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題主的這個問題我有一些淺薄的看法。
在東漢末年乃至三國前期,各路諸侯紛紛而起,彼此之間攻伐不斷,名將與謀士競相登場,有的令人拍手叫好,有的令人掩面嘆息。但是,無論如何,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呂布、關羽、張飛、趙雲等三國前期的歷史人物,基本上都有一個精彩的屬性。但是,到了三國後期,不管是戰將還是謀士,都讓人有一種秋天來臨的蕭瑟感。因此很多人都覺得三國後期人物乏力,能力大不如前期,其實不然!
之所以會給人造成前強後弱的感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力,羅貫中先生在三國演義中,對於前中期的描寫著墨更多,人物刻畫也更深刻,至於三國後期的人物,除了姜維、鄧艾、鍾會、羊祜、陸抗等人,其他往往是一筆帶過,述說不詳。羅貫中將重點放到了三國前期上,至於三國後期因為三國演義涉及較少,後期的人物在歷史知名度上大打折扣,更因為三國演義只是一本演義小說,裡面很多描寫都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並且作者在其中增加了很多個人感情因素,難免給人一種都不怎麼出眾的感覺。這就造成了很多人的誤解。在後世《三國演義》的流傳遠遠大過正史《三國志》所以很多人也就把演義當正史,故而就有了後期人物不如前期的感覺。
而且若論政治鬥爭的慘烈程度,更是漢魏吳立國之初無法比擬的。如景初二年的遼東戰役、景初五年的曹爽伐蜀之戰、嘉平四年的東興之戰、嘉平五年,諸葛恪不顧朝野反對,乘勝興師,二十萬吳軍北伐淮南等等,各種重大戰役激烈程度遠超前期,只不過因為演義中筆墨太少往往被人忽略。
至於後期的人物,武有姜維,夏侯霸、文鴛、毌丘儉、王平、王雙、鄧艾、諸葛尚、鄧忠等。謀有杜預、鍾會、陸抗、羊祜、郭淮、王渾、鄧芝等。內政如費禕、王祥、鄭衝、何曾、陳騫、荀顗、荀勳、衛瓘、斐秀、山濤、賈充、衛瓘、馬循、王浚等。更有諸葛後人、司馬兄弟、曹真、曹爽等梟雄。這些人物大家都可以仔細瞭解一下,每一個都不比前期的差。
一、曹爽伐蜀之戰:在曹魏方面政治意味大於軍事意味的一次戰爭,曹爽整合關隴的最後一次努力。整個蜀國都相當淡定,王平拒絕部下堅守的提議,派劉敏佔據興勢作為犄角。漢中身後有費禕的大軍來救,他出發前還在淡定地和”亂群“的來敏下圍棋。曹爽在興勢耗著,終於補給不足而退兵。
二、嘉平五年:諸葛恪不顧朝野反對,乘勝興師,二十萬吳軍北伐淮南。與此同時,在蜀國費禕死後,姜維正式登場,他的數萬人馬出現在狄道。張特依仗三千老弱殘兵,哄騙了聰明一世的諸葛恪與二十萬大軍,保住了新城。
三、正元二年,東線有淮南二叛,司馬師出征,堅壁不戰。鄧艾在樂嘉當誘餌,文欽出戰,碰上了司馬師的主力,大的戰局崩壞,但文鴦卻力敵千軍,一戰成名。毌丘儉棄城逃走,被一個平民殺掉。
更有激烈的宮鬥戲:孫吳先有孫權立儲,二宮之變,全家、步家仗著皇親地位操弄權柄排除異己,孫權罵死陸遜、賜死朱據,開孫吳流血政爭先河。之後孫峻圖謀諸葛恪,又有孫休清算孫綝,再有孫皓屠滅濮陽興、張布。基本是一朝天子一場殺伐,腥風血雨。更別提各地方大族互相勾心鬥角,相愛相殺。沒一場權謀政爭,驚險刺激,喪心病狂,都遠超現在任何一部宮鬥戲。
在陰謀詭計方面:司馬家咄咄逼人篡取曹魏,司馬懿賺曹爽,司馬師殺李豐、夏侯玄,賈充鍾會毒計百出,一條比一條陰損。廢曹芳殺曹髦,借呂安案殺嵇康,嚇得天下名士只敢清談不敢清議。司馬家奪權的路上,靠著計謀巧取,每一步都蹚著血,步步驚心步步要命,一步一殺人。
關於題主的這個問題我有一些淺薄的看法。
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名播四海在世界範圍內,特別是在東亞文化圈內影響非凡。對於三國這一歷史階段,前期和後期給人的感覺可謂天壤之別。在東漢末年乃至三國前期,各路諸侯紛紛而起,彼此之間攻伐不斷,名將與謀士競相登場,有的令人拍手叫好,有的令人掩面嘆息。但是,無論如何,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呂布、關羽、張飛、趙雲等三國前期的歷史人物,基本上都有一個精彩的屬性。但是,到了三國後期,不管是戰將還是謀士,都讓人有一種秋天來臨的蕭瑟感。因此很多人都覺得三國後期人物乏力,能力大不如前期,其實不然!
