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嘿呦喂哦
-
2 # 炫媽愛育兒
我覺得孩子像咬手指甲幹嘛的,他應該是沒什麼安全感,內心有啥事讓他有點緊張焦慮!還有孩子拿東西,你帶著孩子去還給人家就可以了,可以給孩子買一個!引導他說出內心的想法,“是不是很喜歡這個東西?”然後再告訴他“如果你很喜歡這個東西你可以回來告訴媽媽,媽媽給你買,如果實在想玩人家那個東西你可以和那個朋友說,小朋友同意了,我們在再玩,玩過還給小朋友,讓你謝謝人家。如果你把小朋友的東西拿走了,小朋友會很傷心的”還有就是不要定義孩子這種行為為“偷”,以落下根因為孩子還小,這種行為很正常,所以要家長引導幫助他成長。
-
3 # 我叫杜萊夢
這個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要不要讓老師幫著改,而是你的孩子現在咬手指、吮手指、咬嘴唇,還拿人東西,你作為父母,你要怎麼幫助這個孩子!
你已經看到孩子出現了咬手指、吮手指、咬嘴唇、拿人東西這些現象,那你有沒有想過,這些現象的背後,隱藏著什麼?你的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情況?他需要你來幫助他做些什麼?
我不知道你的孩子多大了,是幼兒園,還是小學,也並不知道你曾經跟孩子是如何互動的,你的親子陪伴做的怎麼樣。所以,我也也只能籠統的講一下。但是大前提是,孩子表現出一些不太好的行為舉止,實際上,是在呼求父母對他的關注,渴望父母給他更多的愛。作為父母,不能只看到這些行為的不好,只想著如何教育孩子改正孩子,甚至還要聯合老師來針對孩子怎麼樣,他需要的是你的愛和幫助!一定要調整自己的想法和方向哦!
一般來說,當孩子內心焦慮,缺少安全感的時候,會表現出咬手指、吮手指、咬嘴唇這些行為,他們透過這些行為來釋放自己內心的焦慮、緊張和恐懼,有的孩子甚至會出現無法自控的現象,指甲咬禿了、皮撕破了。嘴唇吸破了,睡覺前不吮手指睡不著,等等,這都表示,孩子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需要父母的幫助。這種情況下,父母需要回頭看看自己的親子陪伴做得怎麼樣,在孩子遇到困難和恐懼的時候,給出了怎麼樣的撫慰,有沒有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係和愛護。
拿別人的東西,對於小孩子來說,有時候是不懂得物權的概念,不知道拿別人的東西不對。對於大孩子來說,明知道是別人的東西,還想佔為己有,這背後,有可能是內心缺愛,渴望透過佔有別人的東西來彌補內心的空缺,也有可能是想透過佔有別人的東西來引起成人的關注,更大的可能是他想要什麼東西的願望沒有被父母看到,或者說不被父母允許,只好透過拿別人的東西來滿足自己。作為父母,當我們瞭解孩子發生了拿別人東西的事兒,第一,不要過於責怪孩子,第二,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你想要的什麼東西,來告訴爸爸媽媽,如果我們能實現,就去實現,如果不能,我們可以想其他辦法,或者等一段時間,努力去實現。第三,調整日常跟孩子的溝通方式,儘可能以理服人,而不要過於強硬,讓孩子有話不敢說。
當我說到這裡,其實你已經發現了,孩子這些行為並不是你所說的壞毛病,孩子自己也不會故意去做錯事,故意去做傷害自己的事。他們所呈現出來的行為,背後有比較深的心理問題,而這些心理問題的解決,靠的是父母的陪伴,父母的幫助,父母的愛,靠的是家庭的力量。
所以,指望老師去幫助孩子,是不現實的,也是治標不治本的。對孩子來說,沒有誰,比父母的影響力更大!
多給孩子一些關注,多給孩子一些愛,多給孩子一些力量吧!
回覆列表
孩子是你的,你卻想著讓老師幫著改?其實我不太理解你這個想法。
我想這位媽媽應該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這些小毛病是不是在上學之前就有的?如果是,為什麼不及時糾正呢?咬手指還好,拿人東西就是人品問題了,這麼重要的問題為什麼不及時應對呢?不要覺得孩子在學校待得時間長,老師管管,孩子的壞毛病就消失了。老師教書育人,但是不可能每個孩子都能面面俱到。
而且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現在的學校總是什麼事都要家長參加呢?不是老師偷懶,我有當老師的朋友,小學三年級的班主任,那真是什麼糟心事都能遇到,有個孩子每天放學都在路上玩不及時回家,家長天天問,可是這位家長為什麼沒有意識到他的孩子這樣是常態呢?為什麼不問問孩子為什麼回來這麼晚呢?總是問老師有什麼用呢?自己的孩子都不瞭解,只管把孩子送到學校,這樣怎麼教育孩子呢?而且班主任不是隻管教書就可以了,他們也有很多自己的事情,開會,應對領導檢查,貝備課做教案,除了這些他們也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
我不認為一個人當了老師,就要把自己的所有時間都奉獻出去,看看那點工資吧。
我想你要明白,孩子是你的,不是老師的。這樣你就知道你自己孩子的壞毛病該誰管了。現在不管,以後社會上總有人替你管。
分享一個適合學齡前兒童用得識字軟體【貓小帥識字】,家裡或者身邊有適齡兒童的話可以去下載一個試試哦,這裡面有豐富的童話故事,還有有趣的冒險任務,孩子可以和喜歡的童話人物一起學習漢字,不知不覺中對漢字產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