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每年4月30日是由美國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於1998年倡導發起的“國際不打小孩日”(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美國人倡導的不打小孩,適用於中國嗎?父母不打小孩能把孩子教育好麼?
6
回覆列表
  • 1 # 唐映紅

    沒有媒體,包括CCTV的宣傳和介紹,估計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還有個“國際不打小孩日”,而且從倡導迄今超過20年。

    所謂“國際不打小孩日”,是美國一家非政府組織“有效管教中心”(CED),這家機構致力於反對體罰孩子,倡導“說教,而不是打”(Speak,Not Spank),“零虐待”(Zero Abuse)的管教理念。

    之所以在美國社會有民間組織倡導反對體罰,首先就說明在美國社會存在著體罰孩子的現象,而且還不是少數。

    從歷史來看,英美社會傳統的管教孩子方法不乏體罰、打罵,與中國社會傳統的對孩子的管教沒有本質的區別。1981年,簡·尼爾森(Jane Nelsen)在美國出版發行《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一書,根據心理學家阿德勒(A. Adler)的心理學理論提出了不懲罰不驕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據說在美國暢銷了400萬冊。

    應該說,到現時代,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禁止體罰孩子已經成為文明的主流,中國也立法明文禁止在學校教育中對學生實施體罰;包括美國在內超過30個歐美澳國家禁止一切對孩子的體罰(家庭和學校全面禁止)。

    從立法來看,暫時沒有東亞國家立法全面禁止體罰孩子,這恐怕與東亞傳統文化有關。

    就其性質來而言,對孩子從體罰的管教到無體罰的管教,反映和體現的是文明的進步。傳統文化語境下,無論中西,也無論是儒家文化,基督教文化,還是伊斯蘭文化,管教孩子採用體罰的方式,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概莫能外。

    為什麼?道理不難理解。人類原本就是暴力的物種,在現代文明以前,透過暴力征服是處理人與人,群體與群體衝突的主要甚至唯一途徑,孩子從小被體罰對於適應野蠻社會具有積極意義。

    另一方面,體罰孩子,把孩子打服對大多數文盲父母來說沒有任何難度和門檻。暴力攻擊是寫在人類個體基因裡的本能,孩子任何時候激怒父母,父母身體的睪丸酮水平就飆升,同時血清素水平就受到抑制,對孩子一頓暴揍又解氣,又能給孩子以教訓,以儆效尤。

    就這樣,幾千年傳統文明的積累、沉澱,打孩子也成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而且隨手就可以列舉出無數例把孩子打成材的先例和故事。

    但是進入現代文明後,社會中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的衝突完全可以無須透過暴力來征服,而是透過談判、民主表決等方式來解決。特別是像美國這樣的先發達社會,非暴力是處理和解決人與人,群體與群體分歧衝突的共識和原則,因此倡導不體罰的管教孩子方式是與社會文明程序相匹配的一種意識形態。

    特別是心理學,教育學的發展,也發現體罰孩子會給孩子的人格和情緒發展帶來顯著的消極影響;並且也發展出了不透過體罰就能夠有效管教孩子的方法,像近十年在中國社會也風靡一時的“正面管教”(距離美國初版差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倡導的就是不體罰的管教方式。

    那麼,要闡明的一點是,現代心理學,現代教育學的研究已經證明,無須體罰可以把孩子教育好,而且是更好。

    與打罵體罰孩子的管教方式不同,不體罰的管教方式對父母有較高的要求,有不低的門檻,父母必須要學習,要掌握科學、文明育兒的方法和技術,才能實施好不體罰的現代管教方式。前者對哪怕是文盲的父母來說都能無須任何學習就能夠駕輕就熟地掌握體罰孩子的要領,但後者卻對父母有嚴格的要求,不學習,不思考,難以掌握不體罰就能夠有效管教孩子的措施。

    換一個角度,不體罰的管教孩子方式相比於體罰管教孩子的方式,不僅僅是文明的進步,而且是能培養出更積極、自信、堅強、獨立、健康的孩子。現時代的中國父母總是憂心忡忡於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父母的見識、教養,學習、成長以及文明程度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這麼說吧,如果一對父母還在迷信和因循傳統社會文盲父母輕鬆就能駕馭的體罰管教方式,而不願意付出努力學習現代文明的無須體罰的管教方式,那麼,您的孩子已經註定輸在了起跑線。

    節哀順變!

