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千秋呀

    首先,父母應當在設立規矩時,讓孩子參與進來,少控制,少以權威說教,設立規矩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知道對錯,知道有可為有不可為。那麼在設立規矩的時候可以跟孩子進行探討,在這個過程中始終溫和堅定。在這個過程中不管孩子怎麼撒嬌耍潑,始終要不為所動,卻也願意敞開懷抱接納孩子,讓孩子知道父母親依然是愛他的。只要知道自己是被愛的,那麼那些規矩似乎接受起來也並不那麼難。

    其次,要懂得尊重孩子,並以身作則。很多父母在給孩子設立規矩時都會踏進一個誤區,即就是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孩子不能做的事,家長能做。當孩子問及為什麼他不能做而父母能時,他們往往這樣回答:因為我們是爸爸媽媽啊,你還是孩子所以不能,不要再問為什麼,不能就是不能。看吧,對孩子缺乏尊重,往往讓孩子心裡不服氣。即使震懾於父母威嚴,勉強接受這個規矩,終不是心甘情願的,在另一個父母不在的場合,規矩就形同虛設。

  • 2 # 橙爸聊娃

    愛和規矩是相輔相成的,有這苦惱的家長,可能在心理把愛和規矩看成是對立的。認為讓孩子明白規矩,就需要在孩子未能遵守規矩時,去懲罰孩子。讓自己和孩子形成劍拔弩張的敵對關係,破壞親子關係。

    家長如何在孩子感受關愛的同時明白規矩呢?

    1、讓孩子承擔直接後果

    孩子把果汁倒在地板上。告訴孩子倒掉就沒有果汁喝,同時拿塊抹布讓孩子擦乾淨。如果孩子太小,就和他一起擦。不要對孩子吼叫,只需要讓孩子承擔直接後果,果汁灑了需要清理乾淨。

    而不因為倒了果汁,懲罰孩子晚上不能看動畫片。因為倒了果汁和看動畫片,是沒有直接聯絡的。讓孩子承擔後果,是為了讓他將來作出正確的選擇,而不能讓孩子感到羞辱。

    2、向孩子提出你的請求

    如果孩子沒有遵守規矩,不要用批評、指責的方式發出命令。家長可以試試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

    比如孩子玩具玩的一地板,沒有及時的收拾。也許你會生氣的對孩子說:“告訴過你多少次,玩好玩具要收拾好,現在馬上給我收拾好,不然我全部掃垃圾桶裡。

    對於家長的批評,孩子是天然牴觸的,無論父母的指責是否正確。也許孩子會迫於你的權威,不情願的收拾好玩具,但這卻不是一種高明的教育方式。

    你可以試試對孩子說:”看到客廳亂糟糟的,我不太高興,我希望咋們家是整潔的,媽媽希望你收拾好自己的玩具。“ 你只需要描述自己看到的+你的感受+你具體的請求。你需要的是真正平靜的去對待這件事。不要讓你的語調和肢體行為,暴露你內心的怒火。

    這時孩子去收拾玩具,是自己的內驅力,孩子希望媽媽高興,家裡整潔。即使是相同的決定,如不是來自父母的命令,而是自己的選擇,孩子會更願意執行的。

    3、時刻注意你與孩子的親密關係

    任何時候我們家長都要記住,管教孩子,最重要的一定是親密的親子關係。和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不要在意輸贏,要把精力放在解決問題上。

    可能你會覺得只有強過孩子樹立權威,才能讓孩子遵守規則。其實錯了,只有和孩子之間有高質量的親子關係,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孩子才更願意遵守規則。孩子也是渴望親密的親子關係的。

    我們家長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孩子在犯錯或者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由於糟糕的親子關係,或者害怕父母的指責和懲罰,而放棄向父母需求幫助,而走上岔路。

    把愛和規則同時給孩子,需要我們家長在孩子未能遵守規則時,讓孩子承擔直接後果。準確表達你所看到的問題,及基於這個問題你的感受,提出清楚可以執行的請求。而這一切管教孩子的方法,都是建立在良好的親子關係上。

  • 3 # 煙消雲散飛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義務有責任讓他學會遵守社會規則,這樣才能使他在逐步邁入集體生活時獲得健全的品質。

    這就要求我們做父母的,心裡一定要有明確的界限。如果孩子在小時候犯了錯,做了不合乎規則的事情,那麼就要及時指出糾正,絕不護短。更不可以"孩子還小"為理由任其發展,否則他的認知觀一旦形成,將很難扭轉。

    朋友同事的孩子今年上二年級,從小就喜歡直呼大人姓名,併為之賦予理由"人跟人都是平等的",而他的父母居然也默許了這種行為,甚至在他當面喊父母同事姓名時,從未本被在場的家人指責過,而其同事也只能呵呵了。

    入小學後,這孩子更加張狂,直接稱呼班主任大名,並肆意給老師同學起外號,在班裡產生了惡劣的影響,老師對其無可奈何,同學對他敬而遠之。在多次被老師批評懲罰之後,父母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可是為時已晚,孩子已然養成了這種觀念,很難再糾正過來。

    由此可見,我們雖然都愛孩子,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會正確的去愛,所謂真正的父母之愛,必定為子女計長遠。寬嚴有度,恩威並施,才是正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籃球三角進攻是誰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