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超級見面慧
-
2 # 筱曉說電影
當下社會,有一個非常詭異的現象:那些出身卑微的人,往往安於現狀、不思進取,而真正努力拼搏、奮發圖強的人往往都是富人的後代,正如那句刺痛無數底層人民的話: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事實上,絕大多數人都懷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社會底層人士的這種慾望往往更加強烈。
但是,他們面臨的問題不是不想努力,而是無從努力。
一檔訪談類節目中,一位農民工在談到自己的夢想時說道:“哪有啥子夢想,能活得好一點就是夢想。”
這便是當下社會底層人士真實的生活寫照,他們為了維持正常的生活已經拼盡了全力,再也分不出更多的心思來考慮所謂的“未來發展”了。不是他們止步不前,而是社會給他們的機會實在太少。
它是在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的共同作用下,社會各階層之間出現的流動受阻的現象。簡單來說就是,窮人很難依靠自己的努力致富,富人的後代也大多非富即貴的社會學現象。
如今社會的現實是,少數富人掌握著絕大部分資源,包括金錢、人脈、教育與社會地位等,他們的後代有著足夠高的發展空間,能得到更好的教育與培訓,能夠見識到更廣闊的世界。
因而富人的後代普遍擁有更高的個人競爭力。而窮人的後代則要困難得多,他們所擁有的資源限制了他們的眼界,也制約了他們的全面發展。
一些對階層固化現象持樂觀態度的人認為,寒門子弟同樣可以通過努力學習來獲得成功。
某種程度上講,這句話沒有問題,自古以來底層人士就可以通過發憤讀書的方式成功逆襲。但是,大家普遍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點:難道窮人家的孩子考上一個好大學就能真正“翻身做主人”了嗎?
國內的一份就業調查報告(2018)表明,在國內重點高校中,農民工子女的平均錄取分數要遠遠高於那些管理階層的子女,大學表現也往往更加優秀。
但是,一旦面臨就業,農民工子女辛辛苦苦積累起來的優勢就蕩然無存,他們不僅失業率是管理階層子女的兩倍多,收入水平也大大低於後者,這就是當下普遍存在的就業歧視。
因此,那些懷揣著夢想來到大城市打拼的大學生很快會發現,自己費盡心思也不過僅僅維持日常消費,而高強度的工作又嚴重限制了自身的社交圈與個人時間,因此,除了維持現狀別無他法。經歷過高等教育的底層人士尚且如此,那些普通工人的情況就更差了。
-
3 # 待我施為地煞變
想知道為什麼,你先回答一個問題:
你要升官,你是希望決定你升遷的這個人是你父親的好朋友,還是一個要拿刀砍死你的人?為什麼?
我想絕大多數人肯定會說:“你這不廢話嗎?當然希望是我爹的朋友了。因為我有什麼過錯他能給我遮掩著,別人想跟我搶,他會想盡辦法幫我攔阻著,反正決定權在他手裡。只要我沒犯過原則性的大錯,他讓我升官,誰還能說他有什麼錯不成。”
那麼恭喜你:官二代富二代也是這麼想的。你感覺你爹跟他們爹,哪個好使?
在和平年代,對一個人的能力要求很低。比如,讓你守個軍火庫,你感覺哪個不長眼的賊,會去偷軍火,搶軍火?你的工作乾的好不好,還不是上級一句話。
沒人來偷,沒人來搶,你感覺你還真能把一座軍火庫守出朵花來?
治理一個縣也是。看你治下經濟狀況怎麼樣,百姓過的幸福不幸福,路修的怎麼樣,教育程度怎麼樣。且不說資料是可以摻假的,也不說一個總督的兒子更有希望被分到一個易於提拔的崗位。只說,好不好的評判標準是什麼?你千萬別以為這是高考,有標準答案,封上名字改卷,錯就是錯對就是對。工作中很多時候乾的好不好,就是領導一句話。只要你沒捅過大簍子,你作為巡撫的孫子,知府、總督就說你這知縣幹得好,你的政敵乾的不好。難道別人還能挑出知府話的毛病不成?
