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心隨行逸

    愛因斯坦說:成功是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而實際上,他沒告訴我們,正是那1%的靈感決定了我們99%的成功。要想擺脫低效率的勤奮,建議:

    1、搞清楚勤奮的方向。

    只有目標清晰,我們前進的腳步才踏實堅定。方向的錯誤只會讓自己南轅北轍、越走越遠。

    弄清楚自己學習、工作的優缺點是什麼?是該揚長避短還是補齊短板?是該堅持現在的路還是另闢蹊徑?

    也許當前的路並不是自己適合的,換個方向,可能就會撥開雲霧。

    2、善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們前人有經年累月的經驗和成熟做法,有時候不必什麼事都靠自己摸索探尋。一旦遇到什麼疑難問題,多多查詢網路資料和達人意見,學乎上者,得其中;學乎中者,得其下,向高手學、向身邊的人學,三人行必有我師。

    3、善於總結思考

    有些事情,都有一定的規律。我們現在的很多行為、處事,都是在自己過往的經驗上形成的,只是自己沒有發現而已。

    對於學習、工作更是如此,一類題型都有正規化解法、工作文案都有格式套路,我們在哪裡困惑比較多,實際上只是沒有找到其中的玄機罷了。善於思考、樂於總結,你會發現原來事情也可以這麼簡單。

    4、做好時間管理

    可以參考《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等關於時間的書籍,人的精力終歸是有限的,要習慣向有限的時間要效率。另外一點,人的精力是易分散的,譬如你想利用手機查詢一個資料,但是無形中被手機裡面其他的趣聞、軼事所吸引,便會沉浸其中,等到發現離題時,時間已經大把打把地流失,長此以往,時間就無形消耗了。

    5、堅持堅持再堅持

    人的本能是好逸惡勞的,持續高效率投入本來就是違揹人性。有時,一段時間內的付出很難得到回報,如果沒有持之以恆的信心與決心,很難堅持到底。所以,要時刻記住克服自身本性,努力堅持到底。

    相信在一段時間後,你會遇到更好的自己!

  • 2 # 懶懶咩1207

    作為80後,一直被小學教室四面牆壁掛的名人名言引領,以為那些是人生的方向標,跟著他們的指引,肯定會走向成功。而我記得最清楚的有這麼幾句,相信同齡人應該有共鳴:

    成功是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愛因斯坦

    而他沒有說,往往是那1%的靈感決定了我們99%的成功。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

    勤奮本身是沒有錯的,也是值得鼓勵的,對於本身天賦不夠的人來說,勤能補拙,但也要講究方法。

    故事從我有一個朋友開始說起吧:

    她在一家新媒體公司擔任文案編緝的工作,從畢業一直到現在,紮根在一個公司一個崗位3年。前段時間,她找到我跟我說,她們公司文案主管離職了,內部有競聘上崗的機會,她遞交了競聘申請,但遺憾的是,她沒有競聘成功。

    我問過她,競聘的這段時間,你都做了什麼?

    她說,為了讓領導看到我對工作的付出與熱情,我每天第一個到崗,最後一個離開,領導在群裡釋出的工作任務她總是第一個認領,不管是晚上還週末,她都不推辭。

    就這樣“盡職盡責”一個月後,她得到公司領導給她的批覆是:我們認可你的工作熱情,但你不適合這個崗位。

    她懊惱地問我:我的問題到底出在哪?

    我耐心地詢問她幾個工作上的問題後,終於發現了她的癥結:偽勤奮感動自己,並沒有提升工作能力。

    對於任何公司來說,一個只會跑前跑後,詐詐乎乎刷存在感的人,公司更需要一個能夠統籌大局,解決實際問題的管理者。

    低效率的勤奮大致有幾個特點:

    1、分秒必爭,行程表上把自己安排得像個陀螺,不停地轉

    2、熱情滿滿,每天像打了雞血,像個行走的雞湯王,不允許自己有一絲一毫“負能量”

    其實,以上幾個特點,並未見得是十成十的壞習慣,但不停地給自己上勤奮的發條,而忽略勤奮的質量,是不是事倍功半呢。

    說了半天,我們應該怎樣遠離低效率的勤奮呢?

    以前文提到的朋友為例,作為一個公司的老員工,她在思維邏輯上並沒有站在整個專案或者說整個公司的運轉上考慮,做好本職工作甚至主動承擔更多工作任務可以體現她的工作熱情,但並不能體現她的管理能力。瞭解專案的整體運營狀況,從一個管理者的角色提出更多有建設性的意見,制定相應的工作目標,為公司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能才真正得到認可。

    除了工作以外,在生活中、兩性關係中、學習中,都存在大量的低效率勤奮,不瞭解為了努力的物件,一昧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拼,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低效率勤奮的人往往是在思維上最懶惰的人,用行為上的勤奮替代思維上的懶惰,這才是最可怕的。佯裝出有目標有方向的樣子埋頭苦幹,已經不適合現代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覺現在娛樂圈的一些明星參加綜藝才容易變成好朋友,同劇組或同組合反而是泛泛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