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照進未來

    哈哈,不敗戰神,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一個幹掉戰國死亡人數兩百多萬中一百萬人的殺神白起,怎會怕廉頗,這本就是個笑話。

    白起何許人也?

    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白起率秦軍在伊闕同韓、魏、東周聯軍展開戰爭。此戰斬首韓魏聯軍24萬人,亦是白起的成名之戰292年,白起發兵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

    公元前291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

    公元前286年,白起攻打趙國,奪取光狼城。

    公元前281年,白起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水以北土地給秦求和。

    公元前280年,白起再次伐楚,奪取鄢、鄧等五座城池,而後秦軍越過秦楚邊境山區,自斷後援,分三路快速突進楚境,直圍楚國的都城郢都。

    公元前279年——278年,鄢郢之戰,白起率秦軍伐楚,攻破楚國都城郢、別都鄢,焚燬楚國的宗廟和夷陵,重創楚軍,淹殺楚國鄢城百姓數十萬。

    前262年——260年,長平之戰,白起率秦軍於趙國長平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斬首坑殺趙軍45萬人

    公元前273年,華陽之戰,白起、魏冉率秦軍在南韓華陽一帶同魏國、趙國的軍隊發生戰爭。魏趙兩國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魏國大片城池,此戰共斬首魏趙聯軍15萬。

    公元前264年,陘城之戰,白起率秦軍攻佔南韓陘城等9座城邑,此戰斬首韓軍5萬人。

    公元前263年,白起伐韓,攻佔南韓野王。

    在長平之戰前,白起戰績如此輝煌,怎麼可能會怕廉頗。廉頗雖然也是戰國名將,最多也是讓白起相對回謹慎一點,但絕談不上怕,一生不敗之人會怕誰?

  • 2 # 溫明昊

    長平之戰,哪怕是在戰國那樣戰爭頻繁的時期,也算是一場大戰,一場傷亡慘重的大戰。這場戰爭,最終雙方的傷亡都如此慘重,恐怕是秦王和趙王都沒有想到的。

    事實上,有一種情況,是可以避免如今局面的,那就是秦王在一開始就派出白起攻打趙國。

    然而,歷史上秦王卻並沒有這麼做,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因為趙國的胡服騎射改革,僅僅是軍事上的改革,趙國強大的也僅僅是軍事實力。論經濟實力,趙國很一般。

    反觀楚國和齊國。楚國就不提了,南方巨無霸,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疆域最廣闊的國家,其國土內物產十分豐富。齊國則靠近濱海,漁業資源豐富,還沒有強敵干擾。

    因此,在當時的秦昭襄王看來,趙國雖然強大,但斷然沒有膽子和自己做對。此時的趙王也許只是豬油蒙了心,一時間犯了錯,打一頓就好了。畢竟,在此之前的趙國,在完璧歸趙一事上對秦國表現出了相當大的敬畏。

    “也許,趙國馬上就要放棄上黨了。”此時的秦昭襄王這麼想到。

    結果,廉頗這一守,就是幾個月,這可把秦王氣壞了。氣壞了的秦王決定給趙國一個終生難忘的教訓,於是就有了後面的反間計,有了後面的白起坑殺趙軍。

    猜測二:長平之戰的整個過程,秦昭襄王蓄謀已久

    五國伐齊以後,趙國可以說是秦國統一天下最後的絆腳石。是以,秦國和趙國的決戰遲早會來臨,只是時間早晚罷了。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對山東六國的軍事力量造成了重大的打擊,而這一切的執行者,就是白起。可以說,白起就是秦昭襄王手中的王牌。

    試想一下,如果長平之戰一開始,秦昭襄王就派出白起,會有什麼結果?

