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蠶媽媽

    孩子2-6歲時候,認知發展的黃金期,也是情緒和社會性的萌生的時期。與孩子一起做遊戲,讓孩子的認知更靈活和廣泛,也能充分釋放自我,塑造完整的人格。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博士寫了一本書《遊戲力》,用笑聲啟用孩子天性中的合作與勇氣。也是美國國家親子出版獎金獎的作品。

    認識孩子。孩子2歲以後,除了爸爸媽媽,還會接觸更多人,包括長輩,別的小朋友等,自我中心與考慮別人,小朋友之間相互思維方式的不一致,都會在七彩童年,給孩子一些小心事,爸爸媽媽忙碌的背影中,孩子不一定會主動說出小心事,但是,他們會在遊戲中玩給我們看。嬉笑怒罵間,孩子也在訴說心中的喜悅、好奇、疑慮、失望、悲傷,和恐懼。多花一點時間陪伴孩子,尤其是他們2-6歲的時候,透過遊戲,首先能認識和理解他們。遊戲中,儘量用他們的語言,才會懂。

    建立聯結。兒童心理學經常提到依附理論。勞倫斯博士把它描畫為“蓄水理論”:孩子需要不斷的關愛和照顧,就像有一個杯子,不斷需要蓄水。當孩子在寂寞、傷心、困了、累了的時候,他需要有人安慰,這時候他的杯子空了,需要媽媽和爸爸的擁抱和撫慰來加水。有時候是談心,有時候是一起玩耍,水滿則心安。那些沒有得到親情或者友情蓄水的孩子,後期容易焦慮、自閉、退縮、黏人,生活中容易迷失安全感。孩子以後離開家了,只有足夠蓄水的孩子,才有安全依附感,才能安慰自己,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否則容易情緒失控。於是,才能集中注意力,與同伴形成良好的聯結,對自己和世界有積極的看法。

    培養孩子的自信。與孩子有充分的身體接觸,能在關鍵時候,給他們鼓勵。可以用激將法鼓勵他們衝破重重困難,成功的那一刻,就是孩子自信的點滴積累。孩子的自信力,第一波來自剛出生時,獲取基本生存需要的能力。他們憑藉可愛的面龐的楚楚動人的表情,獲取大人的餵食、安全庇護、愛心和關懷。第二波自信力,來自2歲以後的幼兒期,蹣跚學步,發現自己可以對別人說不,堅持自己的意見,意識到自己是個獨立的生命個體。這時候,要做的是,孩子與周圍小朋友玩耍的時候,遇到挫折,不理解的時候,爸爸媽媽提供方法,幫助孩子獨立客服困難。

    學會微笑。遊戲力的養育方式中,開懷大笑至關重要。如果有一件事情逗得孩子咯咯笑,那就應該再來一次。一而再,再而三,所有笑聲都是好的,笑聲具有非常愉悅的感染力,也是判斷遊戲成敗的指標。笑聲,是建立聯結的訊號,笑聲能拉動人與人的距離。也是完成挑戰的標誌,也是孩子經歷過歡笑與淚水後,不再痛苦和受傷的標誌。對於大人和孩子,都是釋放恐懼、困窘、焦慮的途徑。

    給女孩更多勇氣,給男孩更多關懷。傳統上,家庭不鼓勵女孩冒險和探索,她們的翅膀一直軟弱無力。需要透過遊戲幫助她們,才能生長,在廣闊無垠的世界中,發現她們的“力量之屋”。男孩,多數從小培養的是勇敢和堅強,孤獨的嘗試,面對自己,沒有體貼。透過一些遊戲幫助男孩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他們也許會更持久的找到自信。

    情緒的壓抑與釋放。孩子的成長跟花苗破土一樣,需要一股力量衝破一些阻力,因為慣性,力量過猛,需要抒發。隨著他們的長大,除了快樂與滿足,還有很多懊惱、沮喪、傷心、失望、害怕,嫉妒,等等,當他們杯子裡水空的時候,沒有父母親情或者夥伴及時的蓄水,反而摔杯子的時候,杯子容易碎,對孩子的傷害是很深遠的,特別是在孩子2-6歲的時候。爸爸媽媽特別注意,不要把外在的情緒,撒在孩子身上,他是一個心智和身體上都還在成長中的孩子。多愛他們。跟孩子一起遊戲吧,最好的情緒釋放空間。

    聯結孩子的遊戲,在我們一生中,其實只有那麼幾年。因為孩子在父母身邊的時光,2-6歲是黃金期,他們會形成認知的能力,還有對社會初步的假想,早期的這一步,可能會對他們將來的人生,有深遠的影響。

  • 2 # 龍乾上九

    體會別人的感受是同理心的問題,一般來講在中國式家庭中,孩子對父母產生同理心比較容易,父母體會孩子,由於家庭結構問題,真的很難。

    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第一,情感表現,孩子要將自己的情感發洩出來,讓家長看到,並且明確就是因為失敗後產生的。

    第二,傾述,孩子向家長講述失敗的過程,注重講述思想變化和情感變化。

    第三,引入,讓家長想想當時遇到同樣的是會怎麼作,如果和孩子一樣的做法會是什麼心情。

    希望透過以上三個過程能夠讓一些家庭結構比較平等的家長感受到孩子失敗後的感覺。

  • 3 # 小關注大娛樂

    現在的家長已經不能體驗孩子的失敗感了,簡單的換位思考,你現在還能體驗孩子吃糖的那種快樂感和滿足感嗎?年紀過了,很難真正的體驗孩子的感受了,雖然我們體驗不到,但是我們可以去向孩子學習,儘量做到感同身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知道《飄雪》的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