就算挑出毛病來了,難道還有人造反?高考是和平年代寥寥無幾的公平競爭方式之一了,可是總有底層人想著廢除高考,不能廢除高考就減點負,輕輕鬆鬆地玩,“提高素質”。到時候,人家教授會拒絕李善人送的倆丫鬟,張員外送的一套房,孫督撫給的升副校長的機會,聽說他唱歌好聽,就舉薦他上大學去。
有人可能要說了,既然當官這麼拼爹,那麼我做生意去,自由競爭發大財,那我也是貴子了。當官還可以通過考學進入體系,沒背景升遷的機會雖然很小,並且會越來越小,但還是有的。你想做生意發大財,人家爹給他幾千萬練練手,你賣房子也湊不了幾百萬,你覺得你有多天縱奇才,能爭的過人家?
你可以看看,一個知縣的兒子不可能直接接位,甚至很難再幹到知縣,;但一個身價幾億的富豪,可以名正言順地把財產留給兒子。
人家官府裡、商場上滿是人脈,你個默默無聞的平民,要還覺得你競個標、投個資能勝過人家,你是不是雞湯喝多了?
當然了,確實有做生意發大財的,但你注意看看做生意的,僅能維持生存的有多少,賠進去關門的又有多少。
不信的話,看看美國就知道:資產比官僚還要固化。
但在戰爭年代讓你守個軍火庫,會有人想盡一切辦法要燒掉它炸掉它。這時讓你選人守它,你肯定不會再只想著任人唯親了,而是想著選最有能力守得住它的人。
因為稍有紕漏,就有人抓住機會燒掉它。那時千萬不要說,下面出點事對你沒影響,找找人就應付過去了。戰死的親王、大將都多去了,你算老幾?就算敵人沒砍死你,上級一看後果,也會因為你用人失策砍了你。
在和平年代,你可能會抱怨,限制你升遷的條條框框太多,又是年齡又是學歷又是工作經歷。這些東西有什麼卵用,沒有這些條條框框的限制,我早就榮膺知府啦。再恭喜你一次,富二代官二代還是這麼想的,你還愁他二大爺找不出藉口,證明他比你優秀一萬倍,必須提拔他嗎?設定很多條條框框,反而是給你多留下了一絲機會。
在戰爭年代就不需要條條框框了,我一句話就能讓你當連長。因為,你如果選個能力弱的,那敵人就有可能會衝過來,讓你們全軍掉腦袋。何況,和平時期你想提拔你侄子,還是個985畢業的,跟我有什麼關係?但戰爭年代,就算你不要腦袋了敢這麼玩,同僚、下屬也會極力反對你,因為你不要命了,憑什麼讓我們也賠著。
總之,在戰爭年代,有要砍死你的敵人這個絕對公平的主考官在,有能力的人升遷的機會多的是。當然了,送死的機會更多的是,戰爭的殘酷超出你的想象。
等人家打下了大唐江山,自然佔據了那些最好的位置,你拿什麼跟人家子孫爭?如果還有點空缺,打天下的人不夠佔,並且那時剛和平,還保持著戰爭年代任人唯賢的慣性,這時靠能力還是有不小上升空間的。越往後,越拼爹。
人家爹是總兵,在縣裡當都頭想升押司,知縣早給安排好了,畢竟雖然總兵官不了地方,但知縣的兒子在八旗裡當百夫長想升千夫長,還得靠總兵不是。人家也不會過分地苛責你,畢竟人家升遷是按部就班的事,何必得罪你 ?多數情況下,在官二代手下幹活更舒服吧?
那在一個想升官,又沒有背景的人手下呢?他只能拼命地拿出成績來。不嚴苛地管理你,讓你拼命加班,少吃多幹,他的成績哪裡來?在這樣的話手下幹活都恨的牙癢癢,至於得罪的同僚,使危險係數高的邪路子就更多了。
不走論爹排輩的正道,反搞這些歪門邪道,那翻船豈不太容易了?不信的話,翻一翻《清史》,是不是這樣?
