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交心的蝸牛
-
2 # 香草的生活
我沒有心理學方面專業知識,所以不能準確的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解讀,但我還是說一下我對標籤認知吧。
生活中我們都常常被貼標籤,標籤化不止會存在於給他人,還會存在於自己身上,很多人也都會給自己貼標籤, 先說對自己的標籤化吧,我認為有兩點 。
1,自我保護,比如:很多朋友會喜歡把下面的話掛在嘴邊上,“我口才不好”“我能力不行”“我很笨”“我有強迫症”“我有腸胃病”“血壓也高”.....我們給自己貼上各種各樣示弱和不健康的標籤,表示自己的特殊性,這背後我想都是暗示別人——我根本就做不好/因果問題我犯了錯。
透過自我標籤化,真實的多面的闡述自我不再重要,我們可以放心的躲在標籤的後面,把那個脆弱的無力的失敗的自己隱藏起來。因為有了標籤,我們的失敗我們的錯誤都是可以被原諒的,所以我就可以不用承擔那些責任了,而與此同時我們也就不再責怪和要求自己了。
2,還有就是反之。想證明自己層次高把自己放入某個群體中,獲得身份認同與安全感,強烈表現欲(自誇,自捧)這就是自我標籤化對自己好處。,
對於給別人貼標籤呢。 1,個人認為就是基本對問題不作具體分析,只根據個人主觀意識或事物生搬硬套地加上一個名目。看過一些資料裡解釋貼標籤的目的是用最快的方式將人或事物歸類,從科學領域來講有個學術名詞叫做“模式識別”,這是人類的一項基本智慧,我們篩選出模式,找出事物之間的關聯性,並主觀為其賦予意義。
所以說貼標籤是社交中最快捷的手段之一,我們也因此也樂於貼標籤——畢竟省事兒,所以有意無意的習慣性的,給別人貼標籤。
2, 貼標籤雖然便捷,但是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主觀認識往往都比較片面。隨便給一個人貼上標籤,隨著深入瞭解後,你會發現你需要貼的標籤越來越多,甚至到了後來會完全否定一開始貼上的標籤。很多負面不公正帽子扣給人家
“標籤”應該具有一定的定性導向的作用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如果貼的標籤不是正面的、積極的可想而知對於被貼標籤的人也會是負面的。
啟示;【更值得重視是千萬別亂給孩子貼標籤】
一個人被別人下某種結論,就像商品被貼上了某種標籤。當被貼上標籤時,弄不好就會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由此推之,當一個孩子老被家長說成笨孩子,他是不是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進而對自己失去信心呢?
一是被貼標籤者能夠理解所貼標籤是不是客觀、公正的,二是被貼標籤者的獨立性要比較強。要知道,孩子畢竟是孩子,其年齡越小,對家長的說法越易於認同,也就是他並不容易分辨家長說的是不是客觀、公正,同時,正處於成長階段的孩子,其獨立性是有限的,即使覺得家長不公平,也不容易產生“你說我不成,我就做得更好給你看”的想法。家長不可輕易對孩子下結論,請不要給孩子亂貼標籤。因為這樣輕則會毒化親子關係,嚴重的還可能促使孩子向消極方面發展,反之稱讚並非事實,也會弄不好讓孩子迷失自我,愛慕虛榮,任性。一旦遇到挫折和失敗,往往會走向自卑甚至自毀的破罐破摔。還是那句話,愛我們的孩子請不要亂給孩子貼標籤!
當我們帶著標籤來看待他人,看待自己的時候,我們無法真正的用心去公正的“看到他(她)"
只有摘掉有色眼鏡,摘掉標籤,才能真實的認識自己與他人,瞭解自己與他人,才能進一步的與他人建立深入友誼與親密的關係。
事實上,我們也會發現,越是熟悉的人,越是無法貼標籤。因為了解了,大家都有他的多面性。所以,當別人給我們貼標籤的時候,我們先想想自己是這樣的人嗎?當我們在想給別人貼標籤的時候,需要反思一下,我們對不對,這樣做好嗎?
-
3 # 深山高人
這很正常,這個世界本身就有真善美、假醜惡之分!把某件事物或某個人進行標籤,這是人的正常的意識形態。根據這個特定的標籤,評判它。比如,這人是好人標籤,我們就可以接近他,而選擇跟他相處交往。如果是壞人標籤,我們則遠離而避之……
回覆列表
1,首先,請允許蝸牛談談自己怎麼看待這個現象。人與人交往,特別喜歡貼標籤,長大成人啦影響較小,畢竟有思維有邏輯。而當他們小時後,他們沒有思維邏輯的時候,別人說他什麼就是什麼,所以性格3分基因,7分環境。
2,然後,有些父母自己被人貼標籤性格養成的很差,還要貼自己孩子的標籤。我們要啟發式教育,而不是貼標籤。如果一個人被人貼了30年的標籤,那麼他需要60年來改變,那還不如多活幾年,積點功德讓神明來直接改變。
3,所以,如果你活不到那個歲數,自己改變吧,今天的你永遠不是昨天的你。然後給大家介紹一本教育孩子的書,其實這本書意思就是我說的意思,不過我說的沒有方法,書裡有,這本書說的確實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