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韓愈還說「聞道有先後」,這裡的「聞」怎麼又有了第三種用法?
6
回覆列表
  • 1 # 庚公不賣馬

    (聞)

    wén

    聽見:聞診。聞聽。聞訊。博聞強記。聞過則喜。聞雞起舞(聽到荒雞鳴而起舞,喻志士及時奮發)。

    聽見的事情,訊息:新聞。傳聞。見聞。

    出名,有名望:聞人。聞達。

    名聲:令聞(好名聲)。醜聞。

    用鼻子嗅氣味:你聞聞這是什麼味兒?

    姓。

    (查自漢語大辭典)

  • 2 # 小漢字見大歷史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非常罕見、奇怪的疾病:聯覺症(synaesthesia),也叫【通感症】。

    【通感症】症狀表現為:

    一種感官刺激會自發地引起另一種感知或認識。

    這種人能看見聲音的色彩,聽到影象裡的聲音,聽到某種音樂,或者某個特定的詞彙時,鼻子就會聞到一股氣味。。。。。諸如此類的。

    這種罕見的精神疾病是基因缺陷,目前無法治癒,患有這種病的人叫做聯覺人(synesthete)。

    比如患有【通感症】的人,最常見的是【色聯覺】——聽到某種聲言,就會看到某種顏色。

    這個叫做詹姆斯·萬諾頓的英國男子,從小就患有一種罕見的通感症,他的聽覺和味覺竟奇妙地自動聯絡在一起。

    他聽到任何聲音,都能立即在嘴巴里產生各種不同的味覺。

    我就很奇怪,他聽貝多芬或者莫扎特的音樂是不是像吃牛排?或者鮑魚?

    這種【通感症】固然是一種不正常病態,但其實,正常人也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輕微的【通感】。

    比如:色彩可以影響我們的情緒。我們在語言中也有色彩、味道、觸覺表示情緒。

    我就喜歡暖色、朦朧的燈光,讓我覺得溫馨放鬆。我的房間裡全部都是暖色、有燈罩的檯燈。

    我非常討厭日光燈,日光燈讓我覺得焦慮,我也不知道是為什麼。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種偏好。

    又比如:我們聞到一種氣味就會記憶起一個特定的事件。。。。

    當然,我說的這些這都是正常的人通感。

    我們的語言中充滿了各種的通感表達。你可能根本覺察不到,比如:「苦笑、甜美、酸楚、醋意」「通感」也是意境最高、最具象、最能讓人感同身受、身臨其境的一種文學修辭,

    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微風送來清香——觸覺和嗅覺通感

    渺茫的歌聲——視覺和聽覺通感

    -------------------------------------------

    聽我說完了這些,這個問題是不是豁然開朗?漢字〖聞〗是一個從〖耳〗從〖門〗的形聲字,有〖耳〗部,說明〖聞〗字的造字本義是表示〖聽聲音〗的。之所以可以表示「聞氣味」,其實就是認知心理學所說的通感(synaesthesia)。著名的語言學家房德里耶斯在《語言》一書的解釋是:感官活動的名稱也是容易移動的。表示觸 覺、聽覺、嗅覺、味覺的詞常常彼此替代著用。「聞」可以表示「聽聲音」,也可以表示「聞氣味」從古至今,古今中外,都是這樣的,在不同語言、文化和民族中都存在。

    比如:

    古代漢語,中國最古老的傳世文獻《尚書》

    《尚書 周書 酒誥》:弗惟德馨香祀登聞於天,誕惟民怨,庶群自酒,腥聞在上。《尚書•呂刑》:上帝監民,罔有馨香德刑,發聞惟腥。

    漢語方言:

    【引自:《漢語方言大字典,頁4362》】

    英語也不大區分 【to hear】 和 【to smell】。

    至於韓愈說的「聞道有先後」,則是「聞」的「引申義」:明白、知道、知曉的意思。引申過程是:聽到某個訊息、道理以後,就理解、明白了。

    比如孔子說的:「朝聞道,夕死可矣」。顯然這個「聞」不能直白的解釋為「聽」,而是「明白、知道」的意思。

    「聞」還可以引申表示「見聞、知識、道理」等等。

    如:孔子還說過「多聞闕疑」,我們形容一個聰明且學識淵博為「博聞強記」。

    好,我也懶得打字了,我直接引用《漢語大字典》(第二版,頁4371)權威解釋:

    ----------------------

    所以,聞、嗅在表示【感覺氣味】時候可以通用,就是人類的【通感:感覺挪移】在語言上的表現。

    這是一種非常微妙的心理學現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吹牛能帶來什麼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