木(棗木也可以)這樣高階的木材,而且它們還有一定的防火性。最後,城門上還要上塗上一層漆,有條件的話,還要加上銅釘、鐵條等材料,使得整個城門的堅固性和防火性大大提高。
第二,城門在設計之初都採用了滅火設計。眾所周知,城池一般都建在近水地帶,即使沒有水,城主也要差人挖一條護城河出來。據史料記載,早在宋代,襄陽護城河的平均寬度就超過了180米,最寬處達到250餘米,襄陽城堪稱華夏第一城池。每逢戰事吃緊時,城內軍民就取護城河的水用來滅火,甚至還可以直接飲用。
此外,襄陽護城河還有一套完善的排水系統。據《襄陽縣誌·歲修章程》一文記載:宋郭杲舊設二閘,盛漲之時閉北閘,開南閘,放渾水入漢(漢江);大水既退,則閉南閘,開北閘,導清水入壕,方法極為盡善。由此可見,護城河非但可以滅火,還不用擔心在雨季時發生洪澇災害,有護城河存在,放火燒城門這種操作就完全不可行。
第三,即使燒燬了第一道城門,後面還有埋伏等著他們。甕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禦設施之一,有著“天下第一甕城”之稱的中華門不僅具有三道甕城,還有四道門垣,每個城門都有雙扇包鐵門,還有可以上下啟動的千斤閘,此外,甕城內還有27個藏兵洞,可以藏兵3000餘人。公元1561年,忠國公石亨謀反,為了儘快衝進宮裡,他就選擇了縱火燒門。結果守軍不但不滅火,反而給大火添柴,以至火勢越來越大,叛軍反而死傷嚴重。
事實上,一旦攻方放火燒城門,守軍第一反應不是滅火,而是加大火勢。只要火勢變大,站在下面的叛軍首先就會被波及,他們不但靠近不了城門,反而會因為強行闖入產生死傷,守軍再趁勢撒一些油下來,這場仗也不用再打了。
-
11 # 嗔痴歷史官
在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我們一定會發現一個十分明顯的現象,那就是古代的城門一般都是木頭製作的,相較於嚴實厚重的城牆而言,這些木頭門總覺得好像缺少一些什麼似的。
既然城牆當中只有門是木頭製作的,硬度相對而言就要小一些,再加上木頭容易著火,這個是很多人都明白的常識,於是有人就比較好奇,古代那些士兵在攻城的時候,為何不用火來燒城門呢?還要花那麼大力氣去砸牆幹嘛?
古代城池構造
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來先了解一下古代的城池構造,瞭解清楚以後,再去研究問題,就要簡單很多。古代的城池由外到內是有很多組成部分的,其中最外邊是護城河或者護城溝,再進一步就是羊馬牆(城門),城門進去之後是甕城,甕城裡邊是閘樓或者箭樓,這些都透過之後,才算真正意義上進入到了城裡。
有這麼多的組成部分,而且每個組成部分都是具備著獨特的功能的,其中的詳細功能我繼續分析羅列如下:
護城河或者護城溝的功能其實就在在城牆外的第一個保護屏障,這種屏障主要就是為了增加敵人攻城的難度,比如護城溝很深,要是敵人不小心掉在裡邊,可能就喪命了,在激烈的戰爭中,很多士兵都會因為各種原因掉在護城溝或者護城河裡邊的。
除了有安全屏障的功能之外,護城河的第二個功能就是為城池提供一定的水資源了,比如城池裡邊著火或者城樓著火,都可以迅速從護城河當中取來水資源對其進行搶救,這樣一來很多事情就方便多了。
護城河進去便是羊馬牆,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城牆,古代對城牆的建築要求是十分嚴格的,通常城牆都很厚,尤其是靠近城門的那些城牆,就更加厚了,比一般的城牆還要厚兩三倍,這主要就是考慮到敵人攻城砸破城牆的因素。
