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說歷史
-
2 # 大帥252990946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崇禎生性多疑,尖酸刻溥,動不動就株殺大臣。而且沒有擔當,把責任全盤推給他人。崇禎一朝,真正的能臣良將,最後都沒落下好下場,最後朝堂之上只剩下只會吹牛逼,百無一用的腐儒。一旦進入斗轉星移,改朝換代的時期,還有誰能為崇禎賣命。別說祖大用,洪承疇,吳三臣這些明朝幹臣,在大勢所趨之下,被迫降清,那些首鼠兩端的眾多大臣,更早存貳心,時機到,轉投明主。
-
3 # xiakewang
崇禎當了十七皇帝,天天一大早上朝,是歷史上少有的勤政的皇帝,但這並不等於說他就是一個好皇帝!我們都知道明來東林黨與閹黨黨爭,他的前任只用兩個字------平衡,但他一上臺馬上剷除閹黨,造成東林一黨獨大的局面,再看看東林黨人的德行!內容互相傾軋,十七年間換了54個內閣首輔,開玩笑?皇帝很無奈,因為誰上位,別人立馬群起而攻之,最後只能用抓鬮的方式來決定誰當首輔,嗚嗚!東林群小!大明生死存亡之際,他們有錢不出,反而讓皇帝加徵遼、剿、練三餉,弄得民不聊生!到了南明,他們依然爭鬥不止!清兵一到,立馬開城投降,如錢謙益之流,明亡之際,他公然明媒正娶青樓女柳如是,公然破壞禮法。柳如是拉他投玄武湖自盡,以保忠臣名節,他卻說水太涼!他的品格實不如妓女!倒是被罵為閹黨的馬士英誓死不降!再說崇禎,他雖是天啟帝的弟弟,但只是藩王,並未按照未來繼承人的方向培養,天啟23歲駕崩,崇禎匆忙即位,他並不知道如何當皇帝,不懂得平衡術,且剛愎自用,屬衝動型!天啟年間,高迎祥、李自成均未坐大,關外女真也不敢蠢動,到了崇禎時代,全面失控,皇帝既無能但又想大有作為,嗚嗚嗚嗚!
崇禎在位期間處決了不少大臣,臨死之前大喊“忠臣皆可殺”,讓後世許多人十分心寒,據統計崇禎在位17年,酷刑殺掉10多個巡撫,7個總督,裁撤內閣大學士60多人,其中絕大多是都是明末忠臣,因此也有人說明朝不是亡於外患,而是自己作的,在他統治下,大臣們只能迎合他的想法。
有人說崇禎心理極其複雜,生性多疑又優柔寡斷,一旦引起崇禎猜忌,無論是身份多麼高貴的大臣也免不了一死,複雜的性格與崇禎年少時期的經歷密不可分,宮廷裡的爾虞我詐讓崇禎處處小心,不相信任何人,所有東西只有自己親自驗證過後才會動手,然而他是皇帝,不能顧及大小事情,扳倒魏忠賢以後突如其來的自信讓崇禎一意孤行,這種性格將滿目瘡痍的明朝送上了陌路。
大臣們在他眼中只有聽話與不聽話之分,在那個複雜的環境中,崇禎需要絕對的忠誠,只要被他認定有“不忠”動機,就會受到壓迫,利用殘酷的刑罰震懾人心,明末大將袁崇煥慘遭凌遲處死,割下來的肉片分給百姓食用,家族親人皆被流放。
袁崇煥雖然有過,但罪不至死,先前在寧遠地區多次率領明軍取勝,而這都抵不過一封反間信,敵人將崇禎的性格研究透了,只要抓住了疑心重這一個缺點,就能不費一兵一卒除掉遼東的心頭大患。
為國盡忠的袁崇煥成了叛將,在崇禎心裡只有重重處死“叛臣”才能震懾人心,讓大臣們看到自己的手段,不敢再做出反叛行為,然而崇禎卻失算了,大臣們不僅沒有被震住,反而從中看到了自己可能的下場。
身處亂世中跟隨這樣殘暴、執拗的皇帝,能有什麼好下場,生怕自己走上袁崇煥的老路,這些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大臣為了活命,不得不帶著家人變節,一邊是時刻面臨死亡危險,另一邊是清朝開出的優厚待遇,你會怎樣選擇呢?忠臣自然有,但是我想在面臨生與死的選擇時,大多數人都會動搖,沒人會嘲笑他們,這些都是人性使然。
相比之下大清雖然是“蠻夷”,卻很少發生殘害大臣的事情,那些最初叛變的人不僅沒有生命危險,大多數都被皇家以禮相待,成了深受依仗的大臣,這兩個政權有著截然不同的對待大臣方式,相比之下滿清要開明多了。
陪在崇禎身邊的大臣整日提心吊膽,時刻都想逃離這個昏暗的朝廷,找到活下去的希望,孔有德、尚可喜、祖大壽、洪承疇,看看這份名單,這幾個人是明末邊防最重要的將領,無一例外都選擇投靠滿清,皇太極對於這些曾經的對手們冰釋前嫌,來者不拒,都在滿清軍隊中委以重任。
這些人也開啟了明末投降大潮,據不完全統計,參將以上的將領總計130人投降,如此一來明朝幾乎沒有什麼能看過眼去的邊將了,究竟是什麼原因所致呢?我想不僅僅是雙方實力上的差距,更多的是明朝大臣們已經看不到希望了。
除去“三藩”幾個重量級人物以外,大多數結局都非常好,清朝給了他們世襲爵位,保證生命無憂,現代很多人認為這些人不知羞恥,只是因為他們投靠的是滿清,一個少數民族而已,如果換成了漢人王朝,這種鄙視是不是可能會降低很多。
一個時代的終結與開端,往往會由多種因素促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先輩們為我們留下的至理名言,古今又有多少帝王死在這上面,某種意義上來說,投降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站在他們的角度上來想,如果不背叛崇禎,等待他們的除了死亡以外沒有另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