    結果一:白起率領秦國軍隊,勢如破竹,擊敗趙軍。趙王害怕之下,火速投降。這樣做的後果就是,秦王可以獲得上黨地區,但是趙國卻依舊保持著相當程度的軍事力量。

    結果二:白起率領秦國軍隊,勢如破竹,擊敗趙軍。趙王害怕之下,聯絡諸侯,組成合縱,攻打秦國。這種情況,對秦國更為不利,顯然是秦昭襄王不願意看見的。

    而楚國和秦國,尤其是白起,有攻破郢都之仇,說服楚國救援,更是容易。事實上,長平之戰以後的邯鄲之戰,楚國確實出兵救趙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開始就出動白起顯然很不明智。因此,秦昭襄王派出了王齕。

    事實也的確如此,長平之戰後期,趙王多次派人指責廉頗只守不攻,說明在趙王的潛意識裡,趙國是能夠打敗秦國的。

    到這裡,秦昭襄王的目的已經達成一半了。再後來,秦王使用反間計,讓趙王用趙括取代廉頗,而秦王則默默派出白起,一舉擊潰趙軍,坑殺趙軍,就顯得容易多了。

  • 3 # 甘棠文史

    長平之戰主要是秦國和趙國的戰爭,一開始主帥並不是白起,等到趙國換帥時,白起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初期不用白起本就是策略之一。

    那怎麼辦?找人求助,於是就派人給趙國帶話說將要獻上上黨,戰國國君在平原君勸說下也認為秦趙必有一戰,就同意了。前261年,秦國派王齕攻取了上黨,於是秦國和趙國的戰爭爆發,接手上黨逃出的百姓後,趙國派出廉頗應戰。在長平接納上黨百姓,秦趙兩軍開始交戰。

    經過兩個月,秦軍攻下了兩個城堡,俘虜了趙國四名尉官。於是廉頗採取堅守城池的戰法,就這樣僵持下去,完全是比拼後勤。

    白起作為殺手鐗。白起已經是當時公認的戰神了,秦國初期的目標並不是打敗趙國,而是通過兼併擴大實力。而在這途中,白起的出現總是會引起其他幾國的注意,關注度太高。於是秦王就把白起藏起來,作為殺手鐗,一來可以讓對方放鬆警惕,打出致命一擊;二來也可以鍛鍊其他將軍。白起沒出現就是在策劃一場大局。前期秦趙的戰爭遠遠沒有到達很慘烈的程度,基本上是雙方試探的階段。等到試探得差不多,白起在暗中已經想好了應對的法子。廉頗是趙國名將,雖然戰績沒有白起亮眼,但也是個能人,只要堅守,那麼敵人就沒有什麼很好的辦法。白起在與不在都沒有什麼關係。

    等到趙王中了離間計後,白起突然出現,致命一擊到來。趙括的出現給秦軍帶來了轉機,主動出擊就敗了一半,自然是以失敗收場。

    一開始不派白起,只是一場策劃的大計。

    現在來說白起到底怕不怕廉頗。

    答案是不怕。白起作為秦國戰神,打了那麼多次大型戰役,白起作為統帥,他走的路就是一路打下去,建立無敵的信心和氣勢。事實上他也成功了,前面的戰役都是以勝利告終。

    經過多年的戰爭洗禮,白起眼中有的只是一往無前,不管前面是啥都碾碎的氣勢。那麼白起還會怕一個已經上了年紀的老將嗎?戰場上比拼的可不只是經驗而已,白起正是氣勢如虹的時候,無懼一切敵人,廉頗也不例外。

  • 4 # 三十又三學歷史

    求關注

    長平之戰對峙三年,秦王沒有派白起原因只能靠推測。但是並不是白起懼怕廉頗。

    趙孝成王命令廉頗迎戰,廉頗率軍對秦軍展開進攻。趙軍連敗,趙將廉頗率軍敗退至丹河東岸,修築壁壘,趙軍自此怯縮不戰。

    趙孝成王派人前去秦國議和,秦國假意議和,防止其他列國趁虛而入。

    秦國使用反間計,令趙孝成王將主帥由廉頗替換為趙括。而秦國知道之後,也祕密將主將改為白起。

    趙括主動進攻,白起將其殲滅。

    時間疑問

    如果按照史記記載,長平之戰只僵持了六個月,而戰國策則是說僵持了三年才換帥。但如果從趙國開始接收上黨算起,那時間就差不多了。

    如果從前262年算起,一開始是派了白起的。而次年,秦國繼續攻打南韓,這次將領沒有記載,相信不是白起,如果是白起的話應該有記載。也就是說白起在前262年攻打完南韓就被撤了。