  • 2 # 鋼筆刀

    時代不同了,教育方式也要改變。

    以前的中國,“禮”、“孝”等思想是刻在骨頭上的,當時,打孩子,懲罰教育其實很有用,“棍棒出孝子”,當時的孩子受傳統文化影響也認這個,棍棒、戒尺底下也出了很多良才。

    這很正常,你認同它,它就有用,就像“包辦婚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個時代就是這樣的,包辦婚姻一樣能幸福。

    那個時候,打孩子,懲罰教育,是有效的、公知的,甚至在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國都是有道理的。

    但是,時代不同了,現在,整個世界的大趨勢是講自由,講民主,講平等……教育方式自然要跟著改變,包辦婚姻不都變成自由戀愛了嗎?

    父母們都自由戀愛了,自身的很多東西都改變了,結果加諸於孩子身上的還是懲罰教育不是可笑嗎?

    時移世易,打孩子,是註定要化為飛灰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的。

  • 3 # 學之道講堂

    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很多人對這個節日感到陌生,甚至會懷疑這個節日是不是孩子瞎編出來的。其實國際不打小孩日(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是由美國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在1998年發起的節日,即每年4月30日。節日透過各種活動,宣導反體罰的兒童人權觀念。全世界已有上百個國家及民間組織參與此盛事。 這一活動先在美國境內推廣,後來逐漸得到了國際響應,擴充套件為“國際不打小孩日”。每年舉辦活動的國家已經遍佈歐洲、美洲、非洲和亞洲。設立“國際不打小孩日”的目的是為了宣傳反體罰的兒童人權觀念,引起社會的重視。

    作為家長,與其只會打罵,不如把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當做一門終身學習的課程,之前我和幾位家長溝透過,他們和我說不是真的想打孩子,只是在氣頭上,沒控制好情緒就動手了。當孩子惹我們生氣時,打罵基本上是一種“反射性動作”,沒來得及思考手就動手類了。其實一味地打罵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像我們這一代的人幾乎小時候都捱過父母的打,他們信奉著“不打不成器”這句話。我還記得我小時候犯錯被父母追著幾條街打。有時候跟父母聊起小時候,父母不禁感嘆:為什麼記得小時候那些不愉快的記憶呢?

    其實父母不知道,也許一時的暴力是孩子需要用一輩子去治癒的。每一個家暴的家長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劊子手,將孩子與家庭切割分離。打孩子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

    1. 導致孩子自卑,沒有安全感

    通常那些自卑膽小,沒有安全感的人多半出生在一個不幸福的家庭。曾大量研究表明,在家庭暴力環境下長大的兒童,可能會患有一系列的情感障礙。具體表現在自卑敏感,過於關注別人的感受,害怕與別人接觸。家暴不僅對孩子身體產生了傷害,在心理方面的傷害也是沉重的,遭受家暴的兒童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逐漸變得自卑。他們會自感“低人一等”,顯得比較壓抑、沉默,每個孩子都有自尊,一次次的暴力將他們的自尊扯碎撕裂。

    2. 影響孩子對感情的認知

    從小被父母家暴,很容易影響孩子長大後對感情的認知和感情幸福程度。小時候經歷的創傷不會隨時間的流逝而淡去,它會藏起來,以看不見的形式存在,方方面面地影響著他們的生活。他們窮其一生去療愈原生家庭造成的創傷,害怕再次在感情裡受到傷害,他們往往很難定義什麼是幸福。渴望友情、愛情甚至婚姻,可當他們真正面對外界的感情時卻比常人更加謹慎小心,總認為自己不配擁有美好的感情,羨慕別人和諧美好的生活,可害怕自己不能帶給別人幸福。

    3. 使孩子變得懦弱,沒有自我

    父母經常性的打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害怕父母,不敢和父母交流,甚至抗拒和父母接觸,變得唯唯諾諾的。把父母的話信奉為“聖旨”。父母讓他往東他不敢往西,不敢違背父母的任何意願,哪怕父母的話是錯的。這種絕對服從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常常沒有自我,懦弱。而這種懦弱讓孩子什麼事情都做不好,當孩子什麼事情都做不好,遭到了別人的排擠和疏遠,他們只會更加的懦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新一代508L是否能奪回市場火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