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黃河詩詞
-
2 # 導遊圖設計
這是比喻人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上,忽略了別的事。是說孔子在齊國聽到“韶”這種樂曲後,很長時間內吃了那個時代並不能常吃的肉也感覺不到肉的美味。
-
3 # 相逢一笑醉春風
三月不知肉味是出自於《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朱熹集註:“蓋心一於是,而不及乎他也。”三月不知肉味,是形容一個人專心致志到執迷的程度,連吃飯的味道都不知道了。
三月不知肉味,形容一種精神,一種動力。世界需要有這種鍥而不捨、廢寢忘食的人,對科學公關,人類發展都有益處。
但是現在也有時用來形容清貧,好幾個月沒有吃上肉了。
具體指什麼美食能讓孔子三月不知肉味呢?其實孔子指的是《韶》樂,所謂《韶》樂,相傳是古代歌頌虞舜的一種樂舞。孔子認為《韶》樂是“盡美矣,又盡善也”,盡善盡美。相傳歌頌周武王的樂舞為《武》樂。孔子認為,《武》樂是“盡美矣,未盡善也”,盡美不盡善。美指形式美,善指內容善。《韶》樂形式美、內容善,因此孔子聽它入了迷,都忘了肉的味道。聽音樂是精神享受,吃肉是物質享受,孔子聽音樂而忘了肉味。
-
4 # 鄭秦雲
《三月不知肉味的摯友》
不管旨在獲取什麼樣的文憑,一般都得經歷"三月不知肉味"的艱難複習考試歷程。
在我參加法學自學考試攀取本科文憑的歷程中,有一位和我同年出生、攜手一路走來的摯友蘇金瑞,他是藍田人,在蒲白礦務局任職,原系陝西省煤炭工業學校的中專生,學財會的,他的名字象他們故鄉的玉石一樣,真純堅強。在考試初期我們相識後,很快成了摯友。他交遊廣闊,門路寬廣,經常能為我收集到複習備考資料。他有時為了聽一場相關的輔當報,不惜從工作地跑到西安或鄭州去。我記得法學本科階段的考試共分14門課,幾乎是我過一門,他過一門,兩相比翼,齊頭並進。我大概在《中國法制史》一門課中經補考過的關,他大約在《法醫字》、《形式邏輯》和《西方法律思想史》等三門科中經補考過的關。記得我們最後一門課叫《自然科學常識》,我以86分的較高成績一次過關,而他僅考了40幾分,我把我應考的筆記都借給了他,而他補考比正考還少了幾分。我替他暗暗難過,說了多少勸慰的話,連我自己都感到蒼白無力。據說他最後放棄了法學本科考試,聊以自慰的是,他的兒子在高考中考上了北京大學。
不管怎麼樣,在我的心目中,我的摯友是一隻金色的孔雀,他奮鬥過了,而且成績裴然,他理當受到我和大家的尊重。他失敗在理科成績較差,這是天然的難以逾越的障礙,並非經過簡單的努力就可解決的問題。我們不能粗淺地以成敗論英雄,他在心理素質方面的進步使和他有過接觸的人都深有體會。我向我的朋友致以晚年的敬禮!
咸陽人
-
5 # 陳潤
“三月不知肉味”是一個成語典故。它出自於《論語.述而》。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意思是說,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有很長時間嘗不出肉的滋味,他說,"想不到《韶》樂的美達到了這樣迷人的地步。"
這是一種比較誇張的說法,突出了韶樂之優美。
孔子虛心好學,潛心研究,和師襄子學習彈琴時,一支曲子可以練習十幾天,老師覺得已經很滿意了,就建議他繼續學習其他曲目,可是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會樂曲的感意蘊,還不可以學新曲。我還沒有體會出作曲者是怎樣的一個人。”他一直練習到自己滿意,並沉醉其中,甚至可以體會出作曲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達到忘我的境界。令師襄子敬佩不已。
對於音樂,孔子鑽心研究到如此地步,其痴迷程度可見。因一件事物的專心致志,而忘卻了其他事物的美好。用“三月不知肉味”來形容,也不為過。
所以說,“三月不知肉味”指的是一種因專心致志而忘我的精神,並非指一種“美食”。另外,在後來,“三月不知肉味”人們也曾用作比喻生活上的清貧程度,表達自己已經很久沒有吃到有營養的、好吃的紅燒肉了。
以上是我的解答,我是小扣柴扉~~
回覆列表
《史記·孔子世家》載:“子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 《論語·述而》又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由此可見,讓孔子念念不忘的美食其實是盡善盡美的韶樂。
韶相傳為虞舜所做,最早主要用於大型祭祀活動,後姜尚入齊,把韶定為國樂,使用範圍擴大。不僅用於祭典,還用於迎賓、宴樂等等。《離騷》“奏九歌而舞韶兮,聊暇日以偷樂”,就可說明屈原在齊國,受到了包括《韶》在內的隆重接待。
孔子聞韶地點,齊都臨淄有孔子聞韶處。濟陽有孔子聞韶臺。有學者考證濟陽聞韶臺位於曲堤,古著國,姜尚入齊曾作為短期都城。孰是孰非,不好定論。具體情況有待進一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