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馬君
-
2 # 史小煮
究竟“我”有無責任,我覺得還是要看實際事例,因為現在的“伯仁因我而死”的含義比故事本身更廣泛。
舉個例子。如果你坐公交車,有位置,身體不舒服,不想讓座。一個老頭卻喋喋不休地罵你,甚至打你耳光。期間你沉默,然後老頭自己氣死了。我覺得,你並沒有什麼責任。
再舉個例子。還是上面的境況,老頭打你,你還手了,出手很輕,但老頭氣死了。雖然我覺得你並沒太大問題,但你實際上肯定會背上責任。
其實,和周伯仁的故事相同,“伯仁”之死都是因為溝通不暢。當然,這要分是溝通還是失誤,還是壓根就不願意溝通;還要分“伯仁”是善,還是惡。
上來就罵人、就打人的老頭,肯定是不願溝通,是惡的。這樣的死,並不值得你心懷不安。
但是伯仁本身的故事,是個可惜的誤會。周伯仁明明替王導美言,救了人家,卻被王導誤會,導致王導在兄弟王敦殺伯仁時,採取了沉默的態度。事後,瞭解了真相的王導才追悔莫及。無論是伯仁自己,還是王導,都有責任。
所以,遇事應該多溝通,避免誤會。當然,遇到不願溝通,惡言惡行的,您不觸犯法律就不會擔什麼責任,要氣讓惡人自己氣去。
-
3 # 泡麵侃史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句話,伯仁是誰,伯仁是和我有關係的人,這句話字面的意思就是說這個人因為我的關係被殺了,雖然不是我想要的,但是由於客觀原因導致伯仁死了。
其次,伯仁的死亡雖然不是我想要的,但是造成這個結果的主管原因卻是因為他和我有過接觸,從這個層面來說的話,我是有責任的。
最後,伯仁的死亡是我沒有想到的,我的存在是客觀的原因,主管原因是因為殺伯仁的人想要對我產生影響,這一個層面是句中的我沒有想到的,所以這樣說的話,我是沒有責任的。
-
4 # 大東北的小豆包
“你”當然有責任,因為“你”恩將仇報。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個故事發生在東晉,記載的史書《晉書》之中,西晉末年北方的五胡亂華,匈奴人、羯人相繼起兵,結果經歷了八王之亂的西晉王朝如同一個破篩子,被異族們給打碎,結果就是長江以北遍地腥羶,成為了胡人鐵蹄的踐踏之地,於是乎衣冠南渡,中原陸沉,北方漢人開始向南方的逃亡。
五胡亂華與東晉的建立
此時西晉時代的琅琊王司馬睿,在這些南渡貴族的支援下,在西晉皇室被匈奴人傾覆以後,在南方建立起東晉王朝,繼續著司馬氏晉朝的國祚,然而司馬睿能夠稱帝,是因為南方大家族尤其是王氏一族的大力支援,因為王氏家族有著很大的權力,有著“王與司馬共天下”的說法。
王氏家族中當時比較有名的就是王導、王敦兄弟,因為司馬睿論功行賞,王導在中樞為官,二王敦在鎮守在武昌一帶,成為手握大軍的軍閥。後來王敦不滿足自己的權力,甚至還從武昌順江而下,舉兵謀反,可是此時在東晉都城的建康城內上有王導的王氏宗族一大家子,而此時王導及其王氏一族的命運都掌握在司馬睿的手中,為了能夠挽救王氏家族的命運,王導帶領自己的一大家子人來到皇宮外面,跪地求饒,向皇帝撇清與王敦的關係。
正當王導跪在皇宮之外,不知道如何開解王氏族人的罪責的時候,大臣周顗正好上朝,於是王導向周顗求救,希望他能夠向皇帝說點王家的好話,可是周顗並沒有理財王導,而周顗見到皇帝之後,卻說盡了王導的好話,並區分了王敦和王導,司馬睿聽從王導的諫言,周顗從退朝後看見仍然跪在外邊的王導,但是仍沒有理睬王導的呼喊,但是周顗回到家中後,連夜又給皇帝上書,說盡了周顗好話,但是周顗所做的一切,王導卻不知道,他認為周顗不管王導的求援和死活,於是內心對周顗生出恨意。
而王敦從武昌率軍出發後,竟然連戰連捷幹掉了司馬睿派出的平叛軍隊,最後還佔領了都城建康,掌握了東晉王朝的大權,於是王氏家族重新在朝廷上掌握大權,而王敦也要清除異己,於是王敦在徵求意見如何處理周顗時,提出三個方案,一是讓周顗為三司的高官,王導選擇沉默,二是讓周顗為尚書僕射這樣的高官,王導仍然選擇沉默,於是王敦說周顗這樣的人看來不能為我所用,那就殺掉吧,王導仍然選擇沉默,於是周顗就被王敦殺掉了。
可以說王導完全可以救周顗的,然而卻最終眼看著周顗被殺。
《人民的名義》中的高書記也對伯仁之死認識的十分深刻
王敦掌握大權之後,王導重新出入朝堂,後來王導在整理文書的時候,發現了當時周顗給皇帝上書為王導一家說情的表章,後悔不迭,因為周顗的字就是“伯仁”,於是發出了“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的感慨。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光做好事不留名也不一定是對的,有時候你真得讓你的朋友知道你確實幫助了他,否者他可能會深深的誤解你,甚至記恨於你。
回覆列表
其實呀,這句話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我們按照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就行了,就是說,有一個人叫伯仁,這個人死了,但是可不是我殺的他。可是呢,他確實又是因為我才走上了死路,他死了我是有著不可推脫的責任的。