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教育正說

    各有優點,現在是電子時代,有些是紙質書本無法做到的,到考慮到對眼睛的傷害,還是要遵守以下兩個原則。第一:能用紙質書本完成的就不要用平板。第二:用平板一定要控制使用時間,特別是用平板玩學習以外的事!

  • 2 # 物理大雷

    作為一名八零後,十年前還基本是用紙質材料來學習和記錄的,課本和筆記本都是非常愛護的。包括每年照一兩次相都是非常重視的。

    所以我建議孩子以紙質材料學習為主,電子產品為輔,讓其找尋答案的過程和成本都降低,在做一些筆記和有紀念意義的東西是儘可能用紙質材料,這樣比存在平板和手機裡更加有存在感。

  • 3 # 章魚老師就是我

    本人教師,愛閱讀,愛科技。

    但還是要說,在當前科技水平下,任何平板電腦都不會在教育上給孩子起到良好的正向作用。

    至少,5年內,平板電腦教學,或者無紙化學習,都是不現實的事情。作為噱頭存在是可以的,但真實的使用效果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平板電腦與傳統書本相比,最大的優勢在於其功能多,資訊儲存量大,資訊展示方式新穎。

    但其缺點也是如此。“學”與“玩”之間的那一層紙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薄過。

    透過平板學習,教師很難隨時知道孩子是在學,還是在玩,除非前置攝像頭能夠追蹤眼球。

    當然,也會有人說,kindle就是很好的例子。可以做成那樣。

    其實kindle也有很大的侷限性。無論是尺寸,還是筆記。都與紙質書有著難以逾越的溝壑。

    有時候記筆記需要折書頁,KINDLE怎麼折?

    而且記筆記時候的手感,也是記憶的一部分。

    這些都是電子產品在現階段難以平衡的。

    很多高階或者擬真的筆記功能現在也已經出現了,但是價格非常不親民,比課本貴的不是一點半點。

    所以說,我認為現階段,還是儘可能地放棄使用平板電腦進行教學輔助比較好。

  • 4 # 明日教育視界

    平板電腦VS紙質書本,你喜歡哪一種?

    平板電腦和紙質書本都是學生學習的媒介(媒體),它們各有特點,各有千秋。我們應從好用、實用、適用出發,選擇使用哪種學習媒介。

    平板電腦作為一種現代媒體技術,有它的優越性。隨著中國智慧校園建設的不斷推進,平板電腦、電子書包的應用用越來越普遍。它具有如下優勢的功能:

    1.再現功能

    平板電腦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可根據教育、教學的需要,將所介紹的物件在大與小、遠與近、快與慢、零與整、虛與實、微觀與宏觀之間互相轉化,從而使教育、教學內容中涉及的事物、現象、過程再現於課堂,透過現代教育技術表現出來,讓學生真正做到“耳聞目睹”。

    2.整合功能

    平板電腦可以把影象、聲音、文字等多媒體的教學材料融合在起,向學生提供多重刺激,使學生獲得多種感觀資訊。讓學生透過事物的聲、像變化和發展去獲取知識,認識世界,而不是透過資訊的抽象、事物的符號去獲取知識。

    3.互動功能

    該功能可實現人機之間的雙向溝通,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遠端互動學習。為實施遠端教育、實現學習資共享,提供了先進的手段。

    4.擴充功能

    該功能所提供的大容量多媒體軟體和網路資訊,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源。

    5.虛擬功能

    由平板生成的虛擬現實世界,可以創造一種身臨其境的完全真實的感覺,使學習者不僅能感知而且能操作虛擬世界中的各種物件。

    平板等現代教學媒體雖具有上述優勢,但它卻不能替代傳統的教學媒體,如口頭語言媒體、文字與印刷媒體始終是教育活動中的重要媒體。紙質書是幾千年來一直沿用的重要的學習媒介,具有經濟環保,方便實用的特點,而且在紙張上書寫,能夠實現心手相連,讓思維和思想流淌在紙上。

    各種媒介各有自己的特點與功能,又有其侷限性,一種媒介的侷限性可以由其他媒體的適應性所彌補。我們必須研究媒介的基本性質,各種媒介的特性,在教育活動中應把多種媒體最佳化組合,取長補短,互相補充綜合利用。

    再者,我們也應該注意到,為避免長期大量使用平板等電子產品給學生視力帶來的嚴重影響,根據教育部等八部門《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要求,原則上,不佈置電子家庭作業,確需佈置電子家庭作業的,初、高中生每日電子作業總時間不長於20分鐘。要求科學、合理、規範使用電子產品,養成資訊化環境下良好的學習和用眼衛生習慣。學校應制定電子產品和教輔軟體使用管理細則,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便攜電腦、電子書籍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帶入學校的要進行統一保管。學校教育本著按需的原則合理使用電子產品,教學和佈置作業不依賴教輔APP等教育資訊化產品,嚴格控制透過教輔APP等教育資訊化軟體佈置作業,使用電子產品開展教學時長原則上不超過教學總時長的30%。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蒲城魯姓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