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神奇數碼科技
-
2 # 龔進輝
首先,澄清下一加與錘子並非同一時間成立,前者2013年12月成立,後者2012年5月成立。不過,它們釋出第一款手機的時間比較靠近,前後只隔了1個月,一加一代於2014年4月釋出,錘子T1則於2014年5月釋出。
進入正題,從出貨量來看,其實一加、錘子都並不大,每年在幾百萬臺級別,與華米OV相差甚遠。不過,一加出貨量比錘子更高一些,加上其只做高階旗艦、走精品策略(一年只推兩款新機),量不大但利潤水平可觀,2016年就已實現盈利。
反觀錘子本身出貨量就有限,加上學習小米主打價效比,想要走向盈利比較困難。用羅永浩的話來說,做手機基本不掙錢,只是為了交個朋友,要靠配件賺錢。這話不假,即便在錘子最為高光的2017年,堅果Pro半年賣了100萬臺,也未能實現盈利,而是把希望寄託在堅果Pro2上。只可惜,堅果Pro2表現平平,沒有助力錘子在2017年盈利,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2018年錘子一敗塗地。
無論從出貨量還是利潤來看,一加都完勝錘子,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一加有靠山。在公司運營層面,儘管OPPO、一加極力撇清與對方的關係,強調各自獨立、各自發展,但地球人都知道它們就是一家人,一加可以共享OPPO供應鏈和生產線。換言之,一加是富二代創業,這比白手起家的錘子強太多,因為供應鏈資源對手機廠商的發展至關重要,前者基本上不用操心且有成本優勢,後者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積累、維繫。
其實,在供應鏈和生產環節,別說錘子無法與背靠OPPO的一加比,就連與其他廠商比也佔下風,因為其踩過太多的坑:錘子T1難產,導致錯過最佳銷售時機;錘子T2釋出會前夕,代工廠中天信倒閉;堅果R1出現螢幕脫膠,返廠維修問題重複出現。反觀你幾乎聽不到一加被曝出產品質量問題,只看到其新品上市初期因產能不足而被使用者質疑耍猴。
二、一加發展策略更務實。儘管一加也在國內市場銷售,但它的主戰場在海外,且只做高階旗艦,從成立至今,有效避開了華米OV的鋒芒。即便近年來四大巨頭爭相出海,但重點放在中低端市場,對於一加的衝擊有限,後者在海外市場仍活得比較滋潤,比如去年在印度高階市場斬獲銷量第一。
即便在國內市場,一加打法也比較另類。當大多數玩家發力線下渠道時,一加固守線上渠道,與家電3C起家的京東簽訂3年獨家戰略合作協議,新品只在一加官網、京東銷售,這對於資源有限的一加而言是明智之舉。如果其跟風佈局線下,未必會取得預期效果。
其實,一加在成立的第二年,即2015年陸續在國內開出45家線下體驗店,但銷量並不理想,而綜合成本不低,後來一加創始人劉作虎反思“公司必須聚焦,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於是直接砍掉線下渠道,交由OPPO接盤。在我看來,乍看之下,一加產品線不豐富、只在線上銷售,是沒有野心的表現,但這恰恰是最適合其的生存之道。
反觀錘子,儘管手機線上線下銷量二八開,但如果線上賣得好,銷量也十分可觀,錘子渠道佈局是以線上為主、線下為輔,其實線下渠道有待加強,但整體來看渠道佈局差強人意。據我觀察,很多人對錘子產品讚不絕口,尤其是Smartisan OS的創新好評如潮。
按理來說,如果錘子產品真的好,加上羅永浩超強的營銷能力,線上渠道繫結京東,每代產品達到百萬級銷量應該不成問題,但為何銷量總是上不去,沒賣多久就降價銷售?我認為問題恰恰出在產品層面,One Step、大爆炸、閃念膠囊,以及羅永浩死磕的一些細節,似乎只能感動一小撮人,而無法取悅大眾。
以大爆炸和閃念膠囊為例,2017年1月,羅永浩劇透即將在春天釋出的新品(即5月上市的堅果Pro)辦公效率接近甚至超越膝上型電腦和桌上型電腦,比如釋出會結束後,科技記者可以在回程時用錘子新品寫稿,沒到編輯部稿子已經寫完和編輯完。換言之,為了突出差異化,他竟然把錘子產品方向定在生產力工具(後來的TNT更加證明其中毒不淺)。
試問,有多少人會花較長時間在手機上辦公?頂多也就是收發郵件、回覆資訊等易操作的事項,到目前為止,PC仍是核心且不可替代的生產力工具,這點毋庸置疑,只能說羅永浩劍走偏鋒不可取。其實,為了迎合年輕人的普世性需求,錘子應該向其他玩家一樣發力拍照、遊戲體驗等,只可惜其著墨很少。
同樣是小眾玩家,一加比錘子更為成功,它不僅贏在頭頂富二代創業的光環,更贏在務實的發展策略上,海外、高階、剛需(而不是自嗨),成為其迄今活得滋潤的三大關鍵詞。
回覆列表
一加和錘子的定位不一樣
一加的定位是精品旗艦手機,一年只出2部手機,背後有oppo強大的供應鏈,所以不宜失敗
錘子沒有明確的定位,不管是手機還是日用品都有涉及,沒有強大的背景和好的產品,只能吹,所以現在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