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s丶安聖基
-
2 # 檸橙線上
是的,確實如此。
日本人素以善於吸取外來文化而著稱。在唐刀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創新,日本的劍刀鍛鑄工藝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研製出優質的戰鬥用刀,也就是倭刀。倭刀多以雙手握刀方式使用與其他短兵器比較具有易於劈砍、重量較輕、攻守兼備的優點。
明朝時期,日本劍刀大量進入中國,主要途徑一是朝貢貿易,也就是日本王室或商家進貢給明王朝的貢品,明王朝給予他一些“回賜”,這部分都是精品,主要供御林軍使用。有人進行過統計,僅日本足利王室各朝進獻給明朝英宗以前各位皇帝的刀,就有一千二百餘把。
二是勘合貿易。明初時,日本商人往往假借“朝貢”名義,攜帶私物以進行貿易。其中又以劍刀居多。為了對中日貿易有所控制,並對倭寇船隻和貿易船隻進行區分,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與日本正式簽定了貿易條約,規定以後凡日本商船來華,必須攜帶明朝所頒發的“勘合”(一種用特種勘合用紙做成的文書,上面加蓋騎縫章後一分為二,貿易雙方各執一半,檢查時兩半合二為一,驗證上面的文字、蓋章、紙質。),以進行朝貢名義下的貿易。規定十年一貢,人員二百,船隻二艘。顯然,這個限額遠遠不能滿足兩國貿易的實際需要,特別是日方。宣德初,明朝稍有調整,增加到人員三百,船三艘,但仍堅持十年一貢。實際上人船限額很難嚴格執行,但是實際勘合貿易的規模、頻率都遠遠大於明朝核定的十年一貢的規定。
據統計,第一、二次勘合船所帶劍刀還不過三千把,第三次就 升到九千九百六十把,第四次三萬把,第五次七千餘把,第六次竟達到三萬七千餘把!第七、第八次各為七千把,第十次是二萬四千一百五十二把。這還只是所謂“國王附搭品”的數量,其中並不包括使臣“自進物”的數字。如加上“自進物”,僅十一次勘合船輸入明朝的劍刀,就應該不少於二十萬把。
三是走私。整個明代,中日之間除了官方所控制的勘合貿易外,沿海一直存在大規模的走私貿易。這方面的數量無法考證,但據估計應該不在少數。
-
3 # 冷兵器研究所
明朝確實大量進口過倭刀
比如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蔣瓛向朱元璋舉報,說大將藍玉要謀反,其證據就是蔣瓛在藍玉府裡搜出上萬把倭刀。
結果藍玉被剝皮處死,滅三族。史載,這次因為一萬把倭刀引發的血案,導致一個公爵、十三個侯爵、二個伯爵被族誅,一萬五千多人被殺。
根據日本學者木宮泰彥對勘合船(指勘合貿易,也稱“貢舶貿易”。在規定的時間、地點,外國商船會載貢品及特產來明朝進行。貢舶必須持有明廷事先所頒“勘合”(執照簽證))的統計:
第一、二次勘合船,各帶倭刀3000把,
第三次9960把,
第四次30000把,
第五次7000多把,
第六次37000多把,
第七、第八次各7000把
第十次24152把。
也就是說,10次勘合貿易,明朝就正式進口了將近13萬把倭刀。這個數量看著是挺大,不過鑑於日本是10年一貢。所以這13萬把倭刀是一百年裡進口的……平攤下去,其實也沒多少……那麼大的大明朝,平均一年進口1300把倭刀,算很多嗎?
其實換個角度想,勘合貿易是朝貢方主動帶土特產來銷售的,而不是明朝訂單購買,啥訂單能等十年?而且日本那個窮地方,當時除了刀也沒啥可賣的……
再說在明代人眼裡,倭刀屬於價格便宜量又足的存在,可能有點類似現在日本人看中國貨……明代人眼中真正的好刀是西域的鑌鐵刀。
比如《明會典》記載,日本進貢的倭刀每把刀價值寶鈔三貫,而來自西域的鑌鐵大刀定價每把寶鈔五百貫。而且,買鑌鐵刀明朝人給的是硬通貨——絹,而倭刀明朝人給的是隨時會通貨膨脹的紙幣——寶鈔……
這種表現簡直就是土豪對窮屌絲說,你帶點土特產來也不容易……這東西雖然我未必喜歡和真需要,但怎麼也得回賞你一點啊……這點紙片子你拿去慢慢花吧……然後土豪一轉頭去用真金白銀買高檔貨去了。(以上內容僅限於勘合貿易,冷君皮一下而,其實倭刀的進口和仿製是個複雜的問題,都能寫論文了……)
回覆列表
明朝確實引進了一大批倭刀,但是這不能說明當時的技術沒有它的技術好
當時明朝沒有像樣的雙手刀,柳葉刀是單手刀,所以需要一批雙手刀,就引進了一批,但是並不是明朝所期望的精品刀,而是粗製濫造的大路貨,材料也是明朝的鐵鍋尷尬了
大概是當時唐刀的鍛造方法失傳了,所以引進了一批,但是後來的戚刀也很好。戚刀和倭刀刀徑,長度,寬度不同,刀與柄的固定方式不同,戚刀符合戚繼光提出的“鐵要多煉,刃用純鋼”要求,注重整體作用和成本,所以適合大規模鍛造。
不管歷史如何,我們都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習別人的長處,改掉自己的短處,一起加油^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