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御前帶刀侍衛
-
2 # 嘴強
歷史有時候很容易被人以“貼標籤”的方式概括,但這些“標籤”很難說能概括完整鮮活的歷史。比如我們現在說起二戰中的法國軍隊,很多讀者朋友可能會給他們貼上一個“不堪一擊”的標籤。沒錯,在二戰中這個當時號稱“陸上第一軍事強國”的國家在短短六週內就淪為了傀儡政權。但是二戰中的法軍真的就如此不堪一擊嗎?不!說實話,要是沒有他們,英華人早就在二戰之初就玩完了。而二戰歷史也可能會被改寫。
1940年5月25日,納粹德軍面對英法聯軍,可以用勢不可當來形容。很快,潰敗的大批英法聯軍被德軍的機械化部隊圍困在一個叫敦克爾克的小港口。大家都知道,此後在這個邊境的小港口上演了二戰中也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大撤軍行動——敦刻爾克大撤退。英法聯軍在德國的圍追堵截下成功撤出了33.8萬人,為之後的反攻歐洲保留了有生力量和希望。
今年上映的大片《敦刻爾克》就是以此背景講述了三個感人的故事。但是據說電影在法國公映後受到了法國媒體的一致批評,原來電影中表現法軍的鏡頭只有區區數十秒。法國《世界報》就發表文章批評說,“12萬一同撤退的法兵在哪裡?4萬法軍拼命防守,因抵抗軍備更精良、人數更多的敵人而犧牲,他們又在哪裡?”法國曆史學者也表達了對《敦刻爾克》的不滿,說“英華人對待歷史有個壞習慣,就是大肆吹噓自身軍功,對法軍貢獻視而不見”。
既然法華人如此憤怒,認為電影裡英華人對法華人的犧牲不屑一顧,那麼在歷史上,法軍對敦刻爾克大撤退起到了什麼作用呢?坦白講,若沒有法國軍隊的誓死抵抗,敦刻爾克的大撤退不會如此成功。
當時法軍第一集團軍司令布林夏爾拒絕後撤,其部下5個師在里爾英勇抵抗,保障了敦刻爾克的安全。這些法軍後來全部被德軍俘虜。而在敦刻爾克西部和西南部地區,由法加爾德率領的法軍第16軍團負責防守。大撤退結束後,法加爾德及其部下4萬餘人全部被俘。就連丘吉爾事後都說:“請讓我們銘記:如果沒有敦刻爾克法軍後衛部隊堅持戰鬥。我們在英國重建一支保衛本土和爭取最後勝利軍隊的工作,就會大受挫折”。
雖然丘吉爾也站出來為法軍發聲,但在敦刻爾克大撤退真實的歷史中,英華人卻不是那麼地道。首先法國軍隊是在“發電機”行動已經將要開始時,才被英華人告知撤退計劃。接著在實際行動中,被優先撤退的無一例外都是英國士兵,法軍士兵往往被拒載。據史料記載,從5月25號行動開始,到當月30號,撤往英國的十二萬軍隊中,僅僅只有六千名法軍。
後來英華人調整了策略,因為當時他們已經受到了美國等國的壓力和批評,丘吉爾下令“要撤退更多的法軍,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將對我們和盟國的關係產生無法彌補的損害。”此後從6月1日到4日,有約9.8萬名法軍,被撤往英國。這為二戰中法國軍隊的繼續抵抗儲存了有生力量。
-
3 # 瘋狗的輕武
我覺得先丟一張地圖會更有思路一點。
1940年5月20日,德軍打左勾拳的裝甲師已經把北邊的英法聯軍包了餃子,而聯軍已經準備要透過敦刻爾克跑路了,但跑路得坐船不能游泳不是,而坐船總得分批轉移不是。這要時間,而當時他們缺的就是時間,德華人隨時可能一波平推過來。因此需要在敦刻爾克以及沿線構住防線。而...這批駐防的人肯定是來不及撤的,聯軍總得犧牲一些斷後的部隊,而英華人自然會把腦子動到法華人身上(捂臉)
當年電影敦刻爾克大撤退上映之後,法華人憤怒了。MD當年坑我們也就算了,到現代電影上還把法華人刻畫的那麼沒存在感。
甚至電影裡邊還有個德軍勸降海報還是英文的
但實際上當年德華人釋出的勸降書還是先法語,後英語。代表當時硬抗的部隊大多是法軍,而很多法華人都是在莫名其妙情況下掩護著英軍從敦刻爾克撤離,直到自己被戰死或者被關進戰俘營。
不過確實,1940年5月28日至31日的里爾圍攻戰裡邊,法華人確實拖住了德華人,使得英軍起碼多撤離了10萬軍隊。
回覆列表
由於法軍最後時刻才知道準備撤退的訊息,部分法國陸軍在撤退時充當了聯軍的“肉盾”。
1940年,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的快速攻勢下崩潰之後,英軍在法國港口小城敦刻爾克進行了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
最著名的莫過於法軍在里爾堅守,里爾當時位於包圍圈的突出部,隨著兩翼部隊的的撤離後,里爾徹底陷入德軍包圍。被包圍的法軍部隊拒絕投降,在摩里尼埃將軍指揮下牽制了德軍多達7個師的兵力,使德軍無法全力進攻敦刻爾克,有效保障了撤退的進行。
從5月26日到5月30日,英軍總共撤回12萬人,法軍僅撤回6000人。
在英軍大部撤回後,丘吉爾顧及英法的同盟關係,要求英國海軍協助撤退法軍,法軍才得以撤到英國本土,6月4日,敦刻爾克大撤退結束時,所有40萬盟軍士兵總共撤走了33萬餘人。
除了在里爾堅守被俘的4萬法國士兵,還有3萬法國士兵被放棄在了敦刻爾克的沙灘上,來不及撤退,成為德軍的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