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enes

    題主所說的日本戰國與三中國人物的四維對比,大概都是出自日本光榮株式會社的兩種遊戲作品——《三國志》系列與《信長之野望》系列。

    光榮公司對他們旗下的策略類遊戲產品《三國志》系列和《信長之野望》系列有區別對待早就不是一天兩天了。

    戰國大名四維偏高,三國諸侯很多評分低能,會產生這種現象無非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日本非專業人士對三國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吉川英治的文學作品《三國》

    日本文學家吉川英治根據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編寫出了一本日本版的《三國》,而羅貫中本人的作品《三國演義》中,就存在七分真實,三分虛構。對比二十四史之一的《三國志》魏書2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三國演義》本身就存在對某些歷史上戲份不多的人物進行選擇性描寫,有些在歷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甚至在羅貫中書中沒有出現過:像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中的孫資、劉放(曹魏四朝重臣),《劉司馬樑張溫賈傳》中的樑習、張既、溫恢(曹魏封疆大吏),吳書《賀全呂周鍾離傳》中的賀齊、鍾離牧(征討百越),蜀書《鄧張宗楊傳》中的宗預、楊細(蜀漢太守,坐鎮一方)。所以,有些羅貫中書中都一筆帶過的歷史人物,日本非專業人士又怎麼會了解呢?另外,《三國演義》還帶來了嚴重的臉譜化效應,那些事蹟突出的主角們(劉、關、張、曹操、諸葛亮等等)在人們心中的評價就是能力出眾,帶著崇拜感的人們對他們的故事津津樂道。至於袁術、袁紹這些“失敗者”,劉璋、張魯這些“碌碌無為”的守城者,他們在三國迷心目中的形象已經定型,所以很難在數值上有突飛猛進的改動了。

    二、日本戰國時期儲存的下來的資料遠遠超過年代久遠的三國時期

    通常,可以瞭解三國時期歷史的參考文獻只有《三國志》、《三國演義》、《華陽國志》等少數文學作品。而戰國記載的就多了,史料相對繁雜,甚至明朝史書和北韓國的史書也有相關記載,再加上現存有各個家族真假不一的家書,各勢力似乎都能找到一兩個拿得出手的人。因此,造成了《信野》遊戲中怪人輩出,神仙打架的場景。

    開啟遊戲《信長之野望》的初始介面,就可以選擇勢力了,然而與《三國志》系列遊戲開場就存在著很多無人空城不同,《信長之野望》系列各勢力密密麻麻分部在小小的日本島上,而地圖甚至能放大方便玩家更精確地比對,最終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勢力開始遊玩。可選擇勢力、角色也遠遠比《三國志》遊戲中的多。事實上在歷代遊戲中,《信野》系列的人物都遠超《三國志》系列。2020年初發行的《三國志14》中登場的人物數量加起來才剛剛超過1000,而2013年發行的《信長之野望·創造》總計人物數量就達到1800多了。

    另外,日本戰國曆史跨度一般從1467年的應仁之亂一直到1615年的大阪夏戰役,時間跨度遠遠超過三國(183黃巾起義到280三國歸晉)。其中比較著名的戰役就有桶狹間之戰、川中島合戰、姊川合戰、長筱之戰、三方原之戰、賤嶽之戰、關原之戰等等數十場,另外還有雜七雜八的小會戰。而《三國演義》中,除了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外,著重描寫的其他戰鬥數量也遠遠不及。

    三、光榮公司對日本戰國時期的一些大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愛

    這裡以光榮公司最新的作品《三國志14》和《信長之野望·大志》為例。

    號稱“東海第一取弓”、曾經的日本東部最強的大名今川義元,遊戲中的統率高達91;而一統河北,坐擁青、冀、並、幽的漢末大諸侯袁紹在《三國志14》中的統率僅僅只有81。有相似的經歷(官渡之戰與桶狹間之戰)的兩位諸侯,袁紹是否真的不如今川義元?

