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語晨醫生談心理

    首先我給你普及一下什麼叫做情緒的概念:就是我們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和認識引起了自己的態度和體驗,表現出來就是情緒。

    我們在面對客觀事物的時候,都會產生一些不同的內心體驗,比如說日常中我們的喜、怒、哀、樂,都是情緒的一個具體的表現形式。

    所以情緒具有直接性和情景性,我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是情緒的一種表現形式。我們會因為別人罵我們,而感到生氣,我們也會因為別人讚美我們感到開心,這都是很正常的一個情緒。

    那麼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情緒,它跟環境有關,容易外顯出來,具有衝動性,它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減弱或消失,那麼情緒發生的時候,我們都可以明顯的感覺到出來。

    情緒甚至有兩極性,就是說我們可以從微微的開心到很快樂,到大喜,狂怒,憤怒可以稍微有點不滿,生氣憤怒到大怒暴怒,有人說,那麼情緒的變化完全都是因為外界引起的,我怎麼能夠去控制呢?

    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為什麼呢?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建立的了一個情緒A-B-C理論。我來解釋一下:

    A是指發生的事件(誘因),B是指我們對待事件的看法和所持有的信念, C是B對A所產生的結果,也就是我們的情緒反應。

    這樣就很明確了,雖然作用於A的事件是完全一樣,但是隻要我們修正不合理信念B,就會改變結果C,產生不一樣的情緒反應。

    所以同樣對於同樣的事情,比如說遇到堵車這種小事,有的人會覺得淡然處之,而有的人會破口大罵,就是因為我們是怎麼看待這件事情的。

    如果我們非常自卑,那麼對情緒的控制能力較差,叫做弱者易怒,因為我們的能力和自尊水平不成正比,往往一件小事會被放大數十倍,這個時候我們要增強自己的能力,透過能力的增長帶動自信心的提高,一點小的打擊或者挫折不足以威脅到我們深層次的自尊,我們不容易為小事而發怒。

    情緒波動非常大,還有一種可能不能忽視,有可能是抑鬱了,因為在抑鬱的時候伴隨著一種激越的情緒,有時會像像惹怒的小貓一樣,身上的毛都豎起來,對外界的反應非常過度和應急,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想想除了愛發脾氣,是否還有情緒低落、興趣減退、乏沒有動力的症狀,如果有的話,我們需要去醫院諮詢一下專業的醫生。

  • 2 # 心理學科普

    情緒不穩定,證明你面臨著一定的負面情緒,那麼面對這些情緒,宜疏不宜堵,你必須找一個合適的地方發洩出來,不能將其進行壓抑,因為壓抑的東西,遲早會表達,會以你不認識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你對你的領導很生氣,你又不能對他表達你的情緒,那你只能壓抑,於是在他給你交代的工作上,你就會無緣無故的拖延,做不好。

    此外當年心煩意亂的時候,還可以進行注意力轉移,比如去運動,運動、競技體育也是發洩情緒的一種方式,要比你一個人讓情緒升級好很多。

  • 3 # 心理老師李梁堅

    首先要搞清楚,情緒是什麼,我們為什麼會有情緒。

    我們為什麼會開心,傷心,憤怒呢?

    因為有些事滿足了我們,有些事沒有滿足我們。

    也就是說,當外界滿足了我們的需求,符合我們預期時,我們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比如開心,幸福。

    當外界不能讓我們滿足,跟我們預期不符合,事態失控時,就會產生消極的情緒,比如生氣,傷心。

    題主所說的情緒波動,暫定為消極情緒波動

    所以,從根上說,我們怎麼控制自己,把消極情緒連根拔起徹底消除呢?答案是:放棄和接受,或者讓外界放棄和接受。

    我們放棄我們的需求,接受外界的文化、態度、觀念、想法……

    比如:

    罵我是蠢驢?好的,我是蠢驢。/打對方一頓,讓對方承認自己不是蠢驢。

    他漲工資我就降工資?好的,無所謂。/打老闆一頓,讓老闆給自己工資加倍。

    小孩就是要高中輟學當流浪歌手?好的,去吧。/把小孩打一頓,讓他好好讀書。

    這麼一來,都解決了。

    BUT…現實怎麼可能如此,我們的需求怎麼可能這麼輕易就放棄。因為不知道您的情況,一些什麼轉移注意力,保持樂觀,聽歌散步等情緒管理的方法,就不給你介紹了,不瞭解您的情況,說了也是不痛不癢。

    不過我還是希望讓您懂一個道理,關於情緒。

    我們會產生情緒,可能跟當下的事件,沒有一丁點關係。

    比如今天有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腳,你非常生氣,於是把人打成重傷。對啊,按理說對方也道歉了,自己怎麼還會控制不住呢?因為今天你過得特別不順,被老闆辭退被債主追債,所有的一切都爆發於此。

    李梁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青少年心理健康輔導老師。

  • 4 # 藍森心理

    身處情緒的“風浪”之中的時候,最好的應對卻是——不要和風浪打架,而是順著浪的節奏,找回自己的節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生活和工作中如何克服惰性,養成堅持自律、自信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