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五代十國時期,門閥制度會消亡。最好舉例說明下。五代十國時期發生了什麼事情?
5
回覆列表
  • 1 # 渝川讀書

    從唐朝末年,經過五代十國的紛亂,再到宋朝,中國社會經歷了劇烈的轉型。轉型特徵包括人口和經濟中心都遷移到了南方,南方農業開發水平大幅躍進,識字人口大幅增長,等等。最引人注目的轉變是,社會政治精英的性質和構成的變化。在整個唐代,人們競相攀附門閥大族,家世背景對於一個人的政治和社會參與具有重要影響;而在宋代,正如許多歷史學家和漢學家已經指出過的那樣,新的精英家族即主要依賴才智和教育為基礎的家族,佔據了社會和政治的主導地位。

    對於上述轉變的事實結果,學界並無異議,但轉變如何發生、何時發生,卻有不小的爭論。一些學者曾指出,貴族的衰落始於隋朝,這方面的程序在唐代提速。陳寅恪曾強調,始於武則天時期的科舉制度擴大化,直接抑制了門閥大族對於政治的壟斷;而之後唐代各時期的黨爭,也經常展開與大族子孫和新興的進士階層之間。也有學者主張安史之亂之後唐代政治秩序被大幅再造,均田制崩潰,為新興的地方和商業化精英發展創造了條件。

    當然,也有不在少數的歷史研究指出,直到唐朝末年,肇始於魏晉乃至更早的貴族世家仍然可以主導政治局面,壟斷著政治權力。

    美國曆史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博士譚凱 (Nicolas Tackett) 在《中古中國門閥大族的消亡》書中分析指出,雖然科舉制度對於門閥大族壟斷政治權力造成影響,但這一階層在新環境下有著很強的適應能力。書作者還指出,在中晚唐時期,中國東北方的三個自治的河北藩鎮(即河朔三鎮,包括范陽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出現了與中原其他地區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隔絕狀態——河北地區距離長安和洛陽心腹地區較遠,更加寒冷,加上藩鎮在政治上的割據,使得門閥子弟不願冒著較大的風險前往謀職。但恰恰是河朔地區湧現出了五代和宋代的許多政治軍事強人,成為“憑才用人”的起源地,這意味著在唐末遭遇黃巢和朱溫等軍事集團多次暴虐洗劫的門閥大族,會就此失去與政治軍事強人的親近感和親緣聯絡,這也是幾百年來的第一次。

    “大凡族氏之大,婚媾之貴,關外則曰李、曰盧、曰鄭、曰崔,關中則曰裴、曰韋、曰柳、曰薛”,這是唐初的世族名望描述,到了中晚唐時期同樣存在。門閥大族通常會將姓氏與家族起源地相結合,例如清河崔氏。書作者透過敦煌文書、新出墓誌等資料研究指出,到了晚唐時期,很多人仍然宣稱自己是大族後裔,儘管一些人的墓誌及下葬的文書顯示的郡望歸屬資訊存在諸多矛盾,但大部分對大族後裔的聲稱還是可信的。上述幾個大姓為代表的門閥大族,主要選擇居住在長安-洛陽之間的兩京走廊地帶,也有部分子弟、旁支遷移到了長江下游地區。這種居住選擇會在唐代末年的戰亂中,讓門閥大族付出接近全盤摧毀的代價。

    門閥大族的聲望建立在累代的仕宦基礎上,並透過門當戶對的聯姻關係,建立起不同世族之間的合作關係。門閥大族這樣的顯赫、大型家族,家族成員可能分佈到中原各地任職,但無論如何都要儘可能實現葉落歸根,家族墓地的概念被不斷強化。要保持家族對於政治權力的參與,門閥大族就必須圍聚在長安-洛陽之間,他們的家族墓地也多數集中在此。當然,《中古中國門閥大族的消亡》書中也指出,一些門閥大族的旁支受到家族庇佑,或是某種權力變現,得以在長安-洛陽之外獲得房產、田地,這在當時而言意味著旁支成員的向下流動,“一旦失去在朝為官的親戚們的聯絡,他們自己的後代要想重返政治生活,將會非常困難”——但我們顯然應該意識到,那樣一些流落到長安-洛陽之外的旁支,成為了唐代及之前就存在的門閥大族在唐末和五代之後得以保全的殘根。

    書中第三章考察了中晚唐時期聚集於長安、洛陽的門閥大族的婚姻網路,依據的是大量的墓誌、出土文書等資料。這些資料清楚的佐證了書作者有關門閥大族在唐一代始終集中在兩京地帶的觀點。

    至此,我們已經完全清楚,對於門閥大族造成毀滅性打擊的因素,既包括如唐末黃巢、朱溫等軍事集團的有意屠戮,也有藩鎮崛起並帶來了新的人才推選方式的影響。書中第四章深入分析了晚唐藩鎮不斷脫離唐朝政府中央管控的過程,指出許多藩鎮仍樂於選拔門閥子弟,而後者可以先供職藩鎮然後再轉回朝廷。但這種可以被看成是“多重下注”的方式,到了河朔地區的三個節度使片區,就不再奏效,書作者指出,當時的河朔地區,較少受到唐朝兩京地區政治和文化傳統的影響,藩鎮割據者更願意選拔平民出身而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而門閥子弟判斷當地不會因為自己的高貴血統而另眼相看,這使得兩者之間建立的合作就非常微弱,這為新晉貴族替代門閥大族創造了可能。

    全書第五章描述了門閥大族是如何在唐末戰亂過程中,失去了大多數家庭成員、藏書、祖宅、身外財產甚至歷代的祖墓,而倖存者在外逃過程中還不免遭遇劫掠。尤其是藏書、祖宅被毀,等於毀滅了門閥大族最為寶貴的資源、使得家族賴以傳承的根本,儘管戰亂之後家族成員中仍有幸存者、兩京之外的一些地方還有旁支成員生存著,但其在之後的一千年裡,再也沒有了機會找到重新崛起的可能。

  • 2 # 方士的知識樂園

    從大唐開國,就對門閥一直在打壓,武則天時,就已經對門閥進行了一輪殘酷的屠戮。終唐一世,對門閥的削弱從未停止。

    而唐太宗將隋時的科舉大規模化,變成了唐時官員任職的主要渠道,取代了原本官員體系推薦作為選拔體制。導致了門閥原本幾乎壟斷的官僚階層,大幅度鬆動,雖然依靠知識積累,門閥人才更多,但是優秀的人才可以依靠科舉而非宗族之力,進入官員系統,而且寒門中,人才也有更多機會填補進統治系統中。

    黃巢此人,最恨世家。唐末他舉兵兵鋒所到之處。必將世家屠戮一空,奪取家財外,還一定會焚燒祠堂,燒燬家譜。他縱橫天下,大量世家被他就此根除。

    最後是安史之亂後,唐進入藩鎮時代。藩鎮以武力爭雄,是屬於武人的時代。對武人而言,門閥是礙眼,並且歷代積累的財富,也成為了武人聚攏財富的顯眼目標。到了五代十國,失去了中央朝廷,五代徹底進入武人的修羅場。手中有刀,可得一切。互相殺戮之殘酷,在中國曆代以來都是絕無僅有的。有一句話歸納五代結束,武人們的血流乾了,他們自己都已經對自己的統治感到了恐懼。門閥過往的家門力量,在武人的屠刀前,什麼都不是。

    用黃巢的詩來總結:

    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是什麼歌,歌詞是不要幻想今後我的幸福,還會像從前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