    公孫瓚威震塞外,大破黃巾,曾經的北方最強諸侯,人物屬性卻與“越後之龍”上杉謙信相形見絀。

    綜上,光榮說到底還是一個遊戲公司,不會去專門對某段歷史進行詳細的考證,技術能力、製作水平有限,所以對一些人物的評價往往脫離史實。外加存在厚此薄彼的心態,所以不能做到理智客觀。在以後的光榮遊戲中,恐怕玩家們也難以在《三國志》遊戲中見到《信野》裡變態的高資料人物。

  • 2 # 社會即生活

    對於日本戰國大名四維很高而三國諸侯裡面很多低能的問題,可以從下面方面分析:

    首先,公元200年和公元1600年的史料差距大,人類的史書都是隨著越近代資料越豐富,二是紙張、印刷術越來越流行,才使得史書更易複製儲存下來。日本戰中國人物除去家臣寫史,小說與事實兼併的弊端外,佔有年代近很大一個優勢。位於公元200左右的三國,自是很多人物的行事資料,尤其是一些中下層官員都難知生平。

    日本大名常常以多少石分量級分實力,陶謙得是什麼級別大名?硬要說是為了遊戲平衡,這實在沒法說了,歷史上陶謙就是一個大諸侯,遊戲裡被強行弱化為小諸侯,能夠輕易被擊敗是為了遊戲平衡,為了遊戲犧牲陶謙的實力還能有什麼說?

    公孫瓚顛峰時期對冀州的渤海、河間、清河擁有控制力,再加上平原,四座城在曹操北部壓下來。袁術則控制著南陽郡和豫州許多領土,南陽和汝南都是大郡,袁術少說也有四座城左右吧。

    曹操憑一座東郡開局,形勢跟歷代《三國志》已截然不同。袁術、公孫瓚、陶謙就像織田信長周邊的三好、朝倉、淺井、今川,不是這麼好對付。

    歷代孫策打揚州,很輕易就滅了劉繇,獲得太史慈一員大將。當時揚州有九江(壽春)、廬江、丹陽(秣陵)、吳、會稽、豫章(柴桑)六郡,後來孫權又分出廬陵、臨川、建安、吳興幾郡。九江先被袁術佔據,袁術又派人攻取徐州的廣陵,派孫策攻取陸康的廬江,揚州的江北之地盡入袁術手中。

    但是劉繇還擁有丹陽、會稽、吳、豫章的支配權,豫章陷入諸葛玄和朱皓的爭鬥中,這時就應該把豫章分為廬陵,相當於一個江西省。遊戲至少讓諸葛玄、朱皓各有一座城,劉繇支配著朱皓,劉表支配著諸葛玄。嚴白虎和劉繇也該分有吳郡和吳興。孫策在丹陽境內擊敗劉繇後,還繼續向吳郡進攻。太史慈轉進涇縣,率山越繼續跟孫策交戰,故在丹陽下部還得設立一個臨川郡讓太史慈跟孫策交戰。劉繇則轉進豫章郡,企圖東山再起。

    即是說孫策要幹掉劉繇這麼一個大諸侯,起碼打掉劉繇四座城,王司徒在名義上也受劉繇支配。劉繇手下也有點人,孫吳第一任丞相孫邵就隨劉繇過江。許邵、笮融在劉繇麾下,祖郎就是涇縣賊,所以他跟孫策為敵,是跟太史慈一同為劉繇效力。孫權的官僚滕耽、滕胄也曾是劉繇部下,後來成為孫吳的外戚家族。

    吳郡勢力也很複雜,有嚴白虎、焦已,吳郡官員許貢、許昭、盛憲,名士高岱。後來陳瑀、萬演也跑到吳郡插一腳。綜合起來,孫策滅劉繇的難度好歹跟島津家滅大友家差不多才合理吧?

    史書記載孫策克會稽,屠東治。這是個什麼情況呢?會稽在今紹興,東治在今福州,距離將近七百公里。當時中國南方可控人口稀少,會稽行政範圍相當於今浙江、福建。所以我們親愛的王司徒雖只是一個會稽太守,可是統治著浙江、福建二省。歷代《三國志》時而有建安,時而連交州都省略。

    王司徒手下沒人嗎?賀齊本是王司徒麾下縣長,尚有侯官縣長商升,官吏張雅、詹強,名士許靖、袁忠。周喁、周昂、周昕三兄弟也一直是孫策的敵人。綜合起來,孫策滅王司徒,好歹像滅相良家才合理吧?

