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娛樂小軒哥
-
2 # GAO165
這是2009年的一部港片,之前上演時沒能去影院看,今天正好有公益場的,那當然不能錯過啦!幾位主演都是又有顏值又有演技的知名演員,劇情也是非常抓人心的:在商業調查的監聽過程中,聽到了股價第二天會上漲的訊息,兩位監聽員動了私心(一位是家人治病要大筆錢,一位是要娶富家女,不願讓人看不起,想從股市博到一筆意外之財),便悄悄抹去這段重要的記錄還私下買入這隻股票,後面的事就發展到越發難以收場的地步!劉青雲在片中雖然不是顏智擔當,但是他是片中的靈魂人物,也是一直在努力想把下屬從犯罪的道路上拉回來的上司!結尾是讓人痛心又欣慰的, 道貌岸然的慈善家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一個人如果做了一件壞事,要付出其他的更大的代價來去彌補,謹記:莫伸手 伸手必備捉!
-
3 # 醉迷港劇
竊聽1,以警方監聽大鱷股票造市的一段懸疑兄弟情,到死剩劉青雲隱忍復活復仇大計,最後以古天樂法外執法同歸於盡悲壯收場,故事行是正路警匪鬥
-
4 # 優雅斑駁
當我們過分關注外在形式時,卻忽略了內心真實意願的表達。然而世間事常常如此。我們都在趕路,形色匆匆,一路上有太多的誘惑引誘著我們,一不小心就偏離了。失之毫釐,謬以千里。當我們回頭,不禁要問:是否我們走得太遠,忘了為什麼要出發
《竊聽風雲》在形式上,確實鮮為少見,一部以國內融資為主,卻難能可貴地保留純港味的作品,在當下,似乎是稀有品種。
但《竊聽風雲》的港味也僅僅是相對而言。港產電影向來都有夾心人的傳統,植根於這塊殖民土地上的人和事總是充滿了無奈的難抵抗意味。這種黑白混淆的邊緣姿態到了廿世紀更被髮揚光大成《無間道》,以警匪片的形式上升了身份認同的主題。而傳承衣缽的麥兆輝和莊文強兩人更是深諳此道,無論是其後的《傷城》還是品質較劣的《大搜查》,都不厭其煩玩起了忠奸的易角和模糊地帶,以此來討論人性的夾心狀態,用矛盾與變化來加強戲劇味道以及主題深度。
表面看來,《竊聽風雲》也一如既往,人物有著豐富的雙面性,並用各種生活的兩難境地加以渲染,但本質上,卻能體悟到編導不期間的妥協。事實上,這部戲中的角色並沒有像《無間道》的“劉建明”或《大搜查》的“霍青松”那般“去到盡”,“劉建明”與“霍青松”二人在最後皆選擇了一條不歸之路,所以結局總是不免有些愴然的悲慼滋味,而《竊聽風雲》中的三位主人公卻在性格的搖擺不定間幾乎無一倖免地皈依到了“妥協”。
“妥協”便是不作為,用“貪魔出竅”做宣傳標語的電影,事實上沒有一人是真正意義上的“貪”,他們既沒有毀屍滅跡幹掉李子雄的情婦朱慧敏,也沒有真正契合劉青雲的對白“要騙就騙到底”,而最後三人結局慘烈,卻彷彿是他們“未夠貪”所造成的惡果,如此的話,怎樣才能以正面的意義來說服觀眾呢?實際上他們的貪念不過是在電影中段初見端倪,而在不經意間已被掐滅,開始了自我救贖,故事主旨隨即轉換到icac與王敏德的正邪鬥爭上來。他們的善念在電影中若隱若現,無以形成強大的戲劇對比與人性的矛盾。既然沒有執意的“貪念”,“救贖”的意義自然便會減分,而本身希望傳輸給觀眾的教義也變得弱勢了,所以整部電影下來,敘事緊湊的故事卻總是像少了一劑調料一般,覺得意猶未盡不夠味道。
而劉青雲這個在三人之中佔據主動的角色,“妥協”及“不作為”亦貫穿始終發揮到了極致,直到最後,他也擺脫不了虛擬的第三者身份,連張靜初的門也未敢踏進,在窗外求婚的場景,與其說是被情感感動,不如說只是被“隔窗對話”的形式感動。而形式感的勝利,終究也只是反射了“無為而治”的中庸勝利,更是加強了無奈的宿命感。
或者這樣的情節安排,只是如莊文強受訪時所說,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懦弱和無奈投射到角色之上而已。但在這樣的時局之下,如此的模糊的價值觀和無法大鳴大放的情節設定,卻無法不讓人懷疑是否是因為港產電影在無法“中港雙版本”之後,而不得不在制度間走出的“夾心”一步。夾縫求生,向來已經是港人的生存技能。從此以後,港產電影便再也不用在追求“原版”“未刪減”之類的概念,而板上釘釘的畫面,便是最終成品,即便兩頭搖擺無奈至極,也已經是only one。
雖然有著主題的模糊與手法的瑕疵,但《竊聽》卻不失為一部值得看的精彩之作,甚至在港片迷心中,已然暌違許久。在電影中出現諸如楊羚和歐錦棠這樣的臉孔,在當今港片中簡直是奇蹟,更不用說一眾駱應鈞鄒凱光這樣的好戲之男,即便是張靜初,也在片中不顯突兀,作為南方人的她在電影中的出現,也沖淡了部分的南北“不可調和”,曾經攝製《三岔口》的潘耀明在本片中的運鏡,在人物關係變化的視角轉移和全域性的掌控上,更是為麥莊二人挽回了不少分數。
即便是妥協,也是高貴的妥協。
《竊聽風雲》:只有妥協沒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