城牆裡邊就是甕城,甕城相當於是一個全方位無死角的屠宰場和迷宮,一旦敵人進入甕城,守城方就可以對其採取火力進攻,在甕城裡邊,敵人基本上是沒有任何辦法反擊的,只能乖乖等死,比如我們熟知的電影《投名狀》中,李連杰下令殺掉的那些降兵,實際上就是在甕城之中殺害的,甕城的巧妙之處就和它的名字一樣,甕中捉鱉,在劫難逃。
甕城進去之後就是閘樓或者箭樓,閘樓主要是用來控制城門外的一些開關,以及觀望城樓外情況所用的,箭樓顧名思義,就是在上邊安排一些弓箭手之類計程車兵,一旦城外或者甕城中遇到危險的時候,就迅速採取火力進攻,這樣一來攻城方就很難攻佔城池了。
正因為城池的組成如此複雜,所以古代想要對城池進行攻陷,其實難度都是很大的,我們隨便舉兩個比較出名的戰爭,一個是長平之戰中,秦國那麼多計程車兵,想要攻陷城池,難度還是很大,趙國就一直堅守城池,秦國很難攻陷,就算你武器再好,也還是拿趙國沒有辦法。
還有湘軍攻克天京的時候也是一樣,曾國荃整整用了兩年時間圍困天京,使用過各種攻城手段,不管是威脅、恐嚇、丟屍體,還是挖地道、刨坑都使用過來,依舊對城樓無能為力,最後硬是靠著毅力把天京城裡的糧食耗盡,才終於攻陷天京。
僅僅從這兩場比較知名的攻城之戰來看,其實我們就已經很容易理解到攻城的難度,以及古代城池建築的智慧所在。也許我說到這裡,還是會有人好奇,古代究竟是怎麼攻城的,為何這麼難呢?那我就繼續說道說道。
古代士兵攻城方式
古代沒有那些各種炮彈,所以攻克城池,主要就是採用兩個方案,一個就是透過開啟城門或者砸開城牆,軍隊全部衝進去與守城方大戰,另外一種方案就是諸如電視劇裡邊那種直接採用樓梯爬上城樓殺掉守衛城樓的將士,從而再進城將城門開啟。
這兩種方式,一般就是古人採用的主要攻城方式了,其中第二種方式因為損失過於慘重,加上成功機率太小,所以攻城方除非是迫不得已,並且自己士兵充足的情況下,才會採用這種方式,要不然基本都不會考慮。
畢竟從前邊我對城池組成的分析當中,我們已經完全可以明白,城池在建築之初,已經考慮到了攻城的問題,所以對守城方而言,肯定會做好一切防護措施,而對於攻城方而言,想要硬碰硬強行攻城,難度係數太大。
在第二種方式不適用的情況下,大多數人採取的還是第一種方式,在第一種方式中,又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攻佔城門,直接從城門進入,第二種是砸牆,透過將城牆弄開,然後進入。
這兩種情況的難度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想要直接攻佔城門從大門進入是不太可能的,難度係數僅僅小於直接爬樓那種,所以通常情況下,士兵還是採用砸城牆的辦法,這個辦法雖然看似無用,但在實際行動中,是最行之有效的,城牆再厚,也總有一些地方是比較脆弱的,堅持不懈對其進行摧毀,總是有希望的。
為何城門明明只是一點木頭製作而成,想要弄壞難度還這麼大呢?這個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城門那裡守衛計程車兵太多,難以接近城門,另外一方面是城門的設計是往裡開的,想要藉助外力破壞城門,難度很大,要是城門是往外開的,還可以藉助戰馬之類的外力進行強制拉開。
想要開啟城門如此困難,為何士兵們不採用火燒城門呢?這麼簡單的事情,難道古人不明白麼?可是實際操作起來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為何古人不採用火燒城門呢?
古人很顯然是已經考慮過火燒城門這個問題了,所以古人早就在建造城門的時候,就已經做了一系列措施來應對這個問題,比如有的城門在建築的時候,就專門用了一些金屬將門四周鑲嵌起來,這樣一來就降低了木門的可燃性,想要用火燒城門,估計得在城門面前點上一大堆方可,可是哪裡來這麼多時間讓你準備火堆並且點火燒城門呢?