    所以三國諸侯能力縮水其中一個原因在於格局縮水,日本戰國一個地區的鬥爭,他們都描述出一場場權謀大戲。而三國題材一是因為史料少,劇本基礎又建立在《三國演義》上,即便部分劇情迎合歷史,也沒有展現出應有的格局,故各大諸侯的實力就不那麼令人看得上眼。

    光榮是什麼情況?把蜀地沈彌、婁發、甘寧叛亂的劇情刪了,把趙韙這人物與劇情刪了,弄得好像劉璋在蜀地發展得多年沒啥事幹。又把劉表的勁敵長沙太守張仲景........好吧,張羨父子給刪了。再就是按照史書收錄,劉璋和劉表麾下都能多增添十幾個角色,而且絕不是什麼龍套。比如劉表派謀士劉闔煽動甘寧叛亂,這人就有點本事。劉璋的謀士鄭度設計深溝高壘,燒燬糧草,以迎擊劉備。

    黃祖手下有名有姓的將領就有張碩、陳就、韓晞、劉虎、鄧龍、蘇飛,鑑於孫家跟黃祖交戰多年,就折損了凌操、徐琨。黃祖手下這夥人武統在60到70間,擅長水軍、弩弓還是能用的吧。

    遼東公孫度威震東北,欲裂土稱王。劉焉屠戮蜀中群豪,妄圖自稱天子。劉表以西伯侯自居。他們沒有直接稱王稱帝是因為時代的侷限性,當時漢室權威仍有影響力,稱帝合法性不足,倘若是一百多年後什麼阿貓阿狗都稱帝的時代,袁紹、劉焉、劉表、公孫度就才是名副其實的王者,袁術、陶謙、公孫瓚、劉繇也是數一數二的大諸侯。反倒是馬騰、韓遂那夥人十幾支軍閥,常年不能統一力量,實力倒不是太強。

    《信長的野望》那邊什麼伊達家有這麼多戲,大友家也有這麼多戲,長宗我部那麼貧窮的格局也這麼多戲。說到底就是光榮對三國諸侯勢力設計的不用心,沒能呈現這些諸侯該有的格局與基本實力。要給各大諸侯一個好格局,就給他們加地加人加戲。

  • 3 # 司馬光de缸

    三國時期(220年-280年),時間上比較早,那時候還沒有科舉制度,大多是世襲,世襲這個東西又不看智商,難免會有一兩個不怎麼聰明的人會被推上高位,再加上那時候狂士蔚然成風,人一狂,做事就不經過大腦了,這些人在三國前期這種人還是有一些的,難免會做出一些讓人覺得低能的事情。但是到了中後期,各類謀士被舉薦,戰將都是在戰場上打出來的,無論是謀略還是武力值,水平普遍很高。真實歷史還是要看《三國志》,不要受《三國演義》影響太大。

    日本戰國時期(1467年—1600年),比三國時期要晚上1200多年。日本的戰國時代其實很搞笑的,尤其是前期,大多是一些鎮長、縣長再打來打去,戰鬥規模也就在兩三千人上,一直到了中後期出現了幾個強大的大名,例如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等人,戰役規模才能達到四五萬人。這三個人應該算是你說的那種思維比較高的人了吧?咱舉個例子,豐臣秀吉在日本做大,就想圖謀中國,於是入侵北韓,日本舉國之力30萬6250人,其中陸軍15萬8700,剩下的是預備隊和海軍。明朝先是4萬,後增兵最高至7萬。結果經過6年戰爭(中間包括和談時間),陸戰全勝、海戰全勝,把日本又趕回老家。明朝主將李如鬆,不是很出名吧?仍然把日本戰國時期四維很高的豐臣秀吉給打敗。所以說不要完全聽信日本人評價自己國家歷史,吹牛的成分是有的。

    總的來說,中國三國時期的人物,雖然早了一千多年,還是要比日本戰國時期的人物更睿智、更勇武。只不過高手和高手比,總有菜雞,菜雞和菜雞比,總有高手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千手兄弟能不能單挑巔峰時期的曉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