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半糖童學
-
2 # 未來世界888
五胡十六國時期是西晉滅亡到北魏統一華北期間,涵蓋華北、華中北部和四川等地區的北方諸國的概稱,相對於南方的東晉時期 。
“五胡”即匈奴、羯、鮮卑、氐、羌五個民族,代表統治北方諸國的民族。實際上,統治者還包含漢人(前涼、西涼等等)、丁零人(翟魏)、盧水胡(北涼)與匈奴人鐵弗(胡夏)等民族。而地方人民也遺留不少漢人,與統治民族形成合作關係。
在文獻上,五胡之名最早出自苻堅之口 ,但當時沒有明確定義五胡的內容。對於五胡這個名稱的來源,學界有所爭議。王樹民、孫仲匯、雷家驥等人認為,五胡即五部胡,源自劉淵領導的五部匈奴。但在這個時期的史書中,五胡常被當成所有胡人的泛稱,未特定指某個種族,在談到匈奴時,通常稱其為匈奴,因此這個說法未得到學界一致認同。陳寅恪認為,五胡之名,起自於五德終始說,是圖緯符命思想下的產物 。週一良也支援這個說法 。
“十六國”則是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鴻私下撰寫的《十六國春秋》而得名。他自北方諸國中選出國祚較長、影響力大、較具代表性的十六國(“五涼、四燕、三秦、二趙,併成、夏為十六”),共有: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南燕、北燕及胡夏等國。實際上,北方諸國還包括冉魏、翟魏、西燕等等國家。總之五胡十六國只是北方諸國的概稱,並不是北方諸國只有五個民族統治,以及只存在十六個國家。
陳寅恪曾認為,五胡與十六國是兩個不同概念,不可混合 。杉山正明認為五胡十六國這個術語受中國傳統史觀與斷代史觀影響,容易造成誤導 。
-
3 # 鄜延路節度使李
東晉
中國歷史上,王朝名稱大多源自於國號。當多個政權皆使用同一國號時,史學家通常為王朝名稱冠上“東”、“南”、“西”、“北”、“前”、“後”等詞,或以其君主姓氏作為字首以示區分。例如,晉元帝司馬睿建立的“晉”史稱“東晉”,以區別於先前晉武帝司馬炎創立的同名政權,即“西晉”。
因為西晉的首都為長安,就是現在的陝西西安,東晉的首都為建康,就是現在的江蘇南京。長安在西,建康在東,所以司馬睿建立的就是東晉。
五胡十六國五胡十六國時期是西晉滅亡到北魏統一華北期間,涵蓋華北、華中北部和四川等地區的北方諸國的概稱,相對於南方的東晉時期。“五胡”即匈奴、羯、鮮卑、氐、羌五個民族,代表統治北方諸國的民族。實際上,北方諸國的統治者還包含漢人(前涼、西涼等等)、丁零人(翟魏)、盧水胡(北涼)與匈奴人鐵弗(胡夏)等民族。而地方人民也遺留不少漢人,與統治民族形成合作關係。“十六國”則是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鴻私下撰寫的《十六國春秋》而得名。
他自北方諸國中選出國祚較長、影響力大、較具代表性的十六國(“五涼、四燕、三秦、二趙,成漢、胡夏為十六”),共有: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南燕、北燕及胡夏等國;實際上,北方諸國還包括冉魏、翟魏、西燕、仇池、譙蜀等等國家。總之,五胡十六國只是北方諸國的概稱,並不是北方諸國只有五個民族統治,以及只存在十六個國家。
關於“五胡十六國”稱呼的出處。在文獻上,五胡之名最早出自苻堅之口,但沒有明確定義五胡是哪五胡。而定義五胡內容的來源,學界有所爭議。歷史學家王樹民、孫仲匯、雷家驥等人認為五胡即五部胡人,源自劉淵領導的五部匈奴,但在這個時期的史書中,五胡常被當成所有胡人的泛稱,未特定指某個種族,在談到匈奴時,通常直接稱其匈奴,因此這個說法未得到學界一致認同。
而陳寅恪認為五胡之名起自於五德終始說,是圖緯符命思想下的產物,週一良也支援這個說法。川本芳昭認為,在《十六國春秋》成書之後,中國傳統史家依此思路整理史料,才開始將五胡的具體內涵確定下來,日本學者礪波護在《隋唐帝國與古代北韓》一書中認為五胡十六國這個概念是在唐朝初期編定正史時才形成的。
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五胡亂華〉條中列舉七個人︰劉聰、劉曜、石勒、石虎、慕容皝、苻堅、慕容垂,這七個人分屬四個民族:匈奴、鮮卑、羯、氐,因此五胡的內涵在南宋時可能仍未完全確定,王應麟將五胡解釋為“劉淵匈奴,石勒羯,慕容鮮卑,苻洪氐,姚萇羌。”
元朝胡三省注《資治通鑑》時,將五胡定義為“匈奴、羯、鮮卑、氐、羌”,這個定義可能來自劉曜。在胡三省之後,五胡即“匈奴、羯、鮮卑、氐、羌”這個定義開始被廣泛接受。
-
4 # a趙佔華
答:是這樣來的:西晉王朝滅亡後,漢族政權退守江東。公元317年,鎮守建康(今江蘇南京)的晉宗室司馬睿在江南重建晉室,史稱東晉。東晉政權維持了長期的偏安統治,到公元42O年被劉裕所建立的宋取代,共享國103年,歷4代11帝。與此同時,中國北方陷入分裂混亂,黃河流域成匈奴,羯,鮮卑,氐,羌等(五胡)族軍閥爭殺戰場,各個胡族首領紛紛建立政權,和東晉漢族政權長期對峙,史稱:五胡十六國。從公元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建立漢國,公元316年滅掉西晉,到公元439年鮮卑拓拔部統一北方,這一百多年裡,北方各民族互相爭戰。先後建立了,前趙(匈奴),後趙(羯),前燕(鮮卑),前涼(漢),前秦(氐),南涼(鮮卑),西涼(漢),北涼(盧水胡),南燕(鮮卑),北燕(漢),夏(匈奴),十五個政權,連同西南氏族建立的成漢,總稱十六國!這一時期,是中國最亂的時期!!
