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路途的垂釣人
-
2 # 宮殿君
清宮后妃的衣服上掛珠子掛的很多,但我猜題目裡問的肯定是這種柱子(如下圖)
在《延禧攻略》和《如懿傳》中,幾乎每個妃子的衣服上都掛著它:
比如魏瓔珞的:
穎妃的:
嘉貴妃的:
而且在慈禧太后的畫像中,這個愛美的女人也掛著它:
那麼,這串珠子叫什麼呢?它又有什麼樣的作用呢?
其實它的學名叫——“圧(壓)襟”,顧名思義,就是壓住衣襟的。
圧襟在中國出現的時間比較早,一說為唐代就有了,明清時大為流行,它一來壓住寬大的衣服,二來也起到裝飾美觀的作用,尤其到了後期,裝飾美觀佔了主導。
怎麼佩戴圧襟呢?
這個手串的戴法也很有講究,要是在古代你戴錯了,那別人肯定要笑話你。
西方人喜歡戴胸針,一般戴在左側,而我們華人戴圧襟一般是右側。
衣服穿的不同,圧襟的戴法也不一樣,比如你穿正襟衣服時,就要把它系在第二顆釦子上;穿斜襟衣服時,就係在右邊最上面的一顆釦子上。
圧襟除了戴在衣服上,有時也可以放在手上把玩,這圧襟的材質有玉製、銀製、珊瑚等,而且還有的女性願意將圧襟做成植物或者動物的形狀,寓意美好的祝願。
哎,想想這樣的一個小配飾,既實用又美觀,特別能凸顯東方女性之美,反觀現在的衣服,新奇怪異,一點我們自己的文化特色都凸顯不出來。
-
3 # 澹奕
西方有胸針,而東方則有“壓襟”,也就是古代女性胸前衣服上佩戴的那串珠子。最早的壓襟出現於唐朝,然而並不常見,直到清朝開始成為上層貴族女性常見的服裝裝飾品。
“壓襟”,顧名思義就是“壓住衣襟”。古代女性的服裝輕薄經不住風吹,風一吹衣服就鼓起來了。而封建禮法森嚴,需要用東西壓扣住衣襟,這時候壓襟出現。
當時的壓襟一般使用沉香木、象牙、白銀、瑪瑙、翡翠、蜜蠟等製成,鏤刻精美。一般都是佩戴在旗裝右側的第二個釦子上。
一方面,壓襟能夠壓扣住衣衫,避免風吹等情況下有不雅尷尬的狀況出現;
另一方面,壓襟也是一種裝飾品,在宮廷中,使用不同材質的壓襟也是身份地位等級的一種潛性標誌。
所謂絲絲入扣,胸針需要刺穿衣物才能夠佩戴,而古代東方的壓襟直接掛在釦子上即可,不僅能夠平整衣物,也能體現儀態之美。
清朝還有描寫香囊壓襟的詩句:只聞香襲人,不知香何因。抬頭看少婦,胸前動壓襟。
也由此可見,壓襟不僅僅是一種裝飾物,更加兼具實用性,在清廷後宮之中,不同等級的妃嬪均會佩戴壓襟。同時,沒事的時候還能拿下來當手串使用。
-
4 # 憤怒的尼采
女為悅己者容,清朝女子在穿戴上特別講究,相對於漢服,清朝的旗袍更顯得直筒不顯身材且保守。幾乎從脖子到腳沒有露肉的,而這個“壓襟”我覺得是防止衣釦突然掉落帶來的尷尬和有損尊嚴。當然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從《大清會典》和《大清通禮》的記載中得知奴僕、優伶、皂隸限制不得使用絲、絹、紗、綾、緞、紬和羅等檔次較高的原料製衣,也不得使用細皮、細毛和石青色原料製衣,不得隨便使用珠、翠、金、銀、寶石等貴重的裝飾品,只能使用葛布、梭布、毛褐、繭紬、貉皮和羊皮等較粗質地的低階原料。從以上我們可以知道這個“壓襟”應該不是一般宮女能佩戴的首飾,壓襟一般掛於衣裳右側的第二個釦子上,即關鍵釦子,這個釦子掉了裡面的襯衣就會顯露出來。就會顯得不雅觀。
而清朝女裝服飾的演變也是挺大的,從顏色上看,
康熙年間
襟前有佩飾,頭上梳大髻,也有包頭巾樣式。侍女是著黑領綠袍,金紐扣,頭上飾翠花,並有珠璫垂肩。
乾隆年間
襟前掛香牌一串,紐扣上掛時辰表、牙籤、香串等小物件。也有的在衣服外面結桔黃色帶子,垂在腰胯兩側與衫齊,帶子的端頭有繡紋。
此處所描述的是每個階段流行的顏色和首飾搭配,從中我們發現乾隆年間貴婦的打扮相對於康熙年間變得花哨了些。而“壓襟”花樣也隨之增加。“壓襟”上端是一條帶鉤的樸素鏈子,剛好能掛在胸前的第二顆釦子上。中間部分為壓襟的主件,稱為“事件壓口”,在製作上講究美觀精緻。
而“壓襟”的花樣也是品類繁多的,有武器掛墜的。
動物掛墜
花草掛墜
而材質一般以玉器、瑪瑙、翡翠等為主,當然戴法有任性的人就偏偏不愛戴在第二個扣上,比如慈禧她就喜歡掛中間,且老佛爺偏愛珍珠,他老人家不僅喝的珍珠,塗得珍珠,戴的也是珍珠,十足一個珍珠控。
古有詩云:“只聞香襲人,不知香何因。抬頭看少婦,胸前動壓襟。”“壓襟”體現了少婦的婀娜多姿和氣質高雅!
回覆列表
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佛系”穿著裝飾,怪不得最盡出現了很多佛系減肥、佛系吃食、佛系生活等等,由原來都是前人留下來的風俗習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