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折衝萬里

    遼代墓壁畫《契丹王子騎馬圖》

    契丹人建立大遼王朝後,便逐漸開始起漢化及封建化的歷史程序。到承天蕭太后及遼聖宗時期,遼王朝徹底完成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同時,漢文化也在遼朝盛行開來。漢文化盛行到什麼程度那!我們舉個例子,《遼史拾遺卷二十三》所記,龐元英《文昌雜錄》中記載,遼太祖阿保機仰慕漢劉邦和蕭何,竟將契丹內部互相通婚的兩大族系改漢姓,分別為劉和蕭,耶律就是劉姓的契丹音譯。《契丹國志卷二十三•族姓原始》中亦記載,契丹“惟耶律、蕭氏二姓也”。而後,阿保機還為自己起了一個標準的漢名劉憶,阿保機的長子耶律倍也改漢名為劉倍。

    除了改漢姓外,遼王朝的上層人物傾心漢化,苦學漢文。契丹歷代君主提倡儒家的忠、孝、仁、義、修身、齊家等倫理思想,遼太祖阿保機早在建國初年尊祭孔子廟,除了阿保機,遼王朝歷代君主都極力推崇懦家思想。遼聖宗常閱讀《貞觀政要》、道宗愛看《論語》等。遼朝還遵行標準儒家社會準則,建立孔子廟、設學養士、科舉取士,並在上京建國子監,各府、州、縣設學,以傳授儒家學說。受此影響,儒家思想在遼代社會中獲得了空前的傳播與發展。不僅宋內地名士的著作在塞北遼國的風靡,契丹人更是以中華文化的繼承人自居。遼道宗耶律洪基曾驕傲地說,“吾修文物,彬彬不異於中華”,“如果人生有輪迴,願後世生在中國”。

    受遼朝社會濃重的儒學氛圍薰陶,遼朝統治階級逐漸視自身為華夏民族的一份子。只是在契丹人在認祖歸宗時,出現過混亂,遼朝大臣耶律儼《皇朝實錄》稱契丹為黃帝之後。但遼朝官方的主流觀點則將契丹視為炎帝后裔,《遼史·太祖紀贊》和《世表序》主張契丹為炎帝之後。普通契丹百姓也認為“漢人是黃帝后裔,契丹人是炎帝后裔”。例如,遼道宗時的契丹就以“諸夏”自稱,明代契丹遺裔的《施甸長官司族譜》中稱,“遼之先祖始炎帝……”

    又據遼代墓壁畫《契丹王子騎馬圖》,契丹貴族的衣著、髮式與漢人無異。在這種濃重漢文化氛圍中,宋朝的外交使節到了遼廷,雙方人員全用漢語交談,就是遼民間市場也用漢語,在遼朝堂之上接見宋朝使臣,在衣著甚至言語上,你甚至無法分辨誰是南朝使臣,誰是北朝大臣。對此,臺灣姚從吾先生所說:“相安既久,於是部分的或全部的(契丹人)逐漸變成了廣義的中華民族”。

  • 2 # 真誠地看著你

    遼國實現契丹、漢人分治,遊牧、農耕並存。統治階層高度漢化,僅保留部分民族習俗。普通契丹人仍保留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

  • 3 # 北洋海軍炮手

    其實就是非常有限的漢化,如果相比於北魏,你也可以理解為沒漢化,因為契丹主要經營西部,而非南下經營漢地。

    其實換句話說,契丹為什麼要漢化?縱觀歷史,我不覺得漢化是什麼靈丹妙藥,相反契丹以及後面的元朝、清帝國都是堅持有限漢化的原則,才佔據了比較重要的歷史地位,要不然為啥斯拉夫人現在還管中國叫契丹,而且在契丹以及西遼興盛的時期,契丹基本上就成了外華人對中國的稱呼。

    其實這主要和契丹經營蒙古高原,並和中亞通商有關。

    契丹在漠北草原建立可敦城負責對中亞的貿易,所以契丹透過通商具備了相當殷實的經濟基礎,同時也獲得了在中亞的影響力。要不然耶律大石怎麼能非常順利的在七河流域建立西遼,並且一度成為中亞大國。

    所以,對於大遼來說沒有向南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那麼也就沒必要全盤漢化。同時,大遼的政治體制也決定了大遼沒有向南經營的必要。

    這主要是因為大遼是個共主聯邦,這可能也是契丹皇帝的政治智慧。因為大遼境內除了契丹本族之外,還有渤海、奚、女真、漢等多個民族以及草原部族。所以大遼的玩法也很簡單,就是各個民族只要承認契丹皇帝的權威並且為契丹皇帝納稅、服兵役,就可以在本民族的區域內根據本民族的習慣法自治。

    這套制度曾經得到有效運轉,因為這套制度首先保證了大遼內部的穩定;其次也保證各個民族貴族的武德,哪怕是後來面對開了掛一般的阿骨打也少有怯懦之輩;第三就是減緩了各個階級的腐化速度。實際上,契丹貴族的腐化在遼聖宗時期就很嚴重了,如果不是遼聖宗給漢化踩了剎車,那麼契丹貴族腐化的會更快。

    就以燕雲漢人為例,遼聖宗禁止契丹貴族在漢地擁有食邑,同時允許燕雲漢人的官員來管理本地相關事務,也就是說杜絕契丹貴族因為和漢人打交道多了而漢化。同時,契丹對燕雲漢人也出臺了不少懷柔政策,比如減免賦稅、鼓勵習武。所以,燕雲漢人反倒是安居樂業,不思南返,而且燕雲漢人的武德也比南面的同族充沛的多,併成為契丹皇帝鎮守宋遼邊境的主力。

    至於漢化,不過是儒家化,對於大遼來說,除了選拔漢官和管理漢地,儒家的那一套在大遼其他地區並沒有什麼必要,因為人家根據本民族習慣法自治,沒必要讓你儒家插一腳進來。

    全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ia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