    幾點推測

    戰爭正酣,滅國之戰不用白起,確實說不過去。

    時機不對

    可能秦昭王也想派白起前去,但是僵持階段,白起分析了形勢,即使自己前去也沒有戰勝的可能,因為廉頗不應戰。這也是趙國之前說的廉頗防守是沒問題的。

    內鬥

    白起的軍功越來越大,秦昭襄王一方面利用白起,一方面也要培養新的武將,來制衡白起。讓白起看到秦昭襄王沒有白起一樣能打勝仗,這也符合秦昭襄王的性格,特別是他重用了範睢之後,更是加強了君王權利的集權。

    不管怎麼說,長平之戰已經結束。而其中最大的決策失誤者必然不是趙括,而是他背後的趙孝成王。

  • 5 # 江湖小曉生

    你見過一開戰就動用核武器的麼?白起就是秦昭襄王的核武器,長平之戰是一場持久戰,如果秦昭襄王一出場就動用核武器,那他將會成為六國公敵。

    當時楚國、魏國、南韓都被白起給打怕了,遠一點的燕國、齊國也已經耳聞了白起的厲害之處。所以秦國一旦動用白起,那就是要滅趙了,這是其他六國所不願看見的事情。

    在白起擊敗趙括圍住邯鄲以後,我們會發現,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聯合楚國、魏國的兵馬擊退了秦軍。如果他再準備充分一點,或許就能聯絡上六國大軍,到時候秦國可是要吃不了兜著走的。

    01不到關鍵時刻,白起是不能露面的。

    秦昭襄王任用王齕在長平與趙國對峙,而趙國那邊的守將是名將廉頗。雙方在這裡對峙了三年時間,白白消耗了三年的糧草,彼此都沒有任何進展。

    趙國不主動進攻,我們可以理解,畢竟之前被秦國打怕了,現在能守住城池就不錯了。而且他們是不佔理的一方。南韓將上黨地區本來是割讓給秦國了,畢竟是一塊飛地,夠也夠不到了。可是上黨這邊的官員和百姓,卻誓死也不願投降秦國,索性就全都投降了趙國。趙國笑呵呵地接納了這些軍民,白白得了這麼多人馬和城池,趙孝成王做夢都能笑開花了。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他已經徹底觸怒了秦昭襄王。

    為此趙國始終處於防守狀態,那麼秦國為什麼不主動進攻呢?進攻是有的,只是大規模的進攻不存在,這就是秦昭襄王的厲害之處了。

    他知道趙國先動手,這沒什麼,無非是秦國大軍將他們消滅。可是秦國要是先動手的話,一定會引起其他五國的騷亂,極有可能引起六國聯軍討伐秦國,再現當年被逼退到函谷關的窘況。

