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血剛柔

    我的童年是在小人書(連環畫)的陪伴過程中長大的。喜歡讀書是我最大的愛好,也是最喜歡做的事。

    那時小學都是上午半天上課,中午放學回家吃飯,寫完作業後,整個下午都是個人自由活動時間,整個大雜院幾十戶人家沒有一家有電視機的,有收音機(那時叫戲匣子)的也就三四戶。

    我每天都是趕緊先寫完作業,然後再出去玩,最開心的莫過於出了大雜院的大門,旁邊就是租小人書的書攤。書攤上的小人書碼放的整整齊齊的,琳琅滿目的書太吸引人了,光瀏覽五顏六色的封面就是很大的享受。

    我看過的小人書太多了,至今記得的有《岳飛傳》《楊家將》《魯班的故事》《鐵道游擊隊》《敵後武工隊》《水手長的故事》《野火春風斗古城》《永不消逝的電波》《鄭和下西洋》《神筆馬良》《林則徐》《賣火柴的小女孩》《在烈火中永生》等。

    其中最喜歡的是神筆馬良的故事,看了能有幾十遍,就是看不夠。有時總是幻想,我要是馬良就好了,窮人缺什麼,我就給他們畫什麼,我還想給自己畫很多圖畫書,看什麼有什麼,還想畫一條大船,坐上船往大海深處駛去,去看鯨魚游來游去的,那多有意思啊!那時候我就是那麼想的。

    那本書告訴我們的是,無論做什麼事都要用心努力去做,馬良如果不刻苦學習畫畫,感動不了天神,他是得不到那支神筆的。

    後來大約在小學四年級開始,我的小人書看得少些了,注意力開始向大書(小說)轉移。我要看的大書來源有三個渠道,一是我哥一直愛寫作,他一下班有時就往家裡拿書,我總是喜出望外,爭相閱讀。二是同學間相互借閱,有時各拿一本書互換閱讀。三是到新華書店去過過眼癮,那時書店的書都在櫃檯裡面陳設,想買啥書讓營業員拿給你看,看好了再買,不象現在是敞開式售讀。我有時去了還有點膽怯,讓人家拿書還不好意思開口,有好心的營業員主動地問我相中哪本書了,拿給我看,也有的態度不好的說,去去去,不買別搗亂!每當這時我都會悻悻地離去,因為兜裡沒有一分線,哪有底氣說什麼呀!

    每當完成作業捧起小說之時,是我最幸福的閱讀時光,看著看著就進入劇中情節之中了,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書中人物的爰恨喜怒哀樂的變化,影響著我情緒的起伏跳動,我就是那個特定的一個劇中人。

    我看過的小說多得很,現在仍能記住其中一部分書名:《紅巖》《紅旗譜》《紅旗飄飄》《歐陽海之歌》《烈火金剛》《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誰是奇蹟的創造者》《暴風驟雨》《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古剎鐘聲》《林海雪原》高爾基《童年、我的大學、在人間》《苦菜花》《誰是最可愛的人》等。

    其中我最爰看的是魏巍著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書,至少看了七八遍,其中大段精彩句子至今出口就來。

    愛書吧,書是知識的源泉。這句話,我一直記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吟誦對古詩教學到底有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