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二次元宏君
-
2 # 趣聞連播
事實上,《玩具總動員》系列在中國內地的票房表現一直不盡如人意。2010年在國內上映的《玩具總動員3》的票房成績1.17億,都未能進入上映當年的票房前25名。
6月21日,吉卜力2001年出品、宮崎駿執導的《千與千尋》與迪士尼皮克斯經典IP續集《玩具總動員4》兩部動畫片同一天在國內上映。但沒有料到,這次與北美同步上映的最新動畫續作成績卻被18年前的日式動畫舊作吊打。
截至發稿前,《玩具總動員4》在內地市場票房成績為9840萬元,而《千與千尋》已達2.10億元。同時,《千與千尋》的排片佔比達30.8%,而《玩具總動員4》只有16.3%,前者4.1%的上座率也高於後者的3.1%,這一資料也可以看出市場對於《千與千尋》的偏愛。而在北美市場,口碑一直居高不下的《玩具總動員4》票房已經突破1.1億美元,但在內地影市首週末票房僅是北美同期的1/9。如今,兩部動畫大片同時上映,為何成績相差如此懸殊?新京報專訪專家院線,共同探索市場背後秘密。
敗在起跑線
事實上,《玩具總動員》系列在中國內地的票房表現一直不盡如人意。2010年在國內上映的《玩具總動員3》的票房成績1.17億,都未能進入上映當年的票房前25名。
反觀《千與千尋》,不但是至今為止唯一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的非英語動畫影片,同時還獲得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並創下了日本影史的最高票房紀錄。可以說,無論口碑還是質量上,《千與千尋》先天上就勝出《玩具總動員》系列一籌。
文化認同感很加分
《玩具總動員》第一部上映於1995年,距今已經24年,對不少中國年輕影迷來說,IP效應大打折扣,幾乎談不上懷舊情懷。票房分析師羅天文告訴新京報記者,“《玩具總動員》對於內地出生於2010年後的低齡觀眾來說,IP知名度遠不如《馴龍高手》、《神偷奶爸》、《功夫熊貓》等動畫片,因此也導致《玩具總動員4》在內地整體收割的群眾基礎有限。而《千與千尋》能夠觸達的觀眾則要大得多,大家多年宣稱的‘還一張電影票給宮崎駿’也直戳情懷點。”
從事多年院線工作的院線經理李玉霖告訴新京報記者,事實上兩部影片的表現背後也可以看出影片內部蘊含的文化認同,“這幾天影院來了很多宮崎駿的粉絲,儘管大家可能都看了很多遍這部作品,但都認為銀幕的體驗還是不同。”他說,日本漫畫與中國觀眾的距離天然要比好萊塢動畫來得更近,而影片中的龍、神明、魔咒等東方元素對於亞洲國家來說,也可謂是有相通的文化認同:“也有影迷會把這次觀影看成一次對於人生經歷的回顧與認識,這也就是《千與千尋》為何可以‘老少通吃’的原因。”從動畫產業上來看,皮克斯被內地觀眾所關注的時間並沒有日本動漫時間來得長。當日漫幾乎佔據每個80後、90後的童年回憶時,皮克斯才在2003年以一部《海底總動員》打入內地。
電影市場專家蔣勇提到,華人對IP情感是不同的,1995年首次出現在大銀幕上的牛仔胡迪、巴斯光年等角色,開創了北美動畫電影的3D時代,皮克斯被譽為全球最好的動畫公司;但同時國內20世紀80-90年代正是日本動畫風靡時期,從《鐵臂阿童木》到《美少女戰士》、《灌籃高手》等,日本動畫在大部分80後、90後記憶裡烙下痕跡,由此看來,當時皮克斯的光環,並沒有真正照進國內。
兩片資料
《玩具總動員4》
電影預售票房510萬、排片佔比16.3%、豆瓣評分9分、首日票房1786萬、至今累積票房9840萬元
《千與千尋》
電影預售票房1621萬、排片佔比30.8%、豆瓣評分9.3分、首日票房5402萬、至今累積票房2.10億元。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可以分析的。
1、時間底蘊問題
千尋最早是在2001年上映,在後續傳入國內,在國內有口皆碑,不斷地被傳頌,大家都知道千尋這部電影好,幾乎是常常推薦的,很多人都看過,有很多的群眾基礎。而玩具總動員系列從1995年就上映了,在1999年上映了第二部,年代已經很久遠,即使在第三部2015年上映也僅僅取得了1億多的票房,在國內的知名度和傳播度都不如千尋,而且時間過於久遠,20多年的時間,曾經看過這部動畫的也差不多快忘記了。
2、東西方文化差異
玩具總動員是典型的西方式動畫,透過對玩具的和人的刻畫,也說出了很多的道理,但是其西方式的思維華人不太能接受,比如驚訝式的表演,天馬星空式的操作,而千尋屬於東方式的唯美刻畫,對劇中的景色和背景細節刻畫的很深刻,以及內涵非常深刻,引人入勝,再加上久石讓的音樂搭配,一下子進入了觀眾的心理,情景交融,有些場面感動到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