    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史記》

    為此秦昭襄王遲遲不動用白起,先讓王齕在前面頂著,以此迷惑其他五國,表明了秦國沒有大戰的想法,更沒有滅趙的想法。

    這麼做不僅麻痺了其他五國,同時也麻痺了趙國。趙孝成王第一次覺得秦國並沒有那麼可怕,甚至認為自己可以單獨消滅秦國。

    02白起沒遇到過對手,所以也不會害怕廉頗。

    白起和廉頗都是戰國名將,不過這兩位雖然身處同一個時期,卻沒有真正較量過一次,這也是後人們一直在猜測白起和廉頗到底誰更厲害的原因。

    其實白起在長平之戰前,已經是天下無敵了,沒有任何人可以擋住白起的進攻,大家聽到武安君白起的名字,幾乎都是嚇得瑟瑟發抖。

    伊闕之戰中,白起帶領秦國大軍,先後擊敗了南韓、魏國和東周的聯軍,全殲對方24萬大軍,攻佔伊闕,打得魏國和南韓只能割地求和。秦昭襄王27年,白起帶兵攻打楚國,楚軍大敗而歸。楚國為此割讓了上庸、漢水以北的土地給秦國,使得秦國能夠更好地利用川蜀之地。秦昭襄王28年,白起再次攻打楚國,先攻佔了鄢、鄧等五座城池,後兵分三路進入楚國,一路攻打到了楚國都城郢都。此後白起又攻佔了楚國的巫、黔中郡,楚王墳墓被焚,楚軍潰不成軍,差點亡國。秦昭襄王34年,白起帶兵攻打救援南韓的趙魏聯軍,俘虜趙魏韓三國大將,斬殺聯軍13人之多,同時擊敗趙國大將賈偃,斬殺對方2萬多人。秦昭襄王43年,白起攻打南韓陘城,不僅打下了5座城池,而且斬殺對方5萬大軍。此後,白起再次進攻南韓南陽太行道、野王,使得上黨成為了一塊飛地。

    從這些戰績中我們就能看得出來,哪裡有軍隊可以戰勝白起呢?他就是秦昭襄王的祕密武器,暫時不用,是因為時候還不到,絕不是因為白起害怕廉頗。

    03趙國動,秦國才能動,誰先動誰就輸了。

    秦昭襄王與趙國在長平僵持了這麼久,其實所花費的代價還是非常大的。要不然他也不會讓範睢到趙國造謠,讓趙孝成王把廉頗給撤了。

    趙國這邊國力比不上秦國,所以更加不願意堅持下去。為此趙孝成王在得知秦軍害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後,他果斷將廉頗撤了,換上了趙括。

    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史記》

    且不論趙括的戰鬥力如何,趙國換將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要主動進攻了。趙孝成王這麼做,等於是把自己的底牌亮給了秦昭襄王看。

    秦昭襄王這邊當然可以順理成章地設下天羅地網等著趙括帶領大軍往裡面跳。所以即使秦軍主將不是白起,其實趙國在戰略上已經輸了一陣。

    況且秦昭襄王把王齕換成白起,那也是在祕密中進行的。所以當時的情況是,秦國對趙國的軍事動向一目瞭然,而趙國對秦國偷換站將卻一無所知。

    趙國先動了,那麼趙國就必然是要失敗的。秦昭襄王任用白起,只是想要大大縮短戰爭的時間罷了。其實換其他戰將,趙括還是必敗無疑,畢竟他已經暴露了。

    總結:廉頗是否浪得虛名?

    雖然都是戰國名將,可是廉頗的戰績完全不能跟白起相比。廉頗之所以那麼出名,主要還是因為負荊請罪的故事。

    在長平之戰前,廉頗還真的沒怎麼打過像白起那麼牛的任何一仗。他打過齊國、魏國和秦國,收效甚微,不足以和白起的戰績相提並論。

    所以說在長平之戰時,趙孝成王才會有換掉廉頗的想法。畢竟戰國四大名將是我們後來評選出來的,而不是當時就有的。以廉頗的戰績,得不到趙孝成王的信任,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

