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滕沫沫
-
2 # 老夥計610322
我家老父病故是棺葬的,後來駐軍部隊在山上修建打靶場,父親的墓塋在拆遷範圍,只好花錢顧人將父親的屍骨遷移到山頂上鄉辦的公墓重新入土安葬。
誰知道幾年後老父墳地所在的公墓,縣裡說沒有經過民政部門許可,屬於非法給予取締,並限期自行遷墳,無奈召開家庭緊急會議,決定就地深埋。
2007年8月我的老母親去世,在民政局公辦的金雞嶺公墓購買了雙穴墓地,母親骨灰盒下葬後,次年清明節那天,全家人到場舉行儀式,請當地專業人士將老父已經風化的連骨帶土遷移到公墓,與老母親合葬,從此,老父得以安身安息,再無折騰。
遷墳可以不用棺材嗎,這些講究不盡,關鍵要看當地風俗,有些地方的農村用縮小版的棺材給予替代,重新下葬在自家大田裡,而城鎮人家遷墳卻有心無力,條件不允許,一般都是遷到安放骨灰盒的公墓內……
-
3 # 被淹沒的才能
遷墳在改革開放前,巳經埋下的墳墓在沒有特殊情況下,遷墳的很少。改革開放後,由於大量的開發坡地或山包,數千年的墳墓屍骨暴露,因為文明與禮儀的要求,就發生了大量的遷墳過程,在這個時間短,有些戶主需要遷的墳又多,很可能是草率從事了,有棺材的繼續用,沒有棺材的用個罈子裝好也就可以了。
遷墳有人很講究,選吉地看日子等,遷墳時還要在原土坑裡帶上底層的土去新墳墓。我認為這樣做都是人們的心理概念,改革開放後,全國挖平了無數個山包,也毀掉了數不清的墳墓,有後人的將就遷墳掩埋,無人認領的已經是漫山遍野,佈局於高樓大廈的基礎之中。
最後說遷墳不需棺材,但需要認識。
-
4 # 992舒暢
農村裡適應於遷墳,一般都是遷址於本村紀念堂!也有很多偏遠地區的、山區的、不被重視的、村幹部不重視的,總認為太麻煩,還要蓋紀念堂,專人管理,收費不合適,不收費村子裡就得補貼,很不情願啊!
當然,看護紀念堂的家戶比較樂意的。找一個小屋,備點燒紙、花圈、小飾品……等物品,可以買個小錢!
遷墳一般根據風水專家的指導,選擇新址,不管是坐向,依山靠水,還是坐北朝南,多數都是不用棺材的,而是要用骨灰盒、骨灰罈!還有一些隨葬小飾品……一些村委會為了鼓勵大傢伙主動配合遷墳,都是以村委會為統一出資辦理……
不會用棺材的,除非這塊地挪到那塊地!
-
5 # 和平2018
棺材分陽棺和陰棺,過去有的人家先亡的人和後亡的人合葬,有兩種方式,一是如先亡人已經佔準穴位,與後亡人合葬時,在原墳一側(分男女上下)開墳就理,
二是,如先亡人未進祖墳,另地暫埋,當後與後亡人合葬時,需給先亡人起墳遷葬,起墳時講究的人家用土棺,小於正常陽棺,也叫陰棺,有的戶用蘆蓆,葦泊把亡人骨寸包裹起來,叫泊子或排子,都可以。
遷墳的亡骨不能用正常亡故的陽棺裝斂,也不準在進陽宅!(回家)起墳完備後,由亡骨最親近的人扶靈護送至新墳地,等候後亡人陽棺到來一同分上下位安葬。
-
6 # 天成堂擇吉中心
遷墳不再用棺材,屍體經過二年後屍肉已腐化,只剩屍骨,有一種瓷器缸專裝屍骨的,用白布紅布兩層包好屍骨放在瓷缸內封好蓋即可,但是要選擇吉地配合好良辰吉日安葬,要立好碑文方便後代祀奉尋根問祖,這樣做子孫後代就會大吉大利!
-
7 # 朱師亮
遷墳不能用棺材。因為人死不能用二棺,遷墳要擇好日子時辰,要用的是外面死人大被中間用棕內要用兒孫的內衣,最好要身上內衣。對子孫大吉大利!
-
8 # 望雲追月124344228
迀墳用不用棺材,根據所遷墳主人的棺木是否完整?古去幾十年的,假如棺材板受損嚴重,無法移動,必須另做一棺材,將人骨復員擺好成型,最好棺材底鋪上泥巴,固定屍骨,我曾見過迀祖墳的,就是這麼做的
-
9 # 奇疆6688
這要因墳的時間長短而定。如墳在二三十年內,棺木肯定還好,這就不需要再做棺材了。如年代已久,棺木腐朽,屍體腐化僅剩屍骨,這也不需再做新棺,而只需做一個收骨的小匣子就可以了,將屍骨裝在裡面,或用白布將屍骨包裹埋葬即可。
-
10 # 儒雅雲朵U
各地區風俗不一樣,有的地方用有的地方不用。
我們這裡遷墳需要用棺材的,這些講究關鍵要看當地的風俗,有些地方的農村用縮小的棺材給代替了,還有用骨灰盒的。而城裡人遷墳條件不允許,一般都是遷到安放骨灰盒的公墓裡。
-
11 # 史東風
河南大多地方迀墳若棺木完好無損則原棺迀移。若棺木腐朽則把骨頭拾進小匣子裡另葬。小棺匣子很廉價的,一二百元一個!
回覆列表
我剛剛春節前經歷過。聽風水先生說:
爺爺去世時,埋後沒標誌位置,當時土葬,但爸他們只知道二十米正方形內,
風水先生說,遷墳有屍體好,沒有也行。最後說,前後左右大體位置的土,也行。帶點土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