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exquisite89
-
2 # 景先生i
《朗讀者》是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親任製片人、自編自導的文化類綜藝節目,自第一季播出後,好評如潮。今年夏天,《朗讀者2》延續上一季的風格,再次開創了收視佳績,成為了當前不可多得的熱門主旋律綜藝節目。那麼,一款朗讀性質的文化節目為何能收視火熱呢?其中有很多層次的原因。像之前我們熟知的文化節目有《鑑寶》、《舌尖上的中國》等文化節目,這些節目一般過了收視熱點之後就無人問津,那麼《朗讀者》能夠成為央視的常青樹又是為何?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來分析一下《朗讀者》的點選率為什麼能一直這麼火熱。
首先,《朗讀者》的成功在於節目製作上的創新。《朗讀者》的製片人、編導、主持人同是一個人——董卿,這一點對於中央電視臺來說是前所未有的突破。董卿從節目策劃甚至到資金籌集等方面都是親自操刀,這就使得《朗讀者》的節目靈魂能夠得到質的保證,就像魚沒離開海洋的時候能自由的游泳、吐泡泡,而離開了大海或大河之後被困在水箱中的它們只能游泳、吐泡泡,不能算作自由。董卿的《朗讀者》對話的的是朗讀人的靈魂,也是董卿對於自己生活的拷問,很多時候我們能夠看到董卿在與嘉賓攀談的時候控制不住眼淚的流淌,這或許只有在面對真正屬於自己的節目的時候才會有的感受罷。一部好的節目不應該是某個人的身體的某個部位,真正好的節目就是策劃編導人本身。他們為自己而喜,為自己而悲。
其次,《朗讀者》的成功在於節目的宗旨或者是它的內在靈魂。朗讀對於每個人都不陌生,小時候的我們早已習慣了大清早端坐在課桌前,捧著一本厚厚的課本,或默默地或朗聲地讀出課本上的文字。然而,你有多久沒朗讀了?不要誤會,我說的朗讀並不是呆坐在螢幕前默唸著別人敲打在螢幕上的那串文字元號,也不是硬生地讀著自己並不喜歡而又無能為力改變的教科書,而是一種你願意並且可以讀出聲來的狀態。現代人的生活被快餐式愛情、工作填得滿滿當當的,在地鐵站裡,你從不會為一個低頭玩遊戲的少年或是青年駐足好奇,反觀如果真有一個人端坐在那裡把自己書上的文字讀出聲來,那麼你才會去刻意關注。現代生活節奏是無法停止轉動的軸承,只有它在操控你,而你這個機器上的零部件卻只能被動的隨著它的旋轉而做出自己的方式動作。《朗讀者》抓住了這一個關鍵的點,人們總會惡補一些自己缺少的東西。就像我們經常聽到老一輩人講到“吃啥補啥”,現代生活搞起了經濟的繁榮,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文化的繁榮應該是更有層次的卻也是最欠缺的,現代人欠缺的文化涵養正好被植入了《朗讀者》,因此《朗讀者》的節目定位很符合現代人“吃啥補啥”的心理需求,所以從一開始《朗讀者》就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第三點,《朗讀者》的角色選擇也很重要。《朗讀者》的嘉賓來自各行各業,但在每行業都有自己的突出貢獻,具有很強的社會凝聚力。比方說在演員的選擇上,董卿邀請了張一山、胡歌等作為嘉賓。他們的朗讀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因為他們在這個領域雖然不能說是最出色的,但是他們卻是最能代表屬於他們那個圈子的人。《朗讀者》所選取的嘉賓在朗讀之前會有一段和董卿的談話,在談話中董卿會由淺入深的和嘉賓交流很多層面的東西,我們透過嘉賓的人生再來品味朗讀的內容,能夠品味出不同的人生歷程的酸甜苦辣。
近幾年來,中央電視臺一直在變革,然而成效不大,《朗讀者》可以說是這幾年以來創新的比較成功的一個節目了。我們在觀看《朗讀者》的時候,關注的不僅僅是朗讀本身,更是在關注每個人物身上的平凡與善良,透過他們的朗讀,我們不僅能夠品味到朗讀的書籍中的那些精神涵養,更是對我們的人生應該怎樣過有著很大的啟示。《朗讀者》播出結束了,但是朗讀完全沒有結束,我們不僅可以在朗讀亭中抒發自己的感情,也可以在河邊,或是在公園裡,哪怕只有眼前一方書桌也好,捧一杯香茗,靜靜地陷入朗讀中罷。
回覆列表
《朗讀者》能引起觀眾熱議、喜愛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它之所以能火,源於它的根扎得深入人心,它讓我們能靜下心來體悟那一頁文字所能帶給我們的感動。每個朗讀者都是基於自己的人生體悟給觀眾朗讀相關的文章,每一期朗讀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較好地、較全面地就特定的朗讀文章引起觀眾的體悟。
第二,《朗讀者》的成功在於節目製作上的創新。《朗讀者》的製片人、編導、主持人同是一個人——董卿,這一點對於中央電視臺來說是前所未有的突破。董卿從節目策劃甚至到資金籌集等方面都是親自操刀,這就使得《朗讀者》的節目靈魂能夠得到質的保證。
第三,《朗讀者》的成功在於節目的宗旨或者是它的內在靈魂。朗讀對於每個人都不陌生,小時候的我們早已習慣了大清早端坐在課桌前,捧著一本厚厚的課本,或默默地或朗聲地讀出課本上的文字。然而,你有多久沒朗讀了?一種你願意並且可以讀出聲來的狀態。
我們每天都面對著很大的壓力,天天想著趕緊工作,趕緊忙完手裡的事,趕緊看看收入,所以應該有這麼一個契機,讓大家能夠安靜下來去看一檔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