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當代私塾曉楠老師
-
2 # 咖哩之水花
對於古詩文教學而言,吟誦是非常有必要的。詩詞原本就因吟誦而生,如此,就有了很好的氛圍。在吟誦中感受著詩意詩情,還滋生了一顆詩心。
-
3 # 悅讀閒記
吟誦對教學到底有沒有意義?
教學教學,一是教,二是學。老師傳授經典文化,講解得再動聽再有意思,如果學生不去主動接受,化解,知識就難以走心的掌握。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讀讀讀,書中自有黃金屋。
吟誦是熟讀基本上理解背誦。只有對於詩詞的字面、意境有了一定的體會,吟誦起來才會字正腔圓,才能感情飽滿。
吟誦,首先可以增加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讓孩子初步感受到詩文的美感。
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孟浩然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王維的“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楊萬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高鼎的“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等,孩子們一邊有滋有味的吟誦,一邊可以隱隱約約的感知到詩傳遞的畫面感,體會到詩文的意境。
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形成記憶,激發孩子對於萬事萬物形形式式的感情。
沒有吟誦,教學便失去了意義。吟誦讓教學有了生機,有了美感,有了樂趣,有了載體。
沒有了吟誦,單純的語言教學會變得枯燥無味。如何感觸到古今中外詩文美妙的字眼,深刻的內涵,都需要透過吟誦去慢慢了解,化解,最終內化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
4 # 慧瀟美音
隨著1921年教育部長蔡元培宣佈廢除讀經,獨特的傳統讀書方式——吟誦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新式學堂不再以儒家經典為主要學習內容,形式上也不再以讀誦為要,吟誦之聲漸成絕響。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葉嘉瑩、周有光、趙樸初等老一輩古典文化傳承者呼籲恢復吟誦,感召了一批優秀的學者進行吟誦研究,從不同層面和角度探討吟誦。在教學一線,有許多海內外教師進行吟誦教學的積極探索,如北京景山學校的朱暢思老師長期在所在的初中班級進行吟誦教學,廣州市龍口西路小學楊傑老師採用吟誦給低年段的學生教授蒙學內容,上海市楊浦區工農新村小學陸鳴安老師將“唐調吟誦”引進課堂,受到良好反響。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那麼,吟誦在古詩文教學中到底有什麼意義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吟誦有助於正音識字,便於誦記。吟誦教學法要求老師帶領學生根據詩文的特性大聲誦讀,兒童以模仿為主,偶爾輔之以少量講解。這個過程首先是“正音識字”的過程,大聲地把每個字的聲母韻母都要讀對,聲調發音準確。
這種方式相較於單純的拼音認讀,更具有旋律感,有助於激發學習興趣,更容易讓學生記住。腦科學研究表明,大腦對變化的資訊具有更高的敏感度,比如運動的人,移動的物品,變化的形狀更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吟誦的古詩,也更讓人印象深刻。
第二,吟誦給古詩補充了不可或缺的“聲義”因為吟誦含有老師對詩文的理解,這種透過聲音表情傳達出來的思想和情感,比任何長篇大論和苦口婆心的講解都更容易被兒童捕捉並加以模仿,並且難以忘懷。
雖然在當時,兒童並不能完全體會詩文所表達的深刻內涵,但透過吟誦把有意義的聲音打包輸入,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會不斷加深對詩文的理解和體悟。
第三,吟誦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兒童透過吟誦學習詩文,並非機械重複,而是反覆涵詠,實際上也是反覆思考、體會作品的過程。兒童在學習吟誦之後會反覆地涵詠,有和老師理解不同的地方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體悟加以調整,逐漸形成自己的吟誦。
吟誦之後的涵詠是古代重要的學習方式,它從根本上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我們從古至今是重感悟與直覺的,而西方人是重邏輯與實證的。
早在魏晉時期,鍾嶸就在《詩品序》中說道:
“文多拘忌,傷其真美,餘謂文制,本須諷讀,不可蹇礙,但令清濁通流,口吻調利,斯為足矣。”
明確指出詩文創作之後,要透過吟誦的感受來調整聲律旋律,用以克服文中蹇澀不通之處。由此可見,吟誦還是重要的詩文創作方法。
回覆列表
意義深重而涉未來中華民族語言表表達與傳承!今天的朗誦就是古代的呤誦,古詩文體的吟誦其實就是現今的朗誦而其口語化即誦讀~而切記的是吟誦古代有多重表達形式,一般分兩類:一是古詩文型以重音應是重音在平仄的仄聲字延長一至四拍節不等.而另則是經文類,應屬吟唱部分!由此而分:吟誦是古詩文類、吟唱為宗教經文類~吟誦與朗誦的表達形式的分界嶺即是古詩文與白語文的分界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