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1031067435662
-
2 # 感知主義者
他人是除我以外所有人的總稱,這世上,除我以外,都是他人。這世界除我以外,都由他人組成,如果我的所佔比例忽略不計,這世界就是他人世界。我與他人,看似兩個不同方向的生命立場,也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存在,但是,除了物理位置不同和感知方向相反,其他所有的存在形態我都與他人相同,如果我與他人調換位置,本質上竟然完全不變,所以,從存在的本質看,他人就是我。
在生活中,他人不是我,他人是我生活的主要內容。我離不開他人,我從他人來(父母),我到他人去(死亡後再生成他人),作為我只是做人歷程的一段過程,而我與他人的關係卻是非常複雜的:我與他人生愛、生恨、生情、生仇;他人讓我喜、讓我樂、讓我愁、讓我悲……我用他人作為伴侶:共同生活、繁衍子孫;我用他人作為同盟:共同鬥爭、謀取利益;我用他人作朋友:互敬互愛、互幫互助;我用他人作敵人:互相攻打、勝敗難分;我用他人作仇人:水火不容、你死我活……對於我,他人是用處最大的事物,他人可以辦到一切事情,知我者,莫過於他人,他人可以滿足我需要的一切,如果有天堂,他人可以成為我的天堂。當然,他人也是最大的危險,他人可以毀滅我的一切,懂我者,仍莫過於他人,他人可以成為我最大的對手,如果有地獄,他人就可能是我的地獄。怎麼對待他人?怎麼使用他人?這是人生最重要的選擇,也是人生最難做的事情。你一生遭遇什麼樣的他人,你就有什麼樣的一生;你身邊有些什麼樣的他人,你就擁有什麼樣的世界。在你作出選擇的前提下,他人構成你的命運,他人決定你的命運,他人就是你的命運。
在如今的社會生活中,我們從他人身上得到什麼是無需回答的,幾乎就是現實的一切:親情、友情、愛情、人情;爭執、攻擊、欺騙、侮辱……他人構成的人際環境和生存環境是我們的去處也是我們的痛處,顯然我們無處可去,只能遭遇他人。他人是道大門,我們推門而入,他人是堵高牆,我們碰得頭破血流。中國哲學裡,只有修身成道或自我為善做約,只有將心比心和換位思考為策,他人哲學尚且空缺。
其實人無時不刻都需要他人,你需要他人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你需要他人來構成你的生活;你需要他人來營造安全的存在;你需要他人來作為感知的內容;你需要他人來建設共同的親密;你需要他人來實現愉悅的存在。但是,你所需的他人往往缺位,你遭遇的是相反的他人,是需要辨別、需要警惕、需要防備、需要對付的他人;是陌生的、心存疑惑的、不知深淺的、好壞不知的他人,縱然是親人、朋友、同仁、同盟都是必有隔膜的,不小心立即翻臉,友人瞬間成為敵人。
人為什麼註定會遭遇與己不同的他人,這是生命利益決定的法則,也是生存體制所規定的關係。每個人以自我利益為核心,這是生存競爭理念的必然產物,也是不以誰的意志為轉移的人為邏輯規律。在這種生存秩序和社會模式下,你只能遭遇如此的他人,因為每個人都是生命獨立存在的產物,都是以自我生命為核心的存在,這注定人只能遭遇與己不同的他人,因為這個世界,只產生相互利害攸關的他人。
遭遇他人不如說遭遇到自己,因為你自己就是他人的他人,一樣的規則、一樣的邏輯、一樣的心理、一樣的情形,他人遭遇到你與你遭遇到他人完全相同,你有什麼感知?你有什麼行為?你有什麼結果?他人和你一模一樣。遭遇他人,實際上就是遭遇到另一個自己。
這種邏輯是完全成立的:你想遭遇什麼人,你就做什麼人;你做成什麼人,你就會遭遇到什麼人。施行什麼存在理念,就會遭遇到什麼性質的人;人類試圖產生什麼人,就施行什麼存在理念。智慧的人是主動的,生存方式是可以選擇的,為什麼非要一條道走到黑?我們能創造如此先進如此現代的世界,為什麼不可以創造出理想的人和擁有理想的他人。如果人類重新開始,執行新的存在理念,創造新的社會模式,產生全新觀念的人。那時候,每個人遭遇到的他人,都是另一個自己,都是美好的、愉悅的、幸福的人。
-
3 # 嶺上清風115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人的概念,人是社會的人,社會制約著人的存在,規定著人的本質,人是從動物發展而來,又與動物有著本質的區別,人不能離開社會而獨立存在和發展,人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然屬性是社會屬性的基礎,社會屬性是人的根本屬性,人的社會屬性是人區別於動物的特殊本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社會的存在和社會關係對人的本質起決定作用,人的本性隨生活的改變而改變,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如果把一個人獨立的放到一座島上生活,與世隔絕,他會慢慢恢復動物本性,既然人有這樣的本性,人就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人就是離不開社會的一個分子,你在社會上使用或享受的就是別人生產或創造出來的,你所生產或創造出來的也許就是別人所擁有的,社會上的人都在直接或者間接彼此消費著對方的生產或創造,所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在社會上生活,誰也離不開誰。
回覆列表
農民種的糧食,其他階層同吃同樂。其他階層的勞動成果,農民及社會共享。例如:工人做的衣服,商人銷售,眾人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