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零下十度買了地
-
2 # 愛暢想歷史
公元1435年,時年38歲的明宣宗朱瞻基駕崩。明宣宗是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如果他沒有早死,那麼會對明朝有什麼影響餒?其一:如果明宣宗沒有早死,那麼明朝不會發生“土木堡之禍”。明宣宗在位時期,北方的蒙古部族礙於明宣宗的文治武功,皆不敢對明朝有大規模的侵襲。明宣宗駕崩後,其年僅9歲的長子朱祁鎮(明英宗)繼位,致使北方的瓦剌部落蠢蠢欲動。不懂軍事的明英宗,又被太監王振慫恿“御駕親征”,最終導致自己在土木堡兵敗被俘。明朝皇帝在土木堡之戰中被瓦剌大軍生擒,差點使明朝亡於明英宗之手。——如果明宣宗還活著,那麼50歲出頭的他,一定能指揮明軍打敗瓦剌軍,從而避免“土木堡之禍”的發生。其二:如果明宣宗沒有早死,那麼公元1433年後(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明朝會將“下西洋”發揚光大。鄭和第七次(最後一次)下西洋,並不是在明成祖朱棣時期,而是發生在明宣宗時代。明成祖駕崩後,以夏元吉為首的明朝儒仕,紛紛要求繼位的明仁宗解散“鄭和艦隊”。於是明仁宗虛心納諫,便取消了“鄭和下西洋”的活動。但明宣宗登基後,他懂得“下西洋”的價值,便力排眾議地恢復了“下西洋”的活動。明宣宗為了讓“鄭和下西洋”的活動後繼有人,還讓宦官汪弘景與鄭和共同掌管下西洋的艦隊。——可惜明宣宗只當了十年皇帝,如果他多活20年,那麼“下西洋”的活動一定能發揚光大。其三:如果明宣宗沒有早死,那麼明朝的“皇族制度”將有大的改變。由於朱元璋對皇族制定了非常優厚的待遇,致使明朝的皇族最終“吃垮”了明朝。明宣宗剛登基時,明朝的皇族不僅有優厚的待遇,甚至有些藩王擁有可以推翻朝廷的大軍。明宣宗登基後,他首先打敗了起兵造反的皇叔朱高燧。明宣宗隨後又逐步剝奪了皇族手中的兵權及各種其它行政特權。待明宣宗駕崩時,明朝的皇族基本只剩經濟上的特權。——如果明宣宗沒有早死,皇族所享受的過高經濟待遇,相信也會被大幅削減。由此可見,如果明宣宗沒有早死,那麼他將會對明朝產生深遠的影響。
回覆列表
這問題要分兩個時間段看,
1,從明宣宗死,到土木之變發生之前。
如果明宣宗能熬到土木之變,我認為明朝處境也沒大變化。因為明英宗繼位後,明朝的文治武功仍在按明宣宗的路線在發展。
文治方面:執行宣帝路線的“三楊”,最後一位在土木之變的三年前死去。繼任者宦官王振雖然史書上罪惡滔天,但仔細看他實際行為,並沒有改變“三楊”留下的制度和國家政策的行為,王振的問題在私德,他還沒能力像東漢唐代宦官一樣改變國家方向。
武功方面:軍隊仍然由功勳集團後代掌握,沒有變化。
2,土木之變
以現在的眼光再看土木之變,即使換一個皇帝(把明英宗換回他老子明宣宗),再去掉王振,我認為土木堡慘敗可能仍然會發生。
理由:
- 明朝皇帝的慣例,皇帝肯定親征(直到土木之變吃了大虧才改了)。
- 由於複雜的經濟軍事原因,相比永樂時代的輝煌,明宣宗時代的明軍在和北方遊牧民族進行野外運動戰時,已處於明顯下風。在土木之變整個過程中,有一場決定明軍命運的戰役,鷂兒嶺之戰,就能說明問題。這場戰役完全由明朝軍事將領,功勳集團後代朱勇指揮。王振或明英宗並沒有插手,因此可以等同於明宣宗時代的明軍。結果,主動出擊的朱勇騎兵部隊五萬人全軍覆沒,導致也先的蒙古騎兵從此在機動性上處於絕對優勢,而明英宗和王振的中央部隊失去了關鍵性的騎兵側翼保護,這是土木之變明軍慘敗的直接原因。
- 導致明宣宗時代明軍戰鬥力出現滑坡,原因複雜,但主要還是經濟原因。明宣宗上位後,改變了永樂大帝對外擴張的政策,轉而全面收縮,主要是國家財政實力跟不上永樂時期的擴張速度。但全面收縮的後果也很嚴重,明軍在財力不足的情況下,從當時中國版圖的三個方向都在撤退。南面的安南,西面的哈密,北面的漠北。這一方面導致明軍士氣低落,另一方面,之後的二十年明軍缺乏北方作戰的經驗,軍隊素質在下降,尤其是騎兵。明顯例子就是朱勇的騎兵。朱勇是著名戰將朱能的兒子,曾跟隨永樂帝征討過蒙古,軍事素質較高,但有二十多年沒有指揮過騎兵大型戰役,導致他的騎兵部隊實力在下降。鷂兒嶺之戰朱勇之所以慘敗,跟王振之流根本沒關係,而是明軍騎兵的移動速度遠慢於蒙古騎兵,喪失了機動性又沒有足夠的火器支援,所以才會被蒙古騎兵成功包圍而全軍覆沒的。
顯然,軍事上的問題,不是換一個皇帝就能解決的。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明軍是透過改變戰略,以堅固壁壘防守代替野外主動進攻,用自己長處來剋制蒙古騎兵的短處,這才穩住了北方局勢。
以上,論證了即使明宣宗能活到土木之變的爆發,他可能也不會比他兒子明英宗做的更出色。我認為永樂帝之後明朝歷史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明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跟皇帝個人素質的關聯度非常低。皇帝的好與壞,基本不影響整個國家局勢的發展。從這個結論出發,明宣宗早死晚死,結果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