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瓊林夜話

    嫡長子繼承製是古代乃至近代都一直存在的繼承製度,意思是,只有嫡出的長子才有權力繼承父輩的財產甚至官爵!

    在嫡長子繼承製裡,有兩個關鍵詞:嫡出,長子。

    在古代,一個男人除了妻子,還有妾室。只有妻子的兒子,才是嫡子,妾室生的兒子叫庶子!比如你有一妻一妾,妻子生的兒子叫嫡出,有繼承權,妾生的兒子叫庶出,即便妾生的兒子是長子,他也沒有繼承權!除非嫡出的子系都死光了,他才能繼承家產。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他的太子朱標是馬皇后生的長子,因此被立為太子。但是,太子死後,朱元璋並沒有在其餘的兒子裡找一個合適的立為太子,而是將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立為太孫,繼承皇位!

    這個嫡長子繼承製源自於周朝!在周朝之前的商朝,沒有嫡長子繼承這一制度,他們的王位傳遞有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兩種。直到周朝滅亡商朝,才出現了嫡長子繼承製度!

    嫡長子繼承製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家族內部的爭奪,使一個家族能夠長久的存續!

    然而,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為了繼承家產,很多嫡長子都死於非命,尤其是皇族!所以,在歷史上,很多太子都很難順利的繼承皇位,不是被廢,就是被殺!

  • 2 # 子說非說

    嫡長子繼承製應該是起於商末,正式定於周初。具體規定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這種制度體現了等級觀念,與王位、爵位、官位、宗祧不可分割,財產可以分割是原因之一。宗法制度、妻妾制度相表裡,是當時一夫多一妻多妾制條件下的特殊產物,因為王位、爵位、官位、宗祧不可分割,為了避免繼承中的矛盾衝突,而實行嫡長子繼承製。

    商朝前期,主要實行兄終弟及制,從商朝後期起,王位繼承發展的趨勢是向嫡長子繼承製轉變。西周初年,周公制禮作樂,始行嫡長子繼承製。周制:統治階級內部劃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四個等級,財產和地位,世世相傳,實行世襲制。在各個等級中,繼承財產和職位者,必須是嫡妻長子;如果嫡妻無子,則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貴妾之子。

    到了中國歷史的後期,嫡長子繼承製也被忠誠的貫徹。比如,西晉司馬炎又不是隻有一個兒子,偏偏立白痴兒子司馬衷為太子;唐高祖李淵捨棄立下汗馬功勞的李世民李李建成為太子;明太祖朱元璋兒子朱標死後,仍然李立朱標的兒子朱允文為皇太孫;這些都是嫡長子繼承製的體現。

  • 3 # 東海龍王

    嫡長子繼承製最早確立於西周初期,周公制禮作樂。嫡長子繼承製經歷了長期的發展才確立起來,原始社會氏族公社時期,首領由民主選舉產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私有制出現民主選舉制度逐漸被世襲制所取代,禹傳子啟,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中國開始了家天下的局面。王位的繼承人制度也就自然而然地逐漸在傳遞過程中不斷一步一步重新整理並逐步完善,夏朝主要表現形式簡單說就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和叔終長侄繼三種繼承方式。 商朝前期,主要實行兄終弟及制。由於夏商兩部族相鄰而居,時代相接,因此商朝前期延續了夏朝的制度。而商朝後期,康丁以後的五個王,則穩定下來父子相繼的傳遞方式,並開始出現嫡庶的區別。

    那麼為什麼西周到周公時要確立嫡長子繼承以後度呢?主要原因一是因為基於商朝的教訓,商朝前期王位繼承製度主要以兄終弟及為主,然而自中丁以後,弟子爭相代立,政局十分混亂。相反商朝後期康丁以後,四世傳子,王室比較安定。於是,周公對比商朝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制禮作樂”,正式創立了嫡長子繼承製度。另一原因是西周初期,政局不是很穩定,為維護西周王室成員的團結,形成等級秩序的規章制度,為鞏固周朝政權,有必要確立嫡長子繼承製度。

    嫡長子繼承製在西周時期被確立之後,便作為國家最高 權力繼承過渡的基本的或理想的形式,為後來王朝所繼承。然而,就其具體執行情況看,由於條件不具備或人為的因素,嫡長子繼承製在實施過程中經常不得不大打折扣。

    理論上:中國封建王朝實施的一直是“嫡長子繼承製”,一直到清康熙開始實施“秘密立儲制”

    但這也只是理論上的。實際的情況是:中國封建王朝185個帝王,絕對意義上的“嫡長子繼承”只有59個,比例只有32%。

    篡位、早夭、無嗣、被廢……等等原因都導致嫡長子不能繼位。所以僅僅指望建立一個制度就能萬世遵循是不可能的。絕對權力之下,要變更繼承人,只需要一個理由、一份詔書。身份、制度、宗法都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由此可見,嫡長子繼承製度,並非鐵的定律,只是一個參考而已。真正嫡長子要當皇帝並不容易,相當難。舉幾個例子看看就知道了:像秦朝的時候當時的老大扶蘇就是被當時的老二胡亥弄死的。隋朝的楊勇就是被老二楊廣給弄死的。唐朝的老大李建成就是被老二李世民弄死的。由此可見從古到今很少有老大有好下場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程專案組要怎樣做好市政工程專案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