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依依8851
-
2 # 媽媽充電屋
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從三方面來看。
第一,怎麼算亂髮脾氣?亂髮脾氣,是無理取鬧、故意找茬,還是孩子正常情緒的宣洩?
我家孩子三歲左右的時候,格外的難纏。有件事,我記得特別清楚,現在也很後悔我當時的做法。
早上要去幼兒園,揹著書包往外走的時候,不小心書包碰到畫板。因為是粉筆畫的,畫就少了一塊,正好是他最喜歡的《海底小縱隊》裡的藍鯨艇。
他就不肯去幼兒園了,一定要把那副畫補好。粉筆的顏色不同,後補上的連線不夠好,總也達不到他的要求。我當時特別著急,一直在催他,他就邊畫畫,邊嘟囔,“跟剛才不一樣啊,鉤子沒這麼長,這還有個縫兒……”。我一直催,他一直不肯走。我就生氣得拽著他走了。他邊哭邊喊,“我的藍鯨艇還沒畫好呢,還沒畫好呢……”。整整哭了一路。
事後想想,那個時期他正好處於“秩序敏感期”,他認定的就是要一樣,如果不一樣,他會難以接受。
站在大人的角度,他算無理取鬧吧,一副畫而已,況且他一個3歲的小孩,能畫成什麼樣呢,就算跟原來不一樣又有什麼關係。但在孩子眼裡,那是他最喜歡的艦艇,是他自己畫的,他跟原來不一樣了,他想把他弄好。媽媽不肯讓他弄完,他的艦艇還是不完整的。所以他很傷心。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蹲下來,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他為什麼會發脾氣?
知道了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就該解決第二個問題,要不要管他?
第二,要不要管?孩子發脾氣,也許是事出有因的,也許是無理取鬧。家長是裁判,可以透過自己的觀察瞭解到原因,但家長最好做一個“蹲下來”的裁判,不止在自己的高度看問題,也在孩子的高度多看兩眼。治標更要治本。
發脾氣要不要管,取決於孩子透過什麼方式發脾氣?
打人,罵人肯定要管,自己生悶氣,自殘也需要管,公共場所撒潑打滾,更是不能姑息。
如果孩子只是透過喊叫發洩憤怒,透過柔和的方式,比如打打枕頭,扔扔靠墊來發洩,我倒覺得是不錯的方式。把情緒發洩出來,總比憋在心底好多了。
第三,怎麼管?公共場所撒潑打滾的,就直接拖到安靜的地方,讓他去鬧。別影響別人,別輕易妥協。明確的告訴孩子,這種方式是達不到目的的。有事兒可以好好商量,這種極端方式不可取。
打人罵人的,先強行制止孩子的行為。用同理心接受孩子的情緒,引導他用其他方式發洩。比如,枕頭靠墊,不倒翁什麼的。不能傷害別人,同時也不能傷害自己。
孩子發脾氣並不全是壞事,讓孩子把脾氣發出來,才不會一直的隱忍壓抑。家長要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法發洩情緒,正確的方法溝通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回覆列表
孩子亂髮脾氣,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並瞭解孩子想透過發脾氣達到什麼樣的目的。 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果關係的。
比如孩子在公眾場合(超市、廣場)大哭大鬧,是想要買玩具,吃冰淇淋等等。而家長覺得同類玩具家裡已經有很多了,或者孩子身體不舒服不適合吃冰淇淋,直接拒絕了孩子的要求。孩子發起脾氣更起勁了。
請爸爸媽媽或者家人回憶一下,以往是不是因為孩子的哭鬧,孩子的發脾氣而妥協。孩子一哭就買東西,孩子一鬧就達成目的。那麼,如今的情況只是重複當初的情景。而且,孩子會變本加厲,從5分鐘延長到10分鐘,沒有達成目的,繼續鬧騰,直到家長妥協為止。因為孩子已經非常瞭解家長的做法,會察言觀色,會看碟下菜。不要懷疑任何一個孩子的智商,為達到目的只有更聰明更機智。
面對亂髮脾氣的孩子,如果想要杜絕這種情況,只有一個辦法。隨他去。家人陪著身邊看著孩子的人身安全。在安全的基礎上,讓他哭鬧、折騰、發脾氣,直到他停下來。再跟孩子好好說話。尋找彼此可以接受的一種方式。比如有選擇地買玩具,或者多少時間買一次,存到多少錢了再買等等。
為了避免往後再出來這種情況的,可以在孩子平靜的時候,跟孩子商量。做一個約定。家長和孩子嚴格遵循制定好的約定。不能因為一時的原因拋棄約定,這會給孩子造成一個錯覺:約定是可以打破的。
比如孩子想要看動畫片,那就需要做一個約定。家長和孩子各自提出自己的想法:完成什麼事情可以看,可以看多久,最晚看到什麼時候等等。經過討論約定好:每天回家先寫作業,在作業寫好的基礎上可以看半個小時。如果寫完作業已經九點半該睡覺了,那麼可以把這半個小時的看電視時間累積到第二天或者週末。
每一件孩子要亂髮脾氣的事情,都需要家長與孩子一起溝通商量。透過一段時間的執行,孩子知道了亂髮脾氣並不能達到目的,從而改變他自己的行為,去達成自己想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