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柔酒綿懷
-
2 # 耕山種水
雙溝醉猿
生存於第三紀 晚中新世的中國,體長0.8--1.4m,體重40kg,1977年在中國江蘇省北部泗洪縣的中新世下草灣組的灰白色泥質團塊狀的礫岩層中發現,醉猿的上臼齒輪廓近於正方形,與樹猿(Dendropithecus)的相似,而歐洲同時代的長臂猿類祖先上猿的上臼齒較寬;醉猿臼齒的結構較簡單,不象上新猿那樣有許多次級溝脊。醉猿臼齒形態最接近於東非早中新世的樹猿,與上猿等差別較大。醉猿是新第三紀長臂猿類化石在亞洲的首次發現。
雙溝醉猿
發現的古猿化石之一。1977年在中國江蘇省北部泗洪縣的中新世下草灣組的灰白色泥質團塊狀的礫岩層中(時代可能為中中新世早期)發現這類化石的殘破左上頜骨,保留第一至第三上臼齒。翌年,李傳夔將此化石命名為雙溝醉猿(Dionysopithecus shuangouensis) 。醉猿的上臼齒輪廓近於正方形,與樹猿(Dendropithecus)的相似,而歐洲同時代的長臂猿類祖先上猿的上臼齒較寬;醉猿臼齒的結構較簡單,不象上新猿那樣有許多次級溝脊。3個臼齒的相對大小與長臂猿類相同,以第二上臼齒最大(森林古猿第三上臼齒最大),第一上臼齒略大於第三上臼齒(樹猿及上猿的第三上臼齒多大於第一上臼齒),三者大小關係為:第二上臼齒>第一上臼齒》第三上臼齒;三角座上的3個齒尖為近丘形尖,彼此遠離(現生長臂猿的較集中),由低、長而顯著的脊相連,形成較深的三角凹;次尖低而小於原尖;齒帶比樹猿和上猿的弱,外齒帶近於缺失;第三上臼齒比前面兩臼齒變異較大、無後尖,次尖退化,成兩小串珠狀,輪廊近於圓形;臼齒列比樹猿、上猿及現生長臂猿都小,表明醉猿的個體也比上述三者小。醉猿臼齒形態最接近於東非早中新世的樹猿,與上猿等差別較大。醉猿是新第三紀長臂猿類化石在亞洲的首次發現。
-
3 # 以史勵人
據《雙溝醉猿》一書記載,公元1977年初夏的一個早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李傳夔教授在雙溝鎮附近的松林莊考古時,從一層灰白色泥質團塊狀的礫石層中,挖出了一件至今在亞洲時代最早的長臂猿化石,距今已有1800萬年的歷史,因化石歸屬於長臂猿科醉猿屬且在雙溝發現,故命名為“雙溝醉猿”。科學家推斷,是生活在雙溝地區亞熱帶原始森林中的古猿人,因吞食了經自然發酵的野果而醉倒不醒,成了千萬年後的猿化石,此一論斷,已被收入中國現代大百科全書。
“雙溝醉猿”的發現隨即轟動國內外考古界,國內外的科考專家紛至沓來,這個千年古鎮開始受到世界的矚目。隨著“雙溝醉猿”化石以及先前“下草灣人”化石的相繼揭謎,人們得知,雙溝這個北緯35度以南、長江以北,西自秦嶺、東抵海濱的“淮河過渡帶”銜接處,從古到今,從猿人到現代人的千百萬年裡,醞釀醇香、喜愛美酒的故事一直在演繹,從未間斷過,醉猿故里薪火相傳。
雙溝被譽為中國酒源頭,坐落在淮河與洪澤湖環抱的千年古鎮——雙溝鎮。1977年在雙溝附近的下草灣出土的古猿人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的專家考證後,被命名為醉猿化石。科學家們推斷,1000多萬年前在雙溝地區的亞熱帶原始森林中生活的古猿人,因為吞食了經自然發酵的野果液麵醉倒不醒,成了千萬年後的化石。此一論斷,已被收入中國現代大百科全書,為了充分發掘雙溝作為中國酒源頭古老內涵,2001年,中科院的考古專家們第二次對雙溝地區進行了更為詳細的科考,結果發現早在1000多萬年前,雙溝地區就有古生物群繁衍生息。據此,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尤玉柱、徐欽琦、計宏祥三位著名學者聯手撰寫了《雙溝醉猿》,並在海內外發行。
獨特的地理環境,鑄就了悠久的雙溝釀酒歷史,據《泗虹合志》記載,雙溝酒業始創於1732年(清雍正十年)據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久遠的歷史長河中,雙溝酒業積澱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雙溝美酒的美麗傳說,最廣為流傳的有《曲哥酒妹》、《神曲酒母傳奇》等。古今文人墨客、將軍、學者等也都為雙溝酒留下動人的詩篇,如宋代的蘇東坡、歐陽修、楊萬理、范成大等,明代的黃九煙,當代的陳毅父子,葉聖陶、陸文夫、陳登科、茹志娟、綠原、鄒荻帆等,在許多美好詩篇裡,雙溝美酒香透千百年的每一個日子。
回覆列表
位於蘇北的宿遷,是全國少有的擁有的兩大白酒品牌的的城市。分別是洋河和雙溝。
雙溝是醉猿之鄉,自古便有得天獨厚釀造美酒的自然環境。1977年,經中科院古生物專家考古研究確定,早在1800萬年前,雙溝地區萬木爭榮,綠樹成蔭,生活在這裡的古猿們因吞食了經自然發酸的野果汁液後醉倒不醒,經千萬年的進化後,造就了萬眾屬目的醉猿化石。而後2002年5月,來自世界各地的百餘名考古專家們齊聚雙溝,開展“雙溝醉猿國際科學考察年活動”,論政了雙溝地區為“古生物進貨的平臺、孕育人類有胎盤、最具天然釀酒環境和自然酒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