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湖雲中客
-
2 # PM宋先生
2019年3月26日,蘋果在新總部的“喬布斯劇院”釋出了旗下四款新的軟體服務:Apple News+、Apple Card、Apple TV+、Apple Arcade,分別涵蓋了新聞、金融、影片和遊戲四個領域。
蘋果要轉型了嗎?硬體賣不動了嗎?在我看來並非這樣,簡單談一談我的看法。
蘋果永遠是硬體驅動的公司從“麥金塔”電腦至今,蘋果一直都透過硬體賺取著高昂的利潤。
過去我就說過:不要把蘋果看成一家科技公司,而是一家全球最大的消費機數碼產品製造公司。
何為科技公司?在我心中,像英特爾、谷歌、GE、IBM、拜耳,當然還有政府組織NASA和DARPA,這樣的企業和組織才能稱作為科技公司,他們永遠投入在研發人類未來技術的領域中,不斷創造新的東西,而且是非常底層的東西。
無論是三星、蘋果、華為這樣的集團,他們實際上偏向於製造型企業,他們透過已有的成形技術方案,進行不斷的整合升級,製造出適合人類目前的產品,使人類的生活得到滿足。
三流企業賣產品;二流企業賣品牌;一流企業賣標準。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總是在說中國如今的製造業、網際網路行業如此發達,卻依舊承受不起歐美國家的金融打擊。底層技術在別人身上而已。
對於蘋果而言,硬體永遠是核心,因為有設計能力,有資源整合能力,有強大的資金能力,可以做出形成壓倒性優勢的硬體產品,並且獲得豐厚的報酬,何樂而不為?
僅僅iPhone一項業務而言,全球智慧手機市場80%的利潤都被蘋果拿走了,光是iPhone X的總利潤就比全球600家安卓廠商利潤之和還要高。你是庫克,會選擇往內容方向轉型而不是做好硬體長板麼?
服務是順水推舟的事情我們隨意算一筆賬吧:即便一個服務可以人均每月收取10美元的會員費,即便蘋果最後在全球獲得了4000W的付費使用者(中國肯定用不了,不用想了,但是4000W付費使用者依舊是全球最大的付費會員體系之一了),每月的營收也就增加4億美元,如果按照iPhone均價800美元計算,約等於每月多售出50萬部iPhone,而蘋果2019年1月僅僅在中國市場就賣出了219萬部iPhone手機,這還是銷量銳減60%的“低迷”時期。耗費這麼多人力物力搞內容和服務,還不如在中國市場來一次大促銷賺得多,而且內容服務一大半的收益都被上游的生產方拿走了。這個賬怎麼算也不划算啊。
實際上蘋果目前的營收組成,85%依舊來自硬體產品,內容服務只佔據15%,這已經是蘋果歷史最高了。
唯一的理由就是,蘋果正在試水和探索內容產業,無論是媒體、影片還是遊戲,iPhone累計銷量已經超過10億部了,還不算ipad和Mac電腦。
我們回想一下身邊的朋友,怎麼也會有人使用iPhone或者ipad,這是一個極其龐大的使用者群體。所以做內容服務就是一個順水推舟的事情,有10億使用者放在那裡,哪天蘋果做電商了我也不會覺得奇怪。
使用者基數,永遠是一家消費品製造公司的生存根本。
蘋果正在豎起第三面防護牆3月26日的釋出會一開場,庫克就講了,蘋果之所以能提供優秀的服務,是從硬體、軟體、服務三塊之間的良好配合形成的閉環優勢。
我們一個一個來看,從2011年喬布斯去世以來,蘋果在硬體方面豐富了Mac、iPhone和iPad產品線,做了很大的補足,同時推出了Apple Watch、Airpods、HomePod這樣的新產品,圍繞iPhone打造了一個完整使用場景的硬體生態;軟體方面獨立了電腦、手機、手錶三塊系統,全球開發者數量超過2000萬人,每週有5億人次使用AppStore,建立了完整的軟體生態體系。並且處理器、攝像頭、螢幕比較關鍵的零部件都是自己的技術團隊研發,不會受到供應鏈的牽制。
可以說蘋果在硬體和軟體兩個方面已經樹立起了兩道高高的防護牆,其它廠商很難與之抗爭。那麼現在,是時候樹立第三面牆了,也就是服務。
從年齡段看,遊戲、影片、新聞、金融,幾乎涵蓋了所有年齡段的使用者,尤其是最近幾年大火的遊戲和影片兩塊業務,無論是“網飛”還是“Steam”。而內容的核心,也同樣是要樹立起自己的生產鏈和分發渠道,蘋果透過硬體和軟體拿來了使用者基數,解決了分發渠道的問題,那麼下一步就是好好打造內容生產端的工作了,未來推出自己的遊戲,拍攝自己的網劇,都是有可能的事情,實際上網劇已經在拍攝製作當中。
不管你是否喜歡蘋果,目前看來,它還沒有達到最頂峰的高度。
回覆列表
第四次轉型成功不大可能,除非有喬布斯式的人物出現帶來革命性的科技創新,處理器升級面部解鎖螢幕改大等等,這都是喬幫主打下的好基礎掙到大錢了自然會帶來一些小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