所以,衷心地勸你一句,如果您祖上沒有從龍入關,還想在大清當大官、發大財,最好悠著點。
當然了,在社會變革時期,比如,改革開放,網際網路技術革命,抓住機會也能撈第一桶金,一躍成為貴子。但等有利位置被佔據完了,資產形成了,你再想摻一腳,那就太難了。
所以,寒門出貴子的現象越來越少的原因就是,你處在和平年代。不論古今,不論中外,只要愛護幼崽的生物本能還存在,這一現象就不會消失。
所以,在和平年代,你真想出人頭地,用心玩點高技術類的理工,無疑是價效比最高的,也是最穩妥的
-
4 # 為父筆記
寒門出貴子是很稀有的,貴子通常還是豪門出的多。
貴子從小就會受到良好的教育,長大以後資本足、資源廣,只要不是太過荒廢,還是會將富足的生活繼續和傳遞下去。而寒門的孩子與之相比,可以說要什麼沒什麼。
所幸,只要是繁榮穩定的社會,都會有一條小路留給想要走得更好的人——讀書。這是社會穩定的必然需求,一來能募集更多的人才維持社會運轉,二來也給中下階層提供機會和希望。
如今這條小路漸漸變成大路,走過這條路之後,發現似乎離上層依舊很遠,很洩氣;沒辦法,上層空間太小了,來的人太多了,還要再增加篩選的難度。
讀書這條路雖然不再能提供讓人快速接近頂層的競爭力,但仍可以提供適應力,讓走過的人視野更開闊,身心更健全;如果還想往上層攀爬,可以以此為基礎繼續;如果想看看其他的風景,也提供了欣賞力。
寒門貴子,人中龍鳳,因為出自寒門,走上富貴上層才那麼醒目,其實這樣的人物在哪個階層,都是精英,他只是去到本該去的地方而已。
-
5 # 志尚生活
富不過三代這句話已經被打破了,有錢的越來越有錢,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人掌握著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財富。寒門出身的人相對來說沒背景,沒資源,完全靠自己奮鬥,除非人比較聰明,又能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還需要一些運氣,才能創造出一番成就,否則在資源不對等的情況下很難有出頭之日。但即使這樣,寒門出身的人也要努力奮鬥,當不了富二代,爭取當富二代的爸爸!
-
6 # 路上的小強
然而,從當前社會來看。這句話雖然仍然有道理,但比起以前,很多人認為這不太符合現實,曾經看過一篇名為“寒門再難出貴子”的文章,讓人感到唏噓。因為當前有錢的人,一般情況下,會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孩子從小優勢就比一些貧苦家庭更好一點。但是我們不能否定“寒門出貴子”這句老話。因為當前仍然有很多貧困的家庭培養出來優秀的學子。
-
7 # 爆笑段子9794
寒門出貴子,這放在十幾二十年前,還是比較中肯的。早期,大部分家庭貧困的孩子,早早就顯得非常成熟,不管是參加高考或者去當學徒都非常努力,從而為日後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而放眼當下,高考不再是改變命運的最好出路,家庭條件優越的將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源,這些孩子創業的成功率更高。從而,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寒門更難出貴子,反而,貴者逾貴,而寒門則更難出貴子。雖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區別在於,貴子出身於羅馬,而寒子還沒找到去羅馬的道。
回覆列表
有部紀錄片,說一個導演想驗證社會階級是否可以逾越的,富人的孩子是不是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是不是依然是窮人,他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一直到56歲。幾十年過去,還是那個導演——從青年到老年,還是那群人——從兒童步入老年。那些人的人生好像證實了導演最初的推測,遺憾地是,真的證明了,優良的社會資源早已經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盡,從父母輩一直承傳到子女輩。
這部真人秀電視紀錄片也是讓人看了唏噓不已,但我們通過表象去看本質,就可以找到解決寒門難出貴子的一些思路。
所以從這裡可見,窮人要想跳出既定的“寒門”,應該要思路上對頭,這決定了未來的路。從父母輩來說,應該以更高的視野去教育孩子,嚴格教育孩子,要有信心去改變固話階層。而從孩子這一方面,也應該從小樹立遠大理想。這在中國現行人才選拔機制,不管怎麼說,考試還是相對公平的。對老百姓來說,是實現突破階層的重要途徑之一。現在很多報道上有寒門出狀元的例子,也是從此開啟寒門的新篇章,仍能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堅持,走出農村、改變命運,去看最好的世界。
另外,目前的在社會條件下,寒門的物質及精神條件還存在一定情況的匱乏,但是已經過了極度匱乏的階段,家裡窮,但是都基本還是能夠得溫飽,而且學習足夠優秀,還是有獎學金等以及社會各界的支援,寒門的學子,也可以憑藉能吃苦耐勞的優勢,通過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