    廉頗真正聞名天下的一戰,或許是在長平之戰以後,燕國想來欺負趙國時,反而被廉頗擊敗,一路殺到燕國都城的一戰。所以白起沒有理由在長平之戰前,對廉頗有任何畏懼的情緒。

    參考資料:《史記》

  • 6 # 沉140769451

    長平之戰沒有對峙三年,是一些人沒有認真讀史造成的。《史記》明確記載:秦昭襄王45年,因為秦軍攻佔了南韓的野王,切斷了南韓上黨郡與南韓本土的聯絡,上黨郡因而降趙,但實際上秦、趙兩軍在昭襄王45年和46年都沒有進入南韓的上黨郡,只在昭襄王47年,秦軍才攻入上黨郡,於當年4月因趙國接收上黨郡難民而攻趙,當年9月,長平之戰就結束了,根本不存在對峙三年的問題,整個戰役最多不超過6個月,也就是半年。趙國君主雖然同意接收上黨郡,但派去接收的廉頗並沒有執行命令,他只是率軍走到了趙、韓在長平地區原來的邊境地區就不再前進了,並在原趙國一側的空倉嶺、長平一帶設防守備,而南韓的上黨郡仍由南韓人自己把守。秦軍在長平之戰爆發的昭襄王47年之前的行動已經很明確的證明了,秦軍當時的作戰目標不是趙國,而是南韓,秦軍主力正在執行滅韓的任務,根本沒有顧的上南韓的上黨郡,直到47年才派出了職爵最低的將軍——左庶長王齕(左庶長在秦軍功爵位中排中間位置,居第十,為將軍和權貴入軍參戰的起始爵位,職務相當了將軍中最低的偏將軍,相當於現代的少將,比空倉嶺前秦軍殺死的趙軍裨將茄還低一級,這種爵位的將軍只能領導士卒和軍吏,不可能率領秦軍主力,像後來的五大夫王陵連將軍都不是,而只是一名高級別的軍吏,相當於現代的校級軍官)進軍上黨,與趙軍在空倉嶺前形成了對峙(四十五年,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四十六年,秦攻韓緱氏、藺,拔之。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四月,齕因攻趙。…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確定了長平之戰的真實時間後,關於長平之戰的很多說法都是不靠譜的。廉頗並不善守(四月,齕因攻趙。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廉頗一月失一地,還是易守之地,空倉嶺防線是兩山夾一溝的狹長谷地,守軍據險而守,秦軍進攻兵力展不開,主力前來毫無用處,對秦軍的進攻是非常不利的,秦軍居然能在三個多月突破,已經證明了廉頗的無能,而長平距離趙國都城已經不遠了,廉頗的百里石壘那麼長的防禦戰線,怎麼可能比空倉嶺更難攻克呢?實際上秦軍七月到達百里石壘防線時,趙國並沒有為它留出多少攻擊時間,就已經換掉廉頗,換上趙括了),秦國沒有時間使用反間計(秦國都城咸陽距離趙國都城邯鄲有上千公里,還是現代走高速公路的距離,中間崇山峻嶺、鑽山過澗、涉溪過河,在那個交通不發達的時代,也沒有什麼飛鴿傳書、電報、電話,兩地往返就要個把月,而史書記錄秦國決定使用反間計的時間是昭襄王47年七月,秦王得知秦軍已突破空倉嶺之後,而趙括代替廉頗也是七月,從秦軍突破空倉嶺然後把訊息送到秦都咸陽,秦國再派人去邯鄲使反間計,趙括再受命領兵前往長平,還要做大軍行軍前準備,再到達長平,這些事根本不可能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完成),趙國不缺糧(與習慣上以為的春種秋收不同,趙國所處地區的農作物冬小麥的播種、收割時間是不一樣的,冬小麥是秋種春收,在長平之戰爆發的時間裡,趙國的糧食已經收割,到九月份才是播種冬小麥的時間,長平之戰基本上已經打完了,借糧只可能發生在長平之戰後,因為影響了正常播種,趙國將在秦昭襄王48年缺糧,而不是47年),秦國沒時間徵發全國十五歲以上男子投入長平戰場,最多徵發河內郡的男子(秦王是在得知秦軍已經包圍了趙括之後,從秦都咸陽趕到河內郡,再在河內郡徵發的十五歲以上男人,而長平之圍只有四十六天,如果徵發秦國全國的十五歲以上男子,等徵發令傳至全國,各地人員再集結、準備,再走到長平,黃花菜都涼了,根本趕不上時間)。長平之戰的爆發是突發事件(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王齕進佔長平的目的不是進攻趙國,而是阻止趙軍救韓,佔據戰略制高點,為以後的軍事行動佔據一個前進基地,秦軍主力在滅韓,白起作為秦軍主將,正指揮秦軍與韓的戰爭。只因為王齕意外突破了易守難攻的空倉嶺防線,才引發了長平之戰,與馮亭率上黨郡降趙沒有關係,他降不降,秦軍都會進佔上黨,但不是要攻趙,那是滅韓以後的事。

