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冷

    我在長沙時,好象他就住在人民新村,即省花鼓戲劇院隔壁。後來在湖南電視臺看到他得了尿毒症,省文藝界的領導給他送過慰問金。之後,就不知下文了。

  • 2 # 娛樂沐言

    說起李谷一老師,想必沒有幾個華人會不認識她。

    作為春晚的常客,自1983年起,李谷一老師已經上過16次春晚了。

    而且2010年以來,更是連續10年在春晚的舞臺上陪著大家一起跨年。

    雖然李谷一老師第一次登上春晚是在1983年,但是其實1984年才是大家公認的“李谷一春晚元年”,因為正是在這一年,她第一次在春晚舞臺上演唱了《難忘今宵》。

    從此以後,這首歌就成了春晚的保留曲目,一直唱響了36年,並且還將繼續傳唱下去。

    而令人難以忘懷的,除了李谷一老師的歌聲,還有她在舞臺上一如既往的優雅身姿。

    李谷一老師是真正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她這輩子結過兩次婚,但是第一次婚姻失敗後,依然和前夫亦及恩師金鐵霖保持著友好的關係和往來。如今更是和第二任丈夫一起白頭偕老。

    希望李谷一老師能長命百歲,能一直陪伴著我們一起唱《難忘今宵》。

    至於李小聰在演完《補鍋》之後就很難看見到他了。

  • 3 # 紅楓文史娛

    1964年,20歲的李谷一名字還叫李谷貽,當時在湖南花鼓戲劇院做演員。

    就是這個時期,李谷一排演了一部花鼓戲,名叫《補鍋》,使她一舉成名。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部戲當時不但獲得了湖南省和中南五省戲劇匯演優秀獎,作為主演的李谷一還曾因此劇進京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的親切接見。

    這份殊榮可不是那麼輕易能得到的,而李谷貽也因演出此戲而成名,後來調入中央樂團改名李谷一,成為家喻戶曉的著名歌唱藝術家。

    《補鍋》這部劇主要講的是李谷一飾演的蘭英姑娘,瞞著母親劉大娘偷偷找了一個名叫李小聰的補鍋匠作物件,但劉大娘認為補鍋匠是個“屋簷腳下蹲,一臉墨黑盡灰塵”的職業,沒有什麼出息,所以極力反對。

    恰好這時,家裡的鍋壞了,劉大娘便讓女兒蘭英去找個補鍋匠來補鍋,於是蘭英和李小聰巧妙使計,李小聰假裝不認識劉大娘,來到蘭英家裡一邊補鍋一邊做劉大娘的思想工作,最終使劉大娘回心轉意。

    這部劇中有三個主要人物,女主角自然是李谷一飾演的蘭英,而男主角則是彭復光飾演的李小聰。

    所以回到題主所問,和李谷一唱花鼓戲的“李小聰”只是劇中人物名字,演員的真實名字叫彭復光。

    那麼,距離排演花鼓戲《補鍋》已經是55年過去,彭復光現在怎麼樣了呢?

    彭復光早已從湖南花鼓戲劇院退休,而今已年屆八旬,退休前是花鼓戲國家一級演員,一生致力於花鼓戲發揚與傳播,1979年曾與陳蕪、鍾宜諄、徐叔華、湯師堯等人共同創作大型花鼓戲《野鴨洲》。

    2016年3月,陶冰藍、鍾奕兒、肖楊博涵等幾個小戲骨曾經重新編排過經典花鼓戲劇目《補鍋》,演出十分成功,彭復光老師看過後非常激動,曾留著眼淚給劇組打電話,說這部劇拍的非常生活化,實現了當年他們那一代沒有實現的想法。

  • 4 # 星途迷影

    說到李谷一,大家一定都很熟悉,每年春晚一定都少不了她那首經典作品《難忘今宵》。但是說到早年和她合作花鼓戲的“李小聰”,估計有些人就不一定知道他是誰了,但是這個“李小聰”在幾十年前也曾紅極一時,如今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又是否還好呢?

    大家都知道李谷一老師,但是卻不知道她以前的名字並不叫李谷一,而是叫做李谷貽。那是五十多年的事情了,當時李谷一還是個二十歲的小姑娘,她在湖南花鼓戲劇院做演員。那時候她得到一個機會,那就是排演花鼓戲《補鍋》,當時誰也不知道這部戲會讓李谷一一戰成名,在後來直接被調進了中央樂團,成了著名的歌唱家。李谷一的成名,除了和她的實力有關之外,和運氣也有很大的關係。

    而當時在這部花鼓戲《補鍋》裡面,除了女主角李谷一之外,當然還有男主角那就是“李小聰”。“李小聰”是花鼓戲裡男主角的名字,扮演“李小聰”的男演員叫做彭復光,在當時也是赫赫有名的演員。這部花鼓戲讓當時名不見經傳的李谷一一戰成名,自然也讓彭復光名氣大增,但是他和李谷一的人生軌跡卻完全不一樣。

    李谷一走紅後改行做了歌唱家,而彭復光則一直留在花鼓戲這個行業,用了大半輩子去推行花鼓戲的傳播和傳承。一直到彭復光退休的時候,他都還在致力於推廣這個傳統的花鼓戲,可以說他大半輩子的時間都放在了自己的老本行上面。李谷一老師非常優秀,而彭復光老師也同樣值得敬佩。

    如今五十多年過去,彭復光也已經是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家了,但是幸運的是,他老人家目前還健在,只是身體不太好了。前些年的時候,就有訊息傳出彭復光患上了尿毒症,這些年一直都在做透析,可以想象他這些年應該吃了不少苦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幻想、想象、藝術和神學的預設和架構,是任何科學探索最初動力的來源嗎?你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