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楊直賀畫楓婉
-
2 # 小喵好詩詞
儒家學術它不是一種知識精英階層所謂的頭腦的遊戲或者玄想,它根本就是一種生活的方式和反思,不可以光做理論分析,它和我們的生命是打成一片的。儒學發展到現在,最重要的核心內容有兩個,一個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仁”,另一個就是“生生”,也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兩個是儒學的精神核心,是放諸四海、歷經千古而經久不衰的常理,也即是“道”。
但是,這個精神的具體表現形式就具有其時間上和空間上的侷限性。在中國古代的大部分時間裡,它作為國家基本政治制度的指導原則,樹立起了一整套的規章制度,在歷史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也輻射影響了東亞周邊的諸多國家。但這些固化的形式在西方現代文明的衝擊下已經分崩離析,它也成為了腐朽落後的代表。但是,儒家的真正核心,並不會因為這些規章制度的湮滅而陪葬,在任何的社會中,任何的制度下,你都無法否認它的重要性。不能說時代進步了,現代人就用不著這種不忍人之心,就可以拋棄自強進取的奮鬥精神。儒學在當今的社會中,揚棄了其被封建統治階層改裝利用的僵化的成分,其“內聖”層面的核心精神反而可以更加純粹,我們應該結合現代社會的特點,做出適應當下的表達。
具體說來,運用這兩個核心精神要點,儒學可以在“天地人我”四個層面充分挺立起每個人的主體性,讓我們充分認同自我和發展自我。當今的社會,是一個價值隱退的時代,物質財富取得了空前的發展,現代人從外表看生活內容似乎很豐富,可是實際精神生活上卻很空虛。儒學可以幫助每個人認識到自己的生命是一個有價值的生命,讓人肯定自己的生命,並且在精神源頭上幫助人不斷髮展自我的潛力。夫子有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這是和西方哲學傳統最大的區分,這也是對我們自身的最大肯定。
“我”:每個人的起點就在於“心安”,從身邊的人和事情中反思自我的言行,選取讓自我心安的視聽言動,從一點一滴中獲取對自我的肯定和認同,排除各種虛無主義的存在。孔孟都強調人去發展自己的個性,鼓勵人內在的成長,只有在自我肯定和實現的基礎上才能逐步發掘出個人的真正潛力,同時一個充分實現潛能的人,也是社會和諧和進步的基礎。
“人”:每個人都是生活在社會關係中,我們需要從自我、家庭做起,推擴每個人都具有的“不忍人之心”。“知其不可而為之”,這就是“生生之德”,要把自己所體會到的好的東西,推廣到家庭,推廣到社會。這種精神也就是一種剛健不已的精神,就是要把好的價值推廣出去,放到整個社會來說就是“正德利用厚生”。儒學的傳統中針對這方面有著豐富的資源,應該成為現代社會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精神源泉。
“地”:人們應該與環境、自然和諧共存,不涸澤而漁,不過分破壞環境,這是我們將仁心進一步推擴開來的結果,一步步的實現所謂的“萬物一體”,而不是現在社會中只強調人類的存在和利益的觀點。
“天”:在終極關懷層次,儒學一向提倡“天人合一”,也就是我們將仁心推擴到最高的地步,超越了時空,超越了生死,做到“存,吾順事;隕,吾寧也”。和西方宗教強調“彼岸解脫”的外在超越不同,儒學更強調人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屬於“內在超越”的系統。不同特點和起點的人們可以自由做出選擇,實現自我人生的真正安定和幸福。
這就是儒學踐行者在現實生活中的實踐之路,從孔孟開始,跨越了時空,其精神一直在中國傳統中流傳,鐵肩擔道義,無數賢人大能用自己的所作所為、用自己的肉體和血淚書寫了我們的歷史。作為現代人,能繼承這一份精神遺產,能不負前人、不負真我,才不枉這世間一行!
回覆列表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是世界所公認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他所創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仁、義、禮、智、信:仁本義助人禮待人智進取信立人;忠與孝:百善孝先忠孝須兼顧孝敬長輩和父母忠於國家、組織和企業;感恩: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感恩帶來好心情感恩帶來好運氣;柔、圓、和、庸:柔取勝圓匯通、 和貴、庸度。
領悟了儒家文化精髓能更好調整自我心境完善自我人格積極向上完美家庭均衡社會平治天下使社會發展與自生態改善更加和諧、天人合一。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學思想自西漢開始就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並不斷與時俱進,綿延發展兩千多年,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繁衍、統一和穩定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而且遠播海外,構成東亞文明的核心,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的文明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儒家所提倡的“有教無類”、“仁者愛人”、“和為貴”、“和而不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等,對當代中華民族的發展起著寶貴的借鑑意義。
以孔孟思想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當下的發展已經超越了時代與民族的限制而成為人類走向未來的一種極為重要的文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