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貝多財稅
-
2 # 琅琊榜首張大仙
60後,70後的老人確實是比較喜歡存錢的,因為他們經歷過三年的自然災難,許多人還經歷過日本的侵略,甚至還經歷了許多次的金融海嘯,所以他們能夠體會到窮的可怕滋味。
這也就促使了他們更願意把錢放在安全的地方,以備不時之需!
但是對於許多80後,90後來說,他們則不太熱愛存款。
根據《2019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有差不多5.6億人,銀行存款為零,也就是說,每十個華人中,就有4個人在銀行中沒有存款。其中大部分集中在80後和90後!
而在這5.6億人之中,中國單身人口已經達到2.4億,過半存款不足三萬!!
那麼為什麼他們會沒有太多存款,或者不愛存款呢?
第一,大部分的80後把資金投入到了理財,投資,房產之中。
在80後的觀念裡,存款更多的是意味著貶值,而只有投資,才能夠讓資產保值,甚至升值。所以大部分的80後其實更願意把錢花在投資和房產商。
第二,大部分的90後更喜歡消費。
對於90後來說,別說無存款了,更多的資料顯示他們還是高負債。而這些負債並不是買房遺留下來的,正是因為房價太貴,90後的群體更喜歡提前消費,活在當下。
因此對於存錢這件事來說,更像是大部分90後的奢望。
總結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不同年代的人,其實有著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思維,以及對於財富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觀念。
年紀越大的,越保守,越喜歡存錢;而年紀越輕的,越敢於投資,越懂得享受當下的生活和消費!
-
3 # 所思即所得
這應該是傳統吧!不過現今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政府一再出政策鼓勵消費,年輕一代想存也存不住,大多是借貸消費。
華人之所以習慣儲蓄,主要是為了增加抗風險能力。
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都依靠農業,農作物不可避免的有災年豐年,遇到災年鬧饑荒,一來二去,先人們在豐年收穫的糧食就儲蓄下來。漸漸地形成了儲蓄習慣來抵抗突如其來的風險。
-
4 # 用心愛你40
中國有句古話:“養兒防老,積穀防寒”。華人對儲蓄的愛好和養兒防老一樣,也是源於中國特有的文化——傳宗接代。
男人的天性是熱愛自由,不樂意被家庭牽絆的。但這種狀態既不利於社會治安,也不利於增加人口、滿足生產與國防的需求。於是,中國統治者發明了傳宗接代思想,核心是讓男人相信延續家譜是自己與生俱來的使命。從此,男人對娶妻生子才由牴觸變為熱衷。
傳宗接代文化是中國與西方文化差異的根源,所以前兩年有位德國著名的漢學家曾指出:“華人不是沒有信仰,只是他們信仰的不是上帝,而是自己的祖宗”。也因此,中華文明號稱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許多西方人見到華人給兒子買房,會像看到怪物一樣感到不可思議,因為他們是把孩子養到18歲就趕出家門的,當然也不需要孩子給自己養老。華人卻不同,不但要養孩子,還要幫他們結婚生子。生了孩子,還要幫他們帶孩子。只要是自己這一支的血脈,自己就責無旁貸。因此,西方人可以今朝有酒今朝醉,華人卻必須儲蓄,因為兒子結婚要買房,可能還要支付彩禮。即便生的是女兒,也要陪送嫁妝,太寒酸了怕女兒被婆家看不起。如今住房、上學花費不菲,子女承擔不起怎麼辦呢?沒辦法,老人也得給他們掏腰包。即使不花在子女身上,理論上子女應該給自己養老,但為了儘量不拖累子女,還要為自己積攢些看病錢。
這是華人熱愛儲蓄的傳統原因。隨著西方文化不斷滲透,傳統意識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年輕人有了更多自由化傾向。毫無疑問,這也反映在他們對儲蓄的態度上,月光族正是這一時間產生的。
回覆列表
華人一直以來都特別愛存錢,越上歲數的人越是明顯。
父輩們更願意把白花花的銀子放到銀行裡,然後時不時的取出來數數再存進去。
看到你花錢大手大腳,你媽還會時不常的把你的錢收回來,美其名曰替你存著。
其實說白了,根上就是一點,沒有安全感!他們會告訴你,像你這個花法,以後拿什麼買房?拿什麼結婚?拿什麼看病?拿什麼生孩子?拿什麼給他們養老?拿什麼送孩子上學?仔細一想,說的並不無道理,可是話又反過來說,攢多少錢夠買房?夠結婚?夠看病?夠生孩子?夠養老?夠給孩子上學呢?
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標準,不同的答案。但總之一個結論就是,錢肯定是不夠用的。
年輕人沒過過苦日子,所以相對於更缺乏安全感的父母來說,還稍微的好一點。
而且隨著改革開放後出生的新一代成長,現在的年輕人因為車貸,房貸等提前消費,事實上已經和西方發達國家一樣成為了月光族,現在每個月想的只是怎麼還銀行貸款,而不是怎麼存錢,而且在前一段時間新聞報道已經說華人的儲蓄率和儲蓄額正在雙雙緩步加速下降,所以你這個問題其實已經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