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雖流放,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班固《離騷序》:”雖非是明智之士,可謂妙才也。”
王逸《楚辭章句序》:“膺忠貞之質,體清潔之性,直如石砥,顏如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絕世之行,俊彥之英也。”
劉勰《文心雕龍·辨騷》:“不有屈原,豈見《離騷》。驚才風逸,壯志煙高。山川無極,情理實勞。金相玉式,豔溢錙毫。”
洪興祖《楚辭補註》:“屈原,楚同姓也。同姓無可去之義。”“同姓兼恩與義,而屈原可以不死乎?”“楚無人焉,屈原如去國,則楚必從而亡。”“屈原雖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爭強諫,死猶冀其感。”“雖死猶不死也。”
李白《江上吟》:“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梁啟超:屈原是“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較之於《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郭沫若: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一顆閃耀在“群星麗天的時代”,“尤其是有異彩的一等明星”。
毛澤東:“屈原的名字對我們更為神聖。他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華人的腦海裡。無論在國內國外,屈原都是一個不朽的形象。我們就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人。”
聞一多: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
張正明《楚文化史》:“老子學派的發展有兩個趨向:其一是發展為莊子哲學,其二是發展為稷下精氣說。稷下精氣說在南方的代表是屈子哲學。”
龔鵬程《中國文學史》:屈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1953年,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會作為當年全世界紀念的四大名人之一,當年的《文藝報》集11號社論《屈原和我們》:“屈原是世界性的偉大詩人,是登上了世界文學史上最高峰的人物之一。
拓展資料: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戰國末期楚國歸鄉樂平裡(今秭歸縣屈原鄉屈原村)人 ,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
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雖流放,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班固《離騷序》:”雖非是明智之士,可謂妙才也。”
王逸《楚辭章句序》:“膺忠貞之質,體清潔之性,直如石砥,顏如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絕世之行,俊彥之英也。”
劉勰《文心雕龍·辨騷》:“不有屈原,豈見《離騷》。驚才風逸,壯志煙高。山川無極,情理實勞。金相玉式,豔溢錙毫。”
洪興祖《楚辭補註》:“屈原,楚同姓也。同姓無可去之義。”“同姓兼恩與義,而屈原可以不死乎?”“楚無人焉,屈原如去國,則楚必從而亡。”“屈原雖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爭強諫,死猶冀其感。”“雖死猶不死也。”
李白《江上吟》:“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梁啟超:屈原是“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較之於《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郭沫若: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一顆閃耀在“群星麗天的時代”,“尤其是有異彩的一等明星”。
毛澤東:“屈原的名字對我們更為神聖。他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華人的腦海裡。無論在國內國外,屈原都是一個不朽的形象。我們就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人。”
聞一多: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
張正明《楚文化史》:“老子學派的發展有兩個趨向:其一是發展為莊子哲學,其二是發展為稷下精氣說。稷下精氣說在南方的代表是屈子哲學。”
龔鵬程《中國文學史》:屈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1953年,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會作為當年全世界紀念的四大名人之一,當年的《文藝報》集11號社論《屈原和我們》:“屈原是世界性的偉大詩人,是登上了世界文學史上最高峰的人物之一。
拓展資料: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戰國末期楚國歸鄉樂平裡(今秭歸縣屈原鄉屈原村)人 ,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