-
5 # 半瓢清酒
東晉、西晉的稱呼是因統治中心的地理位置而加以區別的。五胡十六國是五個少數民族侵佔中國淮河以北地區後,北方相繼建立的十六個政權。
兩晉的情況西晉建立於公元265年,是年,晉武帝司馬炎逼迫曹魏最後一任皇帝曹奐禪讓於他,該國號為晉,定都於洛陽。
東晉建立於公元317年。晉帝國皇帝司馬業在長安被俘虜後,鎮守建康(江蘇南京)的親王司馬睿宣佈繼位,國號仍為晉,定都建康。但因政治中心的東移,歷史學家為了加以區分,遂稱為“東晉”。
回覆列表
剛好前幾天整理了魏晉南北朝的歷史走向,可以用來回答這個問題。
三國時期打來打去,最後司馬氏成了人生贏家。公元249年,司馬懿趁著曹氏家族掃墓的空隙,發動高平陵之變,掃除了曹爽領導的曹氏家族勢力,司馬氏獲得朝政大權,曹魏名存實亡。
司馬昭天天覬覦皇位,一不小心弄死了一個小皇帝,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的兒子司馬炎篡權,取代了曹魏,建立晉朝,266年——420年,分為西晉和東晉,西晉首都洛陽,東晉首都南京。
要說晉朝開局一片大好,司馬懿、司馬昭、司馬師嘔心瀝血,獲得了一手好牌,結果被子孫玩糊了。
八王之亂:核心人物司馬衷,智商捉急。晉武帝想讓年幼的孫子當皇帝,便讓弱智兒子在中間緩衝一下,還有一個原因是合適的人選都死了,沒有選擇。司馬衷無能,給了皇后賈南風外戚干政的機會,成了八王之亂的導火索,八王之亂又以賈南風生死分為兩個階段。
這個親王立了功,在皇帝身邊嘚瑟,導致其他親王眼紅,司馬家的親戚都參與到了這場大戰中,打來打去,就有六個親王涼了。司馬衷身為皇帝,像個籃球一樣被搶來搶去,然後被叔叔司馬越毒死了。
司馬越扶持新皇帝登基,輔佐皇帝治理國家,成了最後的贏家。此亂致使晉朝逐漸衰落,最後皇帝和司馬越被胡人幹掉了。晉朝只剩下南方一半,司馬睿在南京建立東晉,北方被胡人接盤,又稱五胡亂華,分別是匈奴、羌、鮮卑、氐、羯。
這個時期,中國歷史分為南北兩部分同時進行。先說北方,北方局勢混亂,國家眾多,先記住兩個統一北方的國家:前秦和北魏。
東漢開始,邊境的遊牧民族逐漸內遷定居。五胡亂華之後,紛紛建立國家,造反火拼。拿得出手的有十六個,又稱五胡十六國,其實國家不止十六個,指的是這個混亂的時代。
最早的兩個國家是成漢(成都),前趙(山西),石勒滅了前趙,建立後趙。冉閔滅了後趙,建立冉魏,苻健建立了前秦。慕容氏滅了冉魏,建立前燕。苻健的侄子——苻堅,也就是前秦,第一次統一了北方,和東晉打了一場“淝水之戰”。這一戰前秦制定的戰略沒能完美實行,慘敗。
此戰之後北方又冒出許多小國家,苻堅的手下慕容氏申請去東北叫幫手,然後就跑到了東北復國,建立後燕。苻堅想去收拾慕容,又沒打過。又有一個手下建立了後秦。
東晉有一群人想回北方,也搞個北伐,結果不太理想。有個叫恆溫的將軍,收復了十六國中的成漢。東晉本來就能人不足,還偏偏效仿西晉,也找了個智商捉急的皇帝,最後被將軍恆溫的兒子拉了下來,自己上位。劉裕滅了東晉,建立了南朝,與此同時北方進入北朝。
南北朝一直處於對立局面的同時,南北雙方私下裡繼續改朝換代。南朝經歷了宋齊樑陳,北朝經歷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