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理菌

    事實上,剛出生的孩子並不是一張白紙。如果細心觀察,我們會發現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先天氣質:

    有的孩子安靜、即使哭也聲音細弱;

    有的孩子急躁,一旦不能滿足就撕心裂肺地哭泣。

    這個問題其實是心理學上“遺傳與環境”的爭論。

    最早提出白板說的是洛克。

    他認為,兒童的心靈就像一塊白板,沒有任何觀念的存在;經驗在上面繪出各種記號。

    後來華生把這種觀點發展到極致,他在《行為主義》一書中寫道:“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環境,讓我在這個環境裡養育他們。不論他父母的才幹、傾向、愛好如何,他父母的職業及種族如何,我都能把他們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強盜……”

    事實上,公認的觀點是兩者都會起作用。這類心理學研究的研究物件是被不同人分隔撫養的同卵雙生子,考察他們的特質。結果發現即便不在一起生活,雙生子也有一些相同的喜好。同樣不可忽視的是,由於教養環境的不同,他們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但是,問題在於哪一個的比重更大一些?因此,這種爭論依然會持續下去。

  • 2 # 成雲社初心

    不是一張白紙,而是空白紙。

    白紙是無顏色的空白,空白紙可以是有顏色的空白。

    孩子天然會帶有某些本能屬性。只是因為我們與嬰兒溝通困難,所以無法真正確認,只能夠隱隱感覺到。

    〔成雲心學〕創始人~函谷居士√

  • 3 # 21點心理學

    英國教育家洛克曾經提出過"白板說",是說剛出生的孩子就像白板一樣,可以任意塗抹,人有千差萬別是教育之故。

    該學說過分強調教育的作用,是有失偏頗的。歷史上關於個體發展有各種學說,比如內發論(遺傳決定論),外鑠論(環境決定論)以及多因素相互作用論(共同作用論)。

    現在的普遍共識是個體身心發展受遺傳、環境、教育和個體主觀能動性等因素影響。無論過分強調先天,還是過分強調後天,都是片面的。遺傳素質是人身心發展的前提,為人的發現提供了可能性;社會環境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可能,使遺傳提供的發展可能變成現實;教育對個體發展起主導作用,當然最終成為什麼樣的還需要主觀能動性的參與。

    結合"白板說"來論述,遺傳使每個人都有成為畫家的可能性,環境為你提供了畫紙和畫筆,教育傳授給你作畫的知識和技巧,立志成為畫家,依靠個人努力多加練習,你才能成為一個出色的畫師,假以時日你才能成為畫家。

  • 4 # 70大叔談人生

    說孩子都是一張白紙,這個觀點是絕對錯誤的。

    同樣受到親生父母關愛照顧教育的雙胞胎,也會出現一個功成名就,另一個鋃鐺入獄的結果。

    如果說孩子都是一張白紙,這如何解釋呢?

    老人家在《矛盾論》中說過:內因是根本、外因是條件。

    說孩子都是一張白紙,那就是隻強調了外在因素,而忽略了內在因素。

    很多成年人在面對自己的性格缺點時,就願意說這句話:我小時候就是一張白紙,可是原生家庭有問題,所以我才這麼多弱點。

    這就是把鍋甩給父母的最好藉口。你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哪裡去了?

    外界環境當然對一個人有巨大的影響,但是它改變不了人的本質。一個人的本質要改變,必須是透過自己改變。

    金子就是金子,木頭就是木頭。你把金子砸扁了,煉化了他也還是金子。你把一塊木頭鑲金嵌玉,他也還是一塊木頭。

    有些孤兒自幼無人關愛,嚐盡人間世態炎涼,受盡欺凌,仍然選擇善待世界。如果按照孩子都是一張白紙的理論,這個人是不是該報復社會啊。

    有些人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一帆風順,受到外界誘惑的時候依然會選擇犯罪。這又怨得了誰呢。

    人天生是善惡並存的。費洛伊德說過:本我為與生俱來的,亦為人格結構的基礎,日後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為基礎而發展。本我位於人格結構的最底層,是由先天的本能、慾望、所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各種生理需要。本我是無意識、非理性、非社會化和混亂無序的。

    有的人天生本我強大,也就是說,他與生俱來的獸性超過人性和神性。你就是把所有的道德典範和教育專家放在他身邊陪伴教育他,最多也就是暫時壓制他的惡念。

    一旦他遇到強大的誘因,就會選擇犯罪。

    所以,在社會新聞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同樣是因為瑣事發生爭執,同樣是被戴了綠帽子,有的人選擇退一步海闊天空,有的人就選擇揮刀殺人。

    能改變這種情況只有他自己,除非他不斷的努力修正自己的心理,也就是改變自己的內因,才可能化土木為金玉。

    所以說,一個人如果被外界環境影響了,改變了他的善惡,那隻能說明,他是透過自己正方向或者反方向的努力,改變了自己的內因。

    絕不是說,所有人生下來,內因全都是一片空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是否也在為思想與行動不一致的焦慮感苦惱,那麼該如何消除這種焦慮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