如果單從人才數量上來看,三國後期的規模並不遜色於三國前期。之所以會給人造成前強後弱的感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力,羅貫中先生在三國演義中,對於前中期的描寫著墨更多,人物刻畫也更深刻,至於三國後期的人物,除了姜維、鄧艾、鍾會、羊祜、陸抗等人,其他往往是一筆帶過,述說不詳。羅貫中將重點放到了三國前期上,至於三國後期因為三國演義涉及較少,後期的人物在歷史知名度上大打折扣,更因為三國演義只是一本演義小說,裡面很多描寫都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並且作者在其中增加了很多個人感情因素,難免給人一種都不怎麼出眾的感覺。這就造成了很多人的誤解。在後世《三國演義》的流傳遠遠大過正史《三國志》所以很多人也就把演義當正史,故而就有了後期人物不如前期的感覺。
其實後三國各種陰損毒辣的謀士、韜略滿腹的大將、血腥殘暴的政治廝殺,甚至是捨身赴死的刺客,比前三國一點不遜色。而且若論政治鬥爭的慘烈程度,更是漢魏吳立國之初無法比擬的。如景初二年的遼東戰役、景初五年的曹爽伐蜀之戰、嘉平四年的東興之戰、嘉平五年,諸葛恪不顧朝野反對,乘勝興師,二十萬吳軍北伐淮南等等,各種重大戰役激烈程度遠超前期,只不過因為演義中筆墨太少往往被人忽略。
至於後期的人物,武有姜維,夏侯霸、文鴛、毌丘儉、王平、王雙、鄧艾、諸葛尚、鄧忠等。謀有杜預、鍾會、陸抗、羊祜、郭淮、王渾、鄧芝等。內政如費禕、王祥、鄭衝、何曾、陳騫、荀顗、荀勳、衛瓘、斐秀、山濤、賈充、衛瓘、馬循、王浚等。更有諸葛後人、司馬兄弟、曹真、曹爽等梟雄。這些人物大家都可以仔細瞭解一下,每一個都不比前期的差。
接下來個大家列舉一些史實:一、曹爽伐蜀之戰:在曹魏方面政治意味大於軍事意味的一次戰爭,曹爽整合關隴的最後一次努力。整個蜀國都相當淡定,王平拒絕部下堅守的提議,派劉敏佔據興勢作為犄角。漢中身後有費禕的大軍來救,他出發前還在淡定地和”亂群“的來敏下圍棋。曹爽在興勢耗著,終於補給不足而退兵。
二、嘉平五年:諸葛恪不顧朝野反對,乘勝興師,二十萬吳軍北伐淮南。與此同時,在蜀國費禕死後,姜維正式登場,他的數萬人馬出現在狄道。張特依仗三千老弱殘兵,哄騙了聰明一世的諸葛恪與二十萬大軍,保住了新城。
三、正元二年,東線有淮南二叛,司馬師出征,堅壁不戰。鄧艾在樂嘉當誘餌,文欽出戰,碰上了司馬師的主力,大的戰局崩壞,但文鴦卻力敵千軍,一戰成名。毌丘儉棄城逃走,被一個平民殺掉。
更有激烈的宮鬥戲:孫吳先有孫權立儲,二宮之變,全家、步家仗著皇親地位操弄權柄排除異己,孫權罵死陸遜、賜死朱據,開孫吳流血政爭先河。之後孫峻圖謀諸葛恪,又有孫休清算孫綝,再有孫皓屠滅濮陽興、張布。基本是一朝天子一場殺伐,腥風血雨。更別提各地方大族互相勾心鬥角,相愛相殺。沒一場權謀政爭,驚險刺激,喪心病狂,都遠超現在任何一部宮鬥戲。
在陰謀詭計方面:司馬家咄咄逼人篡取曹魏,司馬懿賺曹爽,司馬師殺李豐、夏侯玄,賈充鍾會毒計百出,一條比一條陰損。廢曹芳殺曹髦,借呂安案殺嵇康,嚇得天下名士只敢清談不敢清議。司馬家奪權的路上,靠著計謀巧取,每一步都蹚著血,步步驚心步步要命,一步一殺人。
所以在三國後期如果真的著重筆墨去描寫的話,無論在哪個方面場面比前期都要有過之而無不及,人物水平也是絲毫不比前期差,只不過因為《三國演義》對於前期人物的描寫過於優秀,塑造了一個個不朽的文學形象,故而知名度更高,造成了一種三國後期人才凋零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