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畫畫的美術老師
-
2 # 劉寶堆荷和文化中心
我看,大人應該學藝術。孩子更應學藝術。
每個人的行為都和藝術有關。說話有語言藝術,穿衣有服裝藝術,管理有領導藝術等等。只不過每個人掌握的藝術程度不同而已。
馬克思曾說過,到了共產主義人人都是藝術家。可見物質極大豐富了,需要精神豐富,就包含著藝術。
藝術產生於生產,生活。古代,人們用藝術表達自己的勞動場景,豐收後喜悅的心情等。現代人透過藝術表達更加深刻的思想,起到了對己,對人,對社會的激勵和推動作用。
孩子更應該學藝術,因為孩子幾乎是一張白紙,是在打基礎。灌輸了什麼藝術?他就會發展什麼藝術?藝術本來是潛移默化的,包含潛意識在內。教給孩子學藝術是引導他走向正道,使他(她)更加聰明。
-
3 # 等風來的喵
藝術教育是美學教育的一部分。
朱光潛先生在《談美》中說道:“現世只是一個密密無縫的利害網,一般人不能跳脫這個圈套,所以轉來轉去,仍是被利害兩個大字繫住。在利害關係方面,人己最不容易調協,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詐、凌虐、劫奪種種罪孽都種根於此。”
故此他著《談美》一書,在書中他提到“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關係而獨立。在創造或是欣賞藝術時,人都是從有利害關係的實用世界搬家到絕無利害關係的理想世界裡去。藝術的活動是“無所為而為”的。我以為無論是講學問或是做事業的人都要抱有一副“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學問事業當作一件藝術品看待,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於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偉大的事業都出於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
誠然世間少有人能如朱光潛先生一般免俗,我們多是俗人,但是學會欣賞“美”,將會令我們在世俗的生活中偶爾也能品味到免俗的樂趣。學會對“美”的欣賞,你便會對偶然發現的一片景、手邊的一支曲、一首詩等等等等……在玩味時體會出濃厚的趣味來。
“生活的藝術,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領略。我懂得怎麼看“七月巧雲”,聽蘇格蘭兵吹bagpipe,享受微風中的藤椅,吃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從雙層公共汽車上伸出手摘樹巔的綠葉。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天才夢》張愛玲
同樣的一棵樹,從實用的角度看去,它可以砍伐用來造紙、燒柴、制器、做屋的樑柱等等;從科學的角度看去,它為何生成如此模樣?它一年掛果幾多?它是耐風霜還是耐乾旱?等等;從藝術的角度看去,這棵樹身形挺拔,傲立雨雪,剛硬的樹皮中數以千計的線條從混亂交錯的樹疙瘩處延伸到直立挺拔的樹幹,是自然的傑作,也是生命的傳奇。
無需推理因果,僅僅憑著抽象的思考,就形成了對一棵樹形象的“直覺”。如果缺少這份直覺,樹也還是樹,但這樣的樹,在我們眼裡和在動物眼裡,並不會有什麼區別,我們和動物對事物的感受也並不會有什麼區別。
而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無異來自於對世間萬物有更高的企求。欣賞“美”便是促成企求的其中一項能力,也是我們在漫長又痛苦的進化中衍生而出的區別於其他生物的能力。對“美”的感受推動了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
我們可以從古往今來的藝術品中總結出這一點看法。那些藝術品們紛紛記載了屬於自己的時代的“美”。透過欣賞它們,讓我們穿越了前人的失敗與成功,讓我們跨越了戰爭與和平的年代,讓我們忽略了國家與種族的區別。人們對“美”的感受是可以相通的,是可以共情的,但又是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
在殘酷的競爭法則下,我們往往都多了一點俗,少了一些高尚純潔的企求。但這高尚純潔的企求就在心裡,它偶爾從我們的心河中湧現,指引我們辨識世界,尋找屬於自己的方向。
-
4 # 謝錫宙
遠古壁畫,遠古文字在歷史長河中開啟了華夏文化,早期文明!甚至影響到宗教信仰,哲學辯思與美學思想!唐胖宋瘦的時代審美觀點都會影響到後來的藝術表現形式。
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更與時代脈搏同呼吸,無論是歐洲文藝復興,還是唐詩宋詞,唐宋繪畫及瓷器都達到歷史鼎盛時期。說明了經濟強盛,社會發達、文化鼎盛、藝術興旺。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當下,文藝必然復興,我們不能當一名窮得只剩下錢的市井之徒。只追求麵包,失去生活的情趣及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現代人來說學藝術最大好處是,提高藝術素養,讓知識結構更平衡,讓自己的審美及氣質都得到提高,脫離了低階趣味,做個有益於社會,有理想,有追求,積極進取的人。馬雲說過:人必須有理想,萬一理想實現了呢?如果你天賦極高,用藝術成就自己的同時,萬一理想實現了,成為影響時代的藝術大師,可以推動藝術向前發展,留有自己的歷史地位,留名青史,何樂而不為?
回覆列表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一部分,而美育從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始初,到新中國教育部提倡培養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的方針,到之前習主席給央美教授回信,可以看出美育是十分重要的。作為健全人格的一部分,學習藝術對孩子的人生髮展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