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存在與邏輯

    有關崖山之戰戰敗的原因說一下我的兩個觀點

    一, 崖山已經是宋朝最後一個據點,此時他們只能依靠萬頃碧波作為最後的鬥爭點。這場仗打贏了,不過苟延殘喘一會兒而已。到了這一戰的時候,南宋小朝廷其實真的只是在拖日子而已。

    二,事實上漢族文明就是在宋亡以後出現了一次劇烈的倒退,蒙元如野蠻人一般,將漢人的文化戕害殆盡。漢人第一次徹底失去了政權,這是近千年前的五胡亂華都沒有出現過的。而蒙古人對漢文明的摧殘和破壞,更是五千年來頭一遭(後面還有第二波)。

  • 2 # 知行合一之河山統一

    主帥張世傑,忠勇可嘉,軍事才能平平,指揮失誤,部署失當。

    宋軍士氣低落,已成驚弓之鳥。流亡朝廷建立以來,未有一勝,接仗即敗。一旦受挫,幾可成崩潰之勢。

    宋軍背書一戰,後勤供應不上,一旦被封鎖,加劇了軍心渙散。

  • 3 # 小奔說史

    題目錯誤,崖山海戰並沒有取勝的機會,頂多只能說南宋方面在本已弱勢的情況下,又犯了幾個錯誤。

    一、南宋行朝實力對比遠遠落後元軍

    崖山海戰爆發於1279年二月初六日,事實上,在戰爭爆發前,南宋流亡朝廷從上到下都已經厭倦了這種亡命生涯,尤其是領土越來越少,實力越來越弱。

    1276年,蒲壽庚在泉州發動叛變,屠殺南宋宗室及兩淮精銳宋軍上萬人。

    蒲壽庚投降後,製造了600艘海船,並全部交給元軍。

    至此以後,元軍海上軍事實力一下子實現了從無到有。

    不久之後,宋軍在廣東井澳十字門一帶與元軍大戰,結果慘敗,損失過半。

    1277年,南宋行朝在官富場(今香港九龍城南)設立行宮,但由於長期流亡於海上,且幾乎沒有控制區域,其實已經失去了軍事能力。

    1278年,年僅十歲的南宋端宗皇帝因墜水染病而崩之後,很多大臣就想就此散夥放棄無勞的抵抗。

    崖山海戰爆發前,丞相陳宜中去占城借兵,至此一去不復返。另一個丞相文天祥在五坡嶺全軍覆沒,本人戰敗被俘。

    可以說,對忽必烈及元朝政府來講,逃亡的南宋行朝只不過是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游擊隊而已。

    所以,忽必烈最終只派張弘範率領蒙古軍千人和揚州水陸軍兩萬人前往討伐。

    二、南宋方面所犯的戰術錯誤

    既然實力對比天上地下,南宋方面根本沒法改變戰局,即使有一次戰術勝利,也不足以影響全部戰局走向。

    1、自斷退路。

    身為宋軍統帥的張世傑非常悲觀,崖山,屹立於大海之中,南北縱橫二百多里,東西兩條長山之間對峙,下面夾著海水,地勢易守難攻。

    戰鬥前,有人建議張世傑說,南宋應該搶佔兩座山之間的出海口,這樣即便不勝,還可以繼續撤退。

    然而,張世傑認為長期在海上流浪,已經讓所有人精疲力竭,軍隊離心離德,一旦失去崖山,恐怕就要全軍潰散。

    於是說,“連年累月的在海上逃命,何時才是個盡頭啊,我們要在此地與元軍決一死戰。”

    所以放棄了搶佔出海口的計劃。

    此外,張世傑下令部下將山上的行宮和營房全部焚燬,全部人員撤退到海上集結,結果元軍完成合圍後,宋軍打柴、取水的道路全被封堵,只能啃乾糧,或者等海水退潮時汲取淡水飲用,有計程車兵忍耐不住飢渴去飲海水,結果喝了之後就嘔吐洩肚不止,戰鬥力也愈發下降。

    2、被動防守。

    張世傑並不是一個合格的水軍統帥,從來沒有領會到控制制海權的意義,也不明白水戰和陸戰根本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戰爭。

    就戰艦數量而言,張世傑有船1200餘艘,其中很多是大型海船。元軍方面,總共只有四百二十艘,大艦更不如宋軍。

    然而張世傑口口聲聲要和元軍決戰,卻又不知道抓住兩路元軍尚未會合的機會,率先主動出擊,反而是把戰艦用大鐵索連起來結成看似強大的水上城堡。

    最後決戰時,元軍機動靈活可以分成四路從容攻擊宋軍,而在宋軍方面,不受攻擊的部位,根本無法參與戰鬥,儘管在一字陣內尚有若干機動兵力,也無補大局。

    3、沒有利用民間力量。

    崖山海戰前,南宋方面有自發前來勤王的數千艘烏蜑船,這些沿海漁民只是出於一腔忠勇前來參與抗敵,但是本身並不會打仗。

    可是張世傑既不知道組織這些漁民充分發揮他們的力量,又不能保護他們免遭敵軍襲擊。

    於是元軍乘著夜色悄悄出動,將數千艘忠勇的漁民攻殺靡遺。

    而南宋方面,由於早已把戰艦連在一起,只能眼睜睜看著漁民們被元軍屠殺。

    不過,由於雷州半島,廣西等地早已失陷,即使張世傑能夠在戰鬥中擊敗元軍,最終也無法挽救南宋行朝的命運。

    這就是歷史的無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白天很少咳嗽,半夜咳嗽就特別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