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派拉特之書

    金庸幾乎在每本小說當中,都會提到「藥」,有些藥用來治病,有些藥則用來毒人。在他的武俠世界中,用藥、針灸經絡等,並非純粹為藝術產生,背後也有中醫學理論,所寫的藥方,不少都有根有據。

    在《倚天屠龍記》第十二回〈針其膏兮藥其肓〉, 胡青牛開了一張救命藥方予張無忌:「用當歸、遠志、生地、獨活、防風五味藥,二更時以穿山甲為引,急服」但當張無忌自己看了後,發現這五味藥與自己病情絕無關連,藥性也有衝突之處,藥引不通,再想想發現,「當歸」、「遠志」、「穿山甲」等等,雖然藥不對症,但這藥方是一道暗語,要張無忌快速逃脫......

    以上的例子藥方是錯的,但很明顯金庸也需要將之建基於正確的藥方上,才能得出此戲劇效果。

    金庸筆下的藥,還有大家較為熟悉的「蒙汗藥」。它是《鹿鼎記》中韋小寶的「法寶」之一,可迷倒美女,也能迷倒武林高手。書中介紹蒙汗藥是「曼陀羅花」提煉出來的藥物,具有麻醉鎮痛作用,現實中也有根有據。

    影視中韋小寶用蒙汗藥情節

    曼陀羅原產地馬來西亞,古時輾轉由印度傳入中國。有關這種植物記載,最早見於宋人周密《癸辛雜識讀集》,提到宋代中醫師,已經用曼陀羅花治療氣喘、胃痛等病。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載,他以身試藥,描述曼陀羅的神奇藥效:服用含曼陀羅的酒,會令人神智不清,份量多少也影響效用。他亦指這是很好的麻醉藥:「曼陀羅花,放陰涼處陰乾,磨成末,用熱酒調服三錢,給病人服下,過一會兒病人昏昏如碎,這時動手術就不會覺得痛。」顯然,現實中的曼陀羅花末,需要和酒來調和,才發揮最佳功效。

    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一旦有人誤入了曼陀羅而昏迷,只有用「坐拿草」的植物葉子,才能的使其甦醒。現代醫學臨床證明,曼陀羅確實是優良的麻醉藥,而且它能抑制汗腺分泌,使肌肉鬆弛無力,這也與「蒙汗藥」的描寫相符。

    《涑水紀聞》區域性

    然而,用藥可以救人,也可以借來殺人,據北宋司馬光的《涑水紀聞》中載:「五溪蠻反,杜杞誘出之,飲以曼陀羅酒,昏醉,盡殺之。」說杜杞平定廣西環州蠻人叛亂後,以曼陀羅花泡製的藥酒招待投降的蠻人,趁他們昏迷沒有反抗之力時,將之全部殺死。也許如此,促使了「蒙汗藥」成為武俠小說中最佳道具之一,用藥使人昏迷,也是下三流手段。

    中國典籍中,這種花有另一名字為「押不花」,是阿拉伯文音譯。據瞭解,曼陀羅也有經西亞傳入歐洲及非洲,時間應該早於中國。由於曼陀羅的「神奇功效」,西方作家與金庸等等中方作家一樣,透過豐富想象力將之放進小說,他們直接說成「曼陀羅汁」,視為愛情新增劑。

    1885年西方畫作《安東尼與克麗奧佩托拉》

    其中一例於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莎士比亞的戲劇《安東尼與克麗奧佩托拉》(Antony and Cleopatra)中,講述羅馬執政三巨頭之一的安東尼與埃及妖后克麗奧佩托拉熱戀,纏綿過後安東尼返回羅馬,妖后相思成疾,輾轉反側不能入睡。妖后就吩咐僕人:「給我一杯曼陀羅汁。我的安東尼離我而去,讓我長時間昏睡過去吧。」

    西方小說中,也有將「曼陀羅花」被歸類為「女巫藥草」或「魔法藥草」,現代JK·羅琳的奇幻小說《哈利波特》中,就出現過「曼陀羅」這種植物。

  • 2 # 燃犀下看

    一提到蒙汗藥,我們腦海中立馬浮現出了不少經典的橋段。

    《水滸傳》裡在十字坡開黑店的孫二孃,專門在過往客人的酒裡放蒙汗藥,麻翻了殺人劫財。晁蓋一干人智劫生辰綱,也是在酒裡下藥才輕鬆得手。

    這時候的蒙汗藥還是無色無味但需要人直接喝下才能生效的,等到了近代的武俠小說、電影裡,則變成了另一副模樣。

    戳開窗戶紙吹進的迷煙、捂住鼻子的神秘手帕等等。

    現實中也充斥著各種關於迷藥的都市傳說。

    比如某人被拍了拍臂膀、吐了口煙等之後,整個人就完全失去意識。

    醒來之後發現自己處在陌生環境,全部家產不翼而飛了。

    類似的案例聽得多了,不少人便會相信這種讓人為所欲為的迷藥真的存在。

    但很榮幸地告訴你,目前已知的所有化學藥品,都達不到在人面前晃兩下就能迷暈的效果。

    就算是醫院用的吸入式麻醉劑,也需要面罩或者呼吸器深呼吸幾下,甚至是幾分鐘才能做到。

    因此,我們常聽到“碰一碰、聞一聞就暈倒”幾乎是不可能的。

    蒙汗藥確實是存在的,但絕對沒有小說電影裡演繹的那麼神奇,更不可能像傳說中那麼的科幻。

    出門在外,還是小心為妙,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對陌生人莫名的殷勤,一定要提高警惕,不接受任何來路不明的飲料食物。

    貪念,才是最可怕的迷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安十二時辰》刷屏背後,唐朝女子真的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