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郎家小強

    一般就是不自毀掉地上也會炸的吧!除非有故障了,砸地上都不爆炸,導彈一般距離飛機幾十米就自行引爆了,靠碎片擊毀飛機。不自毀的話,掉地上炸到自己人就不好了,應該有飛行距離設定,就算沒有擊中目標也會自行引爆,不然大塊頭砸到花花草草也是不好的

  • 2 # 風海天q

    要看什麼導彈了 一般射程比較遠的導彈都會有自毀程式的 不然如果沒擊中目標飛到別國領空就不好了 但射程較近 只有幾十公里的話就不好說了 比如說那種近程防空導彈

  • 3 # 湘D凌峰

    火箭是肯定有的,96年長三乙發射失敗,有自毀裝置才能避免更大的損失。導彈就不能一慨而論了吧,象單兵用射程只有幾公里的微小導彈就不要裝了吧。中,遠端的應防意外,還是可裝的。

  • 4 # 王司徒軍武百科

    其實導彈的自毀裝置自從導彈被研發出來就具備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研製V1、V2飛彈時,深受導彈的飛行控制困擾,畢竟不是有人駕駛的飛行器,出了問題根本無法對付它們。

    這是個很大的問題,導彈在當時是秘密武器,試驗時如果亂飛,不僅會給己方帶來誤會和恐慌,還會不小心洩露自家機密。德軍為了保守軍事機密,一開始採取的是軍機“護航”以及高炮鎮場子的做法,一旦飛彈出現問題,便讓戰機和高炮將之解決掉。

    但是這種做法很顯然不靠譜,正好V2飛彈的制導裝置是靠電波指令驅動的,透過電波可以控制其發動機關機和切斷油路。因此納粹科學家便順手為導彈安裝了自毀裝置,避免這東西砸到自己和保守軍事機密。

    戰後大量的納粹科學家被美軍和蘇軍俘獲,他們為兩國的火箭技術起到了相當大的貢獻。許多火箭剛開始根本就是納粹火箭的繼承品或複製品,因此電波自毀裝置這個經驗也被帶到了戰後的火箭發展中。

    冷戰時期的火箭發展相當迅速,赫魯曉夫公開聲稱蘇聯的導彈與美華人做香腸的速度一樣快。那時候的導彈大部分都是為核戰爭準備的,所以在核彈頭的加成下根本不需要過分精確的準確度。也正因為如此導彈的安全效能必須相當高,都是掛著核彈頭的玩意兒,哪天哪個豬蹄子一失足成千古恨可就後悔也來不及。自毀裝置是必須裝備的。

    最後這些複雜的大型導彈也發展出了另一個自毀系統——“敏感自毀”。這東西依靠炸彈帶啟動,一般由火箭和導彈自我判斷是否自毀。它負責著火箭上的上萬個關鍵零件,一旦出現過於嚴重的故障,如“姿態失穩”、“冷發射後發動機不點火”、“彈道偏移”、“程式故障”等,“敏感系統”馬上引爆炸藥確保摧毀火箭,確保不造成政治事件或大的發射事故。

    有的人可能很難理解這種“敏感”,但它絕對是有必要的。例如一艘潛艇發射了潛射導彈,導彈發射後出現異常,對著潛艇水域倒栽下來可就慘了。導彈發射是門嚴肅的軍事行動,你必須確保它一絲不苟的完成升空,如果出現問題,那麼倒不如炸燬在發射架上。

    總的來說,“敏感自毀”多屬於被動技能,往往安排在“電波自毀”這種主動技能無法反應的情況下。

    有些空空導彈或別的小型導彈在戰鬥中的“自毀”則又有點區別,它們一般採用“延時引信”和“電波指令自毀”兩種雙保險。在固定的時間內無法擊中目標,便會透過延時引信自爆,或者因為發射不恰當,由指令命令自毀。

    小型導彈的燃料不多,機動距離短,如果無法擊中目標,導彈便只能掉落地面。這樣會產生許多無法預料的情況,例如導彈情報被洩露、觸地引發不必要的傷亡等等。所以它們還不如在空中爆炸算了。

    2018年8月,西班牙空軍的一架“颱風”在愛沙尼亞軍演時誤射AIM-120空空導彈,正是依靠自毀命令,這枚射入亂竄的導彈才沒有造成更大的外交麻煩,要知道100公里外就是俄羅斯。

  • 5 # 航空視界

    導彈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明的,當時德國發明瞭兩款導彈,這就是V1和V2導彈,V1是一款飛航式導彈,而V2是一款彈道導彈。目前導彈在是世界各國的武器裝備中佔有很重要的作用,不不過世界上具備完整的導彈研製能力的國家卻不是很多,主要還是集中在西方的發達國家。

    導彈是一款具備很大殺傷力的武器,而這個殺傷力不僅僅在於攜帶的彈頭,另外也包括髮動機所攜帶的燃料。導彈是一個集合了多種技術於一身的裝備,因此各個零部件是有可能會出現故障的,而這個就會導致發射的失敗,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採取自毀的功能,這樣可以減少這些導彈墜落後造成破壞作用。

    導彈的自毀裝置可以由地面控制,或者按照程式執行,但是當導彈完成了發射在飛行的自主控制階段就無法被人為控制來實施自毀程式了。特別是一些空空導彈發射之後就會使用本身攜帶的導引頭進行指引工作,在這個過程中自毀裝置就無法起到作用了。

    導彈在實驗和實際使用中都會有可能出現各種狀況,而自毀裝置就是在這些緊急狀態下使用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一週3次去健身房,是如何長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