    長平之戰,秦軍雖然取得了勝利,但錯過了滅韓,破壞了自己的戰略目標,也遭受了不小的損失。長平之戰對幾十年後秦國滅趙並沒有多大關係,影響遠沒有後人以為的那麼大,趙國真正滅亡的原因不是因為兵力不足,損失難以恢復,不具備與秦軍主力決戰的能力,完全是國家統治者治國無能造成的,幾十年時間,對於戰國來說,已經時間夠長,經歷了幾代人,古人十四、五歲已經當了爹媽,三十多歲當爺爺、奶奶,鬍子老長,可以自稱“老夫”了,長平之戰死的四十幾萬人,大多數已經完成了生兒育女的任務,他們不死於戰爭,大多也未必還能多活幾年、十幾年。新中國成立前,中中國人的人均壽命才三十幾歲,十七、八歲生命過半,戰國時期只怕更短,像秦昭襄王這種在位幾十年,活到七十五歲的君主,是古代稀有的老壽星了。

  • 7 # 秦皇掃六合

    其實並不是白起怕廉頗,白起秦國最著名的將軍之一。

    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拼國力的一戰,秦王之所以沒有第一時間用白起自然有他的算盤。

    廉頗將軍作戰一向以謹慎著稱,但趙國卻消耗不起,秦國也想速戰速決,秦趙無對峙時長加上趙國糧草短缺,相比秦國趙國更是想速戰速決,然而在趙王的催促下廉頗依然謹慎應對,這就引起了趙國國內主戰派的不滿,加上秦國散佈的訊息,更加堅定了戰國要臨陣換帥。

    秦趙長平之戰,此戰秦國出兵五十萬,趙國出兵四十萬,都是傾國出動,稍有一方失敗便是慘痛的結局。

    從糧食補給來看,秦國的優勢就充分顯露了出來,惠文王時期西並巴蜀,經過李冰父子對巴蜀的開發,巴蜀已經成為秦國的重要糧倉,糧食可以源源不斷的從後方運抵關中而直達前線。反觀趙國就無秦的優勢,趙國後期也是實在是拖不起。

  • 8 # 鳳鳴山讀書

    對於這種戰國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決戰,本來廉頗就不會進攻而只是防守。這種對峙以秦國的國力也吃不消!哪裡還敢明目張膽的把白起派上去?白起都來了,廉頗更加有理由說服趙王只有堅守一條路了。

    最後不是趙王傻把廉頗換下了。是趙國先頂不住了,國力不然秦國,沒有糧食了!但廉頗不管這種情況,依然只是堅守。趙王實在沒法,去齊國、魏國借糧也沒有借到,只有派趙括去進攻!

    可憐的趙括就此頂雷。明知不敵也要上!

    廉頗也知道換了任何人也只有進攻一條路了,作為國家最有經驗的統帥,在關鍵時候自己不上而讓其他人上是什麼行為?至少他還有可能比他人更有機會拼個兩敗俱傷吧?

    對廉頗這種不顧國家情況惜名的行為和趙括這種臨危受命的行為,放在後世的現在,我們到底該尊敬誰?

  • 9 # 雲夢狂生

    廉頗可是個老油子,穩健又狡猾,不好對付,他採用的是消耗戰,拖著打,這打法雙方都很難受,就看誰有決心撐到最後了,所以有廉頗在派誰來都沒用。後來是趙王自己急了,擔心這麼打下去,先把趙國拖垮了,這才才一意孤行,臨陣換帥,派趙括替換了廉頗,而趙括到了前線,自然改變思路,開始伺機與秦軍決戰的戰略,正中秦軍下懷,最後一敗塗地。其實這事,趙括也有點冤。

  • 10 # 水沭青龍

    秦國之所以沒有一開始就讓白起指揮秦軍,關鍵的原因就是擔心白起領兵,其他五國就會聯合起來抵禦秦國的進攻,給秦國東征造成巨大風險;而且白起坐鎮後方,其他五國也不敢輕易進攻。所以秦國一開始就派一個不那麼知名的王齕上陣,麻痺了五國,等到戰爭博弈三年之後,趙國疲憊了,時機成熟時,突然臨場換將白起,打得趙國措手不及,五國來不及救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早教真的有用有必要嗎?國外也有早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