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侃熱劇
-
2 # 銳姑娘
鄭和從十幾歲派到北京.開始跟著朱棣.靖難之變後.鄭和在鄭家壩獻計立功.朱棣賜其鄭姓.後來也立下汗馬功勞.朱棣稱帝后.鄭和受命先後七下西洋
-
3 # 夕句燕面
鄭和原姓馬,洪武四年誕生在雲南的一個穆斯林家庭,他的祖父和父親曾跋涉去麥加朝聖,被當地人尊稱為嗎哈只(巡禮人),祖父和父親的經歷讓小小的鄭和對探險遠方埋下深深的好奇。
洪武十四年,明軍在雲南擄走兒童,進行閹割,使其屈從服役,鄭和也未倖免,被送入燕王朱棣的藩邸做侍童。鄭和不屈於此,在渴求知識,博覽群書,加上他天賦異稟,辦事機敏,受燕王寵愛並納為進侍。
建文元年 燕王發動“靖難之役”,鄭和隨燕王入軍作戰,屢建戰功。建文四年,建文帝出逃,燕王登基,年號永樂,鄭和因功被提拔為內官監太監,後又被提為司禮監掌印太監。
永樂二年,朱棣親筆寫了一個“鄭”字賜他為姓,由三寶改名鄭和。人們也稱他為“三寶太監”。
永樂三年,鄭和因才能和父輩的經歷被任命為欽差總兵太監,正使太監,正式組織團隊出使西洋。開始了七下西洋,到達古裡、錫蘭、占城、蘇門答臘等地。鄭和六下西洋回來後,朝中鉅變,成祖朱棣駕崩,仁宗朱高熾繼位,聽從戶部尚書夏原吉建議,下詔調鄭和船隊守備南京,停止下西洋。可仁宗命短,繼位不到一年就死去了,宣宗朱瞻基繼位,懷念永樂全盛,萬國來朝,下令鄭和再下西洋,鄭和此時已年金六旬,任然受命,重整船隊,七下西洋。宣德八年,鄭和病逝於返航途中。
鄭和七下西洋,溝通中西,繁榮內外,功勳昭著,更代表了中國的大國氣派,昭示華人民長久以來對友誼、和平、正義的追求。
-
4 # 史海魅影
洪武十四年,傅友德、藍玉奉朱元璋命令遠征雲南,明軍勢如破竹,只用半年時間平定了雲南全境。戰後很多兒童被俘虜,其中也包括馬三保(鄭和)。馬三保度過五年顛沛流離生活之後,被朱棣看中,做了朱棣的貼身侍衛,從此馬三保與朱棣相識。
靖難之役時,馬三保跟隨朱棣出生入死,並且在鄭村壩之戰中,朱棣才用了馬三保的計策,連破李景隆七營,大敗南軍,朱棣也因此重新認識了這個貼身侍衛。
朱棣登基以後,封馬三保為內官監太監。永樂二年,朱棣給馬三保賜名鄭和。從此鄭和這個名字開始名揚天下,鄭和之後再無鄭和,朱棣之後再無朱棣。
回覆列表
這是由於朱棣皇帝對鄭和的人品、才能、知識有充分的瞭解。鄭和少年時就在朱棣身邊長大,跟著朱棣南征北戰,是“靖難之役”的有功之臣,並被朱棣皇帝視為心腹。但是,更為重要的是鄭和本人所具備的素質和條件適合於擔任下西洋總兵正使一職,率領船隊下西洋首先,鄭和懂兵法,有謀略,英勇善戰,具有軍事指揮才能。鄭和少年時就在明軍中服役,在明軍中長大,後轉入燕王府侍候朱棣。鄭和成年後,經受了戰火考驗,跟著朱棣參於“靖難之役”,出生入死,轉戰南北,經歷數次重大戰役,具有實戰經驗。為此,朱棣皇帝才授予鄭和“欽差總兵太監”軍銜,將二萬餘名官兵交給鄭和指揮。鄭和下西洋中的幾次軍事行動也證明了鄭和的軍事指揮才能,確保了這幾次軍事行動的成功。 第二,鄭和知識豐富,熟悉西洋各國的歷史、地理、文化、宗教,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在鄭和下西洋前,鄭和曾出使暹羅、日本,有進行外交活動經驗。特別是永樂二年出使日本,透過鄭和的外交活動,使得日本國主動出兵清剿在中國沿海的倭寇,並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簽訂貿易條約。這些外交成果使朱棣皇帝十分滿意,併為下西洋解除了後顧之憂。正是由於鄭和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才促使朱棣皇帝把下西洋重任交託給鄭和。在鄭和下西洋途中,鄭和不辭辛勞,往返於西洋各國之間,妥然處理各種外交事務,解決了一系列棘手問題,化解了矛盾,穩定了國際關係,提高了中國威信。這充分證明鄭和嫻熟的外交手腕和卓越的外交才能。 第三,鄭和具有一定的航海、造船知識。鄭和從小就從其父親那裡得到有關的航海知識,熟悉海洋,嚮往航海。在鄭和擔任內宮監太監時,營造宮殿,監造船舶,有造船經驗。在鄭和下西洋前,鄭和進行了兩次較遠距離的海上航行,增加了航海知識,積累了航海經驗,為下西洋遠航打下了基礎。在下西洋途中,鄭和透過航海實踐,不斷地豐富航海知識,積累航海經驗,提高航海技術,使他能率領船隊,完滿地完成下西洋遠航任務。 第四,鄭和身份特殊,他是伊斯蘭教徒,熟悉伊斯蘭教教義、教規和宗教習俗。鄭和又是佛家弟子,他自稱是“奉佛信官”“菩薩戒弟子”,他熟悉、尊重佛教。而鄭和下西洋途經的國家、地方,不是信奉伊斯蘭教,便是信奉佛教。共同的宗教信仰,有利於溝通相互關係,贏得西洋國家人民的讚譽。這對於鄭和能出色地完成下西洋也有一定幫助鄭和過人的膽識、聰明的才智、健康的體魄、踏實的作風、廣闊的胸懷,這些個人素質使鄭和具備了作為龐大船隊統帥和指揮員的條件。 正是由於鄭和自身條件和所具備的才能、素質才為朱棣皇帝所賞識,並委於重任,成為下西洋船隊的統帥。鄭和不負重望,出色地完成遠航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