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15828288860
-
2 # 使用者538636137925
道德經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成其溪源!有‘言’必‘文’二者是相輔相成,有統一的。書法與文化,即是源與流的關係,又是經與理的關係,“言而有文,文而有言”! 而我們可以看到古人書法作品,不僅字型渾然天成,但是也內容精髓,黃庭堅的《書譜》說:苟知其術,適可兼通,心不厭精,手不忘熟,若盡運用於熟精,規矩諳於胸襟,自然容於徘徊,意先筆後,瀟灑流落,翰意神飛!只有學習才能無所不能,沒有不學習的就有才能的人。唯有博覽群書,探究先賢之理,授之於書,意境想通,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殊姿共豔,珠聯璧合,有目共睹,其樂融融! 王羲之《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字字珠璣,刻鶴圖龍,篇幅精通,意境深遠,筆法流暢,詞藻優雅,無不體現作者的文質和內含相和諧! 三字經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從小就要留心觀察,臨池學書,芭蕉擬紙,書寫規範,知書達理,十五成志,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君子立身,必要有文化底蘊的修養,那麼才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一味的追求書寫的章法,而忘記了書法的內涵,意境,則是欲蓋彌彰,運筆懵懂,欲速則不達!只有開拓知識淵博,除去繁冗雜濫,才能又一個好的文彩!
-
3 # 海納百川186
對於你的提問,先解釋一下這兩個詞義。書法臨帖:簡單地講是參照範本字帖寫字。文化:在百度漢語中解釋,是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簡單地說: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包括藝術,政治,經濟,等等。總之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的文化。對這兩個概念瞭解後,就明白書法臨帖與文化的關係了。書法臨帖,說通俗點就是學習前人的寫字法則,臨古帖,是學古人的筆法,結字法,章法,也是學習傳統文化。等於站在古人的智慧上學習書法,會使你的文化水平有很大的進步,達到更高更遠的境界,更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中華文化只所以千年不敗,正是有無數中華兒女代代傳承得以延續光大。個人拙見,不對之處請指正。就此將昨日硬筆臨柳體字給你看一下,敬請指導。
-
4 # 狂喜淡墨a
書法臨帖與文化有關係嗎?
書法本身為文化藝術,單稱書法藝術,不全面,故書法具有文化屬性,
學文化,先學漢字,自有了漢語拼音,朗讀字之音,有了標準,學會讀後,同時伴隨寫字,古今都是從一筆一劃學起,從由字成句,由句成段,由段成文,如此學文化是也。
故學文化,會寫是至關重要的,會寫能讀,並學漢字幾千之儲備,能夠學文化之始。後有天文地理,及科學技術知識,藝術……
書法載體是以漢字,由軟筆書就,文化水平高低,對學書法,具影響力,高者,理解能力高,穎悟性強。低者,則有反之。
臨帖,除去法度,實際上與幼小練字一樣,因此不單單學書之法,應該學其句讀文章,理解帖文的內涵,古人寫書法實際是寫文章,古人無硬筆,故用毛筆書之。因內容為抒胸臆,表達一種思想或情感。
文與書墨,往往相輔相承,書經文之墨,則有莊貌,書品文則意達,書悲情之詩則有抑情。故臨摹古典,不知歷史之去脈,不具文藝之性情,何有達及文墨並茂?
所以,古典書者,皆文質情茂也,無文化底蘊,不會臨出帖之精髓,純為技巧之匠氣。非人文之卷氣,也即失去了趣味。
對於古人重視的是文化的內涵,而書法實為正常書寫,是後人歸納到書史中來,器重之,對書寫出妙之書札也作為書法作品而進了書史。評者云云,則有了書論。
而今好像從文化分離出書之法,機械抄寫文章,對句,或詩文,很少充滿自己的雅句與詩文,也無文才,僅為單一書字之巧運了。毫無生機可言。談何情性,又何思想。只剩下借喻古人之文,而達己意念,但是好似缺失了獨立的人文境界,及文人氣質。
現今無論成人臨帖,還是學生,準書之法,根本失去了書卷氣與想象力,學書法,開智藝術細胞,必有文化性,應該放在首位。缺乏文化自覺性,那麼藝術也將失去肥沃的土壤。
由上分析,臨帖與文化有著重要關係,文化高低決定臨摹的好壞。
回覆列表
與文化有關,而且關係很大。一個文化修養高的人,見多識廣,一點即通,所以學甚麼都快,書法也不倒外;一家通,百家會。如果文化太低,領會、臨習的難度都很大,更不要說“消化"了。為甚麼說“入帖難”、“出帖更難”,很多十分聰明的人出不了帖大有人在,川大的周浩然先生寫的字現在還是黃庭堅;成都還有兩位名家臨死時還是歐書和趙書。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