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尚前程似錦
-
2 # 等公車的浮士德
自我亦稱自我意識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是個體對其社會角色進行自我評價的結果。在我們的經驗中,覺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區別於周圍其他的物與其他的人,這就是自我,就是自我意識。這裡所說自己的一切指我們的軀體,我們的生理與心理活動。
自我意識一直是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古老的熱門的話題,心理學的根本問題是“人是什麼”。在古代,哲學家們還不能把人的“自我”與意識活動區分開來,如柏拉圖認為“靈魂”既控制人的形體活動,是人的意識,又控制著靈魂自身,是人的“自我”。真正心理學意義上的自我概念研究是從詹姆斯開始的,他把“自我”從意識活動中區分開來,將“自我”概念引入了心理學。自詹姆斯1890年把自我概念引入心理學至今,心理學對自我概念的研究曾幾度興衰。在行為主義出現之前,心理學對自我概念的研究興趣濃厚,但隨著行為主義的興起,自我概念的研究逐漸被忽視。後來人本主義出現,特別是羅傑斯,對自我概念又進行了深入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後,認知學派對自我概念的研究也很重視。自我概念得到人們廣泛的關注,對其研究、應用得到普及。在研究自我概念時,由於認識、方法、人性觀及研究取向上的差異,不同學派的心理學者有不同的認識。
綜觀自我概念的心理學研究,個體既可以以主體我(即英語中的I)的身份去認識和改造客觀事物,此時的我處於觀察地位,又可以以客體我(即英語中的Me)的身份被認識、被改造,此時的我處於被觀察地位。可見,每個人都是主體我(主我)和客體我(客我)的統一體。當個體把自己及其與外界事物的關係作為認識物件時,這就涉及到對自我意識這個概念和結構的探討了。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具體地說,自我意識就是個體對自身的認識和對自身周圍世界關係的認識,就是對自己存在的覺察。認識自己的一切,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個體對自身生理狀態的認識和評價。主要包括對自己的體重、身高、身材、容貌等體像和性別方面的認識,以及對身體的痛苦、飢餓、疲倦等感覺。二是對自身心理狀態的認識和評價。主要包括對自己的能力、知識、情緒、氣質、性格、理想、信念、興趣、愛好等方面的認識和評價。三是對自己與周圍關係的認識和評價。主要包括對自己在一定社會關係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對自己與他人關係的認識和評價。
自我意識的出現,不是意識物件或意識內容的簡單轉移,而是人的心理發展進入的一個全新的階段,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是人類特有的高階心理活動形式之一。它不僅使人們能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而且能認識和改造主觀世界。因此,心理學界把自我意識歸入個性的調節系統,作為個性結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成為個性自我完善的心理基礎。
-
3 # 倉頡筆記
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人的人格是一個整體,它包括三個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的部分。構成“本我”的成分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它包括飢、渴、性等。“本我”之中的需求如果產生時,需要的是立刻滿足。什麼意思呢? 比如以嬰兒為例:嬰兒餓了,需要吃奶,這時他就不顧惜媽媽此時有沒有奶,是以他的自我需求和滿足為目的的。所以“本我”遵循的是“快樂原則”。
超我—— 在人格結構中屬於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構成“超我”的成分是:社會道德規範、個體的良心以及自我的理想等。“超我”是要求“自我”按著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所以“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也有的說是“完美原則”、“理想原則 ”,意思是一樣的。
自我——可以理解為自己。是自己可意識到的。比如:思考、感覺、判斷、記憶等這些方面。“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衝動得以滿足,還要在“超我”的限制內,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所以“自我”遵循的是“現實原則”。“自我”特別繁忙,有時還特別勞累,我們平時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都是靠“自我”來完成的。如果我們完成的不好,也就是說,沒能“平衡”好“自我”的衝動和“超我”的限制之間的矛盾,就出現了焦慮、抑鬱等一些症狀了。舉一個例子來說,比如:親人突然病故,這對於“本我”來說是出乎意料的打擊,而“超我”更能理性地思考生死的問題,“自我”就是用理性的思考方法控制“本我”的過於悲傷,而使異常情緒穩定下來。如果理性思考解決不了“本我”的內心衝突,那麼這個人的心理症狀就在所難免了。
-
4 # 我是阿嘛
自我又叫自我意識,在很大程度上講就是“我自己”,是指個體對自己身心狀況、人—我關係的認識、
情感以及由此產生的意向(有關自我的各種思想傾向和行為傾向)。換言之,自我包含三種成分:
1、自我認知,指對自己各種身心狀況、人—我關係的認知;2、自我情感,指伴隨自我認知而產生的情感體驗;
3、自我意向,指伴隨自我認知、自我情感而產生的各種思想傾向和行為傾向。
-
5 # 內觀心理成長
心理學一般稱為自我意識,一般大家理解的自我有肉體自我和精神自我,到這都不是固定不變的,都是因緣和合的,肉體是由水和各種元素構成,精神是各種體驗感受,認知觀念組成,肉體會變化,精神心理也會變化,所以真正的自我就是無我…
-
6 # 小新幼稚園
“自我”不是每個人一出生就擁有的,而是在人生過程中不斷選擇和創造的結果。自我就是,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成為怎樣的人負責。
一是看自己有沒有自己的真興趣,亦即自己安身立命、喜歡的的事業,自己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並感到內在的愉快和充實。
二是看有沒有自己的真信念,亦即自己處世做人的原則,那是自己的精神上的座標軸,使自己在俗世中不隨波逐流。
回覆列表
兩個人交談,實際上是六個人在交談。自我眼中的自己,對方眼中的自己,實際的自己。
所以我們發現要想了解完整的自己不容易。而完整的自我包括表層的自我和潛意識的自我。表層的自我,就是我們所瞭解的自我;潛意識的自我,通常不被我們所瞭解,確控制著我們日常的言行舉止。形象的說自我就像浮在水面上冰山,看的見的只有1/5,看不見的佔了4/5。所以充分的瞭解自我,有利於控制自己的言行。就像心理醫生在治療病人的時候常常嘗試瞭解病人的潛意識,進而找到犯病的根源所在,針對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