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經解事

    該句“不尚賢,使民不爭”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歷史以來,對《道德經》做註釋的不勝列舉,但對“不尚賢,使民不爭”做註釋的相對較少。目前,對“不尚賢,使民不爭”的理解存在爭議,而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對“賢”的理解上。

    第一種解釋,以河上公為代表的認為“賢,謂世俗之賢,辯口明文”,賢乃世俗眼中的賢才,即德才兼備之人。後世的王弼等人也進行了註釋,但都未出河上公之意。基於此,還衍生了對老子出生年代的爭議,據此對“賢”的理解,正好與墨子的“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的“尚賢”思想相對應。據此,有學者基於應先有“尚賢”思想,再出現否定的“不尚賢”思想的邏輯, 提出老子存在於墨子之後的年代。

    第二種解釋,以清代文字訓詁學家段玉裁為代表的認為“賢,多財也”,賢即財產多。段玉裁在其《說文解字注》中提到,凡歸於貝字的漢字大多與財富、錢財相關。賢的本義是“多財”之意,賢能是後來的引申之意。

    本人更認同於段玉裁的解釋,賢作多財解釋,不崇尚錢財,人民則不產生紛爭。更能承啟下文的“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而且作不崇尚錢財解釋,也符合老子寡慾知足的思想。如果做不崇尚賢能解釋,則與老子及《道德經》的整體思想不相協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歡女生怎麼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