除了這個防火措施之外,城門上方在建築之初,就會專門設計一條小溝,一旦城門著火,上邊計程車兵就可以從上邊倒水透過小溝流下去直接澆滅城門上的火,外邊還有一條護城河,根本就不用擔心水資源匱乏的問題。
有了這兩個建築考慮之後,可以說古代城門想要採用火燒,至少在技術層次是有些難度了,因為水火不相容,有了水的存在,你除非用汽油去燒城門,要不然別無他法,關鍵古代還沒有汽油,所以古人對火燒城門這種事情,基本上不抱有希望了。
結語
古人的智慧其實是很值得我們研究思考的,很多事情也許我們今天也想不到古人那麼細緻,但是在古代古人不斷積累的經驗教訓中,他們已經把很多事情做得很完美了。你以為使用火去燒城門,就可以很快搞定,奈何古人早就有預防措施,你只能是徒勞無功一場罷了!
回覆列表
高爾基曾說過:“創造靠智慧,處世靠常識;有常識而無智慧,謂之平庸,有智慧而無常識,謂之笨拙。智慧是一切力量中最強大的力量,是世界上唯一自覺活著力量。”有智慧的人才能有所創造,智慧創造文化、知識的動力。
相信大家無論是在史書或者古裝電視劇當中都看到過,古時列國進行戰爭時,攻打城池的第一件事就是攻打城門。看到這裡很多人會說,古時候的城門是木頭的,為什麼大家不用火燒,而是採取了更為複雜、麻煩的雲梯來攀爬城牆。
其實他們不是不想而是不敢。而這裡就顯示出我們古人的智慧所在了,那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呢?
在很多的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攻城拔寨的現象。大多數守城的將士站在城門樓子上,向下面的敵軍扔石頭,發射弓箭。而攻城的將士卻是一個個扛著登雲梯放在城下就往上爬,緊接著很多士兵托起一塊粗大的樹樁就開始撞城門。
看到這一幕如今的很多人會感到可笑,認為攻城的實在是太傻了,城門不是木頭做的嗎,用火燒呀,在四個城門各放一把大火,多麼省事又減少很大的傷亡,很有可能還會把城裡的人給嗆出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古人早就想到了這一點,之所以沒有這樣做,是有諸多的不利條件。專家們甚至直言,火燒並沒有用。
其次,城門的設計之初就想到了防火的關鍵。我們會看到幾乎每一個城池周圍都會有一條護城河,將整座城給包圍起來。這不光是為了增強城防,也是為了方便取水,及時的滅掉火。古時候的人們其實非常地看中防火,因為房子的主要材料都是木頭,所以每次有人打更的時候都會喊一句:天乾物燥,小心火燭。而護城河就起到滅火和防禦的雙重功效,遇到乾旱還能夠取水灌溉,遇到洪澇,還能夠將城中多餘的水利用排水系統排到護城河當中,真是一舉兩得。
最後,燒門其實對攻城的人也是十分不利的。門作為一個城池的重要屏障,在防禦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一個城池防禦力的高低門佔有極大的比例。倘若自己攻下了城池,而沒有門,是不是接下來任何一支部隊都可以輕易而入,那攻下來還有什麼意義。
更有的時候燒門還會誤傷自己,在公元前1561年忠國公石亨造反,他為了衝進宮中,選擇燒門,但是守軍非但不救火,反而故意加柴,使得火勢不可控制,反而燒到自己人。
所以其實攻城之人並不是蠢笨,他們也曾想到過燒門,但是經過實踐後發現弊大於利,相反拿著登雲梯和木樁是最明智的辦法,因為很多城就是這樣一點點攻下來的。
而且大多數城市的城門都是包鐵的,或者外面包有一層鐵架子,燒掉是不可能的,就算是一塊木板,想點著它也是很費勁的。並且有的城門甚至設了好幾道門,哪怕燒了一道門,結果還有一道。
當年湘軍攻打南京城時,湘軍主將曾國荃放著南京的13座城門不去攻打,而是是通過挖地道,把城牆炸塌了一段才攻入城中的,由此可見